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今年最好的愛情片來了,真不是吹的,歡迎閲讀。
暑期檔,接近尾聲。
國產電影大爆,超過 200 億的票房創造歷史。
與此同時,也引發了不少争議。
話題電影,似乎正成為大勢。
直到最近,一部新上線的電影卻選擇「去話題」。
不獵奇,不追話題,而是温柔隽永地講述着當代人的情感故事。
放在當下,恰如一股清流。
并且,口碑堅挺。
曾在年初的柏林電影節上拿下了 3.6 分的最高場刊分數(滿分 4.0)。
被外界盛贊為,2023 年的第一部好電影。
最近,更是入選美國權威雜志《綜藝》的展望名單。
被視為明年第 96 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十大有力競争者之一。
将與《芭比》《奧本海默》等熱門大片,一争高下。
到底是怎樣一部神仙片?
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過往人生》
Past Lives
出品《過往人生》的是好萊塢新貴,A24。
從《月光男孩》到《瞬息全宇宙》,可謂碩果累累,殺瘋奧斯卡。
既有天馬行空的奇觀轟炸,又有娓娓道來的隽永詩意。
「A24 出品,必屬精品」,俨然深入影迷心中。
而本片一經上映也獲得如潮好評,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8%。
一開場,就是三人行。
紐約一家酒吧,兩男一女并排坐。
韓國男子、韓國女子、白人男子,形成有趣的組合,引發了旁人的猜測。
韓國男女操着韓語相談甚歡,仿佛另一男人根本就不存在。
可女人一轉頭,看向白人男子的眼神卻更顯親昵。
究竟誰和誰才是一對呢?
酒局臨近尾聲,女人起身離席。
只剩下兩個男人面面相觑。
韓國男子率先開口,不住地道歉。
白人男子倒是顯得很淡然,引用了一個詞形容三人的關系,因緣。
「你我相遇也是因緣」
因緣,來自佛家的觀念,也是這個故事的主要線索。
沿着這條線索的指引,展開的是一段橫跨 24 年的故事。
女主諾拉,12 歲時跟随父母從韓國移民至加拿大。
告别故國,最牽挂的是自己的青梅竹馬海盛。
十二年後,二人奇迹般在網絡上再續前緣。
雖然都有了不少變化,卻很快恢復了往日的親密。
兩人都每天都要打視頻電話,回憶兒時時光、分享近況。
然而,空間的距離使這段感情止步于暧昧。
重逢被無限期地延後,兩人再次走上分叉路。
海盛一直留在首爾,上大學、服兵役、投身職場,俨然過着标準的普通韓國人生活。
并在偶然的邂逅中,結識了一位女友。
諾拉則追求自己的創作夢想。
報名參加藝術夏令營,并在那裏認識了美國作家亞瑟。
兩人志趣相投,并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諾拉也因此獲得了美國綠卡,得以定居在向往的紐約。
直至又一個 12 年後,海盛突然造訪紐約。
一對青梅竹馬的重逢,給三個人的生活激起漣漪。
諾拉陪同海盛漫步于布魯克林大橋下,行至自由女神像前。
這曾是她與丈夫約會的路線,如今走來卻有全然不同的心境。
「你從我生命中消失了,而我突然一下又找到你了」
導演用幾個特寫,展現了二人的暧昧。
他們在地鐵裏四目相對,這麼近那麼遠。
身體随着車廂晃蕩而搖擺,你靠近,我後退。
手一上一下握着扶手杆,幾度想要靠近,卻始終沒能接觸。
丈夫亞瑟,無疑是橫在他們之間最大的阻礙。
諾拉坦誠地向丈夫交代了這段過去,希望分享這段奇妙的重逢。
不料,丈夫醋意大發,冷不丁地抛來質問。
「你會私奔嗎?」
海盛的出現,顯然給亞瑟造成了莫大的危機感。
他腦補出一段破鏡重圓的故事,擔心妻子為這段舊戀抛棄自己。
甚至,懷疑起諾拉與自己結婚的動機。
諾拉決定将事情挑明。
極力張羅,促成了開頭那場三人聚會。
但她沒料到,當三人見面後,氣氛直接降至冰點。
在過往愛情片中,總有默認的男女設定。
男人總是追求宏大的事業,奔向更廣闊的天地。
女人則被描繪為「望夫石」,對感情不舍、遲疑。
