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網易雲和QQ音樂“互掐”,聽歌的套路何時能簡單點?,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差評 X.PIN,作者:西西,編輯:江江、面線,原文标題:《網易雲和 QQ 音樂們,終于想清楚要做什麼了。》,題圖來源:AI 生成
這年頭,聽歌軟體已經變得越來越花裏胡哨了。
什麼東西都能往 App 裏塞,甚至平台之間互相掐架,都不是因為歌曲版權,而是你抄了我的 UI 設計、產品功能。
就前幾天,網易雲發小作文貼臉開大 QQ 音樂的事兒,可能大夥兒也都聽説了。
大概就是,網易雲細數了 QQ 音樂 " 抄襲 " 他們家產品的幾大罪狀,比如 QQ 音樂抄了他們家的播放器 diy 功能、黑膠播放界面,就連 " 音樂房間 " 功能也是抄網易雲的 " 一起聽 " ……
然後酷狗音樂站出來替自家兄弟反擊,轉發了一條自己去年 10 月份的微博,一句 " 我這個算什麼式創新? " ,直接硬剛網易雲。
而 QQ 音樂本尊,也疑似暗戳戳用《 多餘的解釋 》,還有周傑倫的《 楓 》來回應了一波( 網易雲沒有周傑倫的版權 )。
結果抄襲的事兒沒鬧多大,網易雲音樂卻因為版權少被網友嘴了個遍。但 QQ 音樂也免不了被吐槽,大家的态度無非就是:QQ 音樂兩巴掌,網易雲音樂更是降龍十八掌。
不過,這其實已經不是網易雲和騰訊音樂之間第一次鬧矛盾了。
兩年前,網易雲音樂一口氣給 QQ 音樂、酷我音樂還有酷狗音樂這些騰家軍,扣上了盜播、洗歌、抄襲產品功能和視覺設計好幾頂帽子。
商業戰場,兩家互相看不對眼倒也沒啥稀奇,但同樣是打架,差評君總感覺這架,好像 " 格局 " 打得越來越小,越來越無聊了。
就拿當年最能搞事的騰訊音樂為例。
27 億美元拿下酷狗、酷我的母公司中國音樂集團,為了搶到環球音樂 3 年的獨家版權,不惜把價格抬到 4.5 億美元( 3.5 億現金 +1 億股權 ),後來又是入股環球音樂,又是買斷周傑倫的獨家版權。
反正靠着這些大手筆,那個時候騰訊音樂幾乎拿下了國内 90% 的曲庫版權。
不過樹大招風,沒多久版權局就開始 " 撮合 " 騰訊音樂和其他幾個平台版權互授, 2021 年甚至直接給騰訊音樂開了張反壟斷罰單。
但當年動不動就震死個小蝦米的音樂平台大戰,現在居然開始争一個圖示、一個功能了?
為了搞明白國内在線音樂平台到底是個啥情況,差評君也去查了查資料,發現所謂的 " 格局小 " 和 " 無聊 " 的背後,其實是如今的在線音樂平台,已經走過年少輕狂,變得越來越成熟了,甚至已經進入了存量時代。
最明顯的就是在月活數據上,騰訊音樂和網易雲不再那麼支棱了。
QuestMobile 的數據顯示,國内在線音樂第一梯隊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騰訊音樂的月活,從 2019 年以後也一直很穩定,穩定地下滑。
網易雲音樂的月活雖説還在增長,但説沒影響也未必見得。
2020 年~2023 年,網易雲音樂的在線音樂付費人數分别是 1600 萬、 2890 萬、 3830 萬和 4412 萬。
打眼一看都在增長,但增速明顯慢了,從每年能多出一千兩百多萬的付費用户,到每年只能多出來五百多萬。
不過數據這玩意兒,不能只瞅個大概,咱還得細看。
至少從蒸蒸日上的付費率咱能看出來,這倆好像終于明白,自個兒的主業是音樂了。
還是拿騰訊音樂和網易雲音樂為例,如果把兩家的收入拆開來看,無非就兩大塊業務,在線音樂和社交娛樂。
前者主要靠用户開會員聽歌、廣告實現增長,後者則是靠直播刷禮物這類的。社交娛樂業務雖説看起來有點不倫不類,但卻實打實給騰訊音樂和網易雲輸了不少血。
這麼説吧,當年騰訊音樂 " 唯一盈利音樂流媒體 " 的 title 就是社交娛樂奶出來的。2018 年騰訊音樂的社交娛樂服務收入,比在線音樂服務收入翻了兩倍都不止,而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了去年第二季度。
網易雲音樂也不例外,上市之後連着兩年,都靠社交娛樂業務糊口。
至于前幾年大家争得你死我活的版權,不管是付費轉化還是轉授收入,都沒有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
道理也很簡單,因為咱這些臭聽音樂的,是真的不如榜一大哥們肯砸錢。
騰訊音樂每月在線音樂 ARPPU (每個付費用户產生的平均收入 )是 8.5 元,每月社交娛樂 ARPPU 是 175.1 元( 2021 年 ),這個指标,網易雲同期分别是 6.7 元和 448.1 元。
哪邊才是花錢的大爺,顯而易見了吧。
可惜好景不長,直播這些泛娛樂化業态開始了一波整頓,在線音樂平台也不得不調整收入結構,這兩年騰訊音樂和網易雲音樂的社交娛樂收入占比一降再降,近乎腰斬。
很顯然,接下來的壓力馬上就要給到在線音樂服務。
而去年二季度,騰訊音樂的在線音樂收入同比增長 47.6% ,收入占比 58.3% ,第一次超過了社交娛樂,網易雲音樂也是去年一季度,在線音樂服務的收入超過了社交娛樂。
這成績的背後,是騰訊音樂和網易雲的各種在音樂領網域的微操。
不讓籤獨家版權,那就搶獨家首發。像騰訊音樂跟樂華、時代峰峻還有 YG 娛樂等公司都有合作,新歌搶先 30 天上線,數字專輯讓一部分粉絲先 " 付起來 " ,錢掙到了,首發平台的宣傳目的也達到了。
對國外的音樂流媒體也是有樣學樣, Apple Music 音質 nb , QQ 音樂今年也狂卷音質, DTS 音效、杜比全景聲和臻品音質齊活兒,國内暫時還找不出第二家。
AI 歌手火,騰訊音樂就跟王力宏工作室合作,搞了個官方版 AI 力宏。除此之外,還把會員體系抽成了好幾檔,對付費用户進行了又一波 " 提純 " 。
而網易雲音樂一手以價換量也玩得賊溜。跟電商、長視頻平台搞捆綁銷售,這就已經有一大茬流量了,推 5 元學生會員,還更新了黑膠會員多端一個 vip 搞定,主打的就是性價比。
前陣子又多了個類似小紅書的 " 筆記 " 功能,雖然被不少人吐槽,但對平台上那些獨立音樂人來説,怎麼不算是一個曝光的好機會呢。
包括這次 " 抄襲風波 " 中提到的一堆產品功能,其實也是各家想法子提升用户體驗的縮