而在《過往人生》中,情況發生了反轉。
透過層層因緣,看到的是一名女性的自主選擇。
海盛的愛意,雀躍于他的每一抹笑容。
可他自認為隐藏得很深,克制得甚至有些木讷。
其實,他本有機會牽起心上人的手。
表白的話語,在對話框中碼了一行又一行,又默默删掉。
橫亘在二人間的大洋,他終究沒有勇氣飛躍。
他有穩定的工作、固定的社交圈,一度滿足于一段戀情。
在浪漫的愛情冒險與穩妥的生活之間,他不甘地選擇了後者。
直到分手之後,才終于鼓足勇氣奔赴紐約。
諾拉的丈夫亞瑟,也總是敏感多疑。
在得知海盛的存在後,立馬豎起戒備。
腦中上演小劇場,變得極不自信。
認為自己僅僅是妻子生命中的一個過客,可以被随意替代。
「要是你遇到另一個人,會不會和他在一起?」
反觀諾拉,始終冷靜。
她堅定地活在當下。
面對海盛請她回韓國的邀請,她一口回絕。
的确,那是她懷念的故國,有她喜歡的男孩。
可除此之外,什麼也給不了她。
她最在意的,始終是自己的夢想與事業。
正如當初離開韓國前,向朋友們立下的豪言壯志。
「你為什麼想移民?」
「因為韓國人拿不到諾貝爾文學獎」
與海盛再度取得聯系後,諾拉的心緒有着明顯的起伏。
起初,她感受到了熟悉的温暖。
可随之而來的,是被情愫所困擾,被鄉愁所裹挾的困境。
為了及時抽身,她暫停了與海盛的聯系。
「我想在這裏過好我的人生」
多年後,面對海盛的告白,她依舊清醒。
無論是地理距離還是文化差異,他們都已步入截然不同的軌道。
她温和地拒絕,将這段 24 年的牽絆留在了過去。
與其説是因緣使然,不如説她主導了自己的因緣。
導演并沒有制造兩性對立的情緒,而是賦予影片更多的温柔。
舒緩的台詞與冷色調的畫面,營造出了「前生今世」的憂郁感。
在被拒絕後,海盛反而釋然了。
他自始至終都明白,諾拉就是注定會離開的那種人。
他所愛慕的,也正是她不斷追求更好人生的勇氣。
「我喜歡你的原因,就是你堅持自我」
近幾年,亞裔題材影視作品很多。
僅 A24 出品的,就有不少口碑之作。
剝開形式的外衣,似乎都藴含一個共同的話題,身份認同。
《瞬息全宇宙》中,極具想象力的鏡頭語言,打造出平行宇宙的绮麗多彩。
隐喻的,是亞裔女性對于人生可能性的無限暢想。
《怒嗆人生》中,釋放着令人難以消受的憤怒與暴躁。
暗藏的,是亞裔移民多年來隐忍的壓抑與憋屈。
相比之下,《過往人生》更具有東方的含蓄之美。
電影的靈感,來自導演席琳 · 宋的親身經歷。
作為加拿大韓裔,她也曾有過一場「三人聚會」。
她捕捉到,很多人都對這種青梅竹馬或過去的感情念念不忘。
于是,她下定決心以此為題材,創作更貼近普通人的電影叙事。
沒有炫技的視聽語言,也沒有不可收拾的抓馬橋段。
大量中景全景鏡頭,恰如片中的人物關系,保持着令人舒适的分寸感。
但在舒緩的鏡頭語言下,其實埋藏着鋒利的生活碎片。
移民二十多年後,諾拉過得并不光鮮。
生活上,遠談不上富裕。
她與丈夫擠在小小的公寓裏,客廳只能擺放一張單人沙發。
事業上,也不能順遂。
從諾貝爾獎到普利策獎,她的夢想不斷變化,卻始終遙不可及。
她沒能寫出令人滿意的作品,甚至只能給丈夫打下手。
即使她 12 歲就移民到了英語環境,但仍然很難觸及其中的文化内核。
每每發夢,她仍會説着韓語。
這是根深蒂固的,也是她與丈夫無法填補的隔閡。
韓國那邊呢,卻也回不去了。
東亞特色,内卷盛行,員工甚至沒有加班費。
海盛而立之年甚至還和父母住在一起,幾乎是多數韓國人的縮影。
無數藏在角落中的細節,揭示着亞裔移民的進退維谷。
片中涉及的議題,無論哪個都是妥妥的「流量密碼」。
單拎出來,便可大做文章。
然而,導演沒有因此自亂陣腳。
由生活瑣碎生發出來的創意,或許少了獵奇的噱頭,卻為觀眾提供了洞見生活的視角。
反觀國内近期盛行的話題電影,可謂無所不包。
性别、反腐、詐騙,無不帶有目的性,奔着説教或取悦觀眾。
看似涉及到了我們日常的話題,卻缺少令人信服的細節。
不僅讓人生疑,更重要的究竟是話題還是電影本身?
電影,不該成為議程設定的喇叭。
那不是電影,而是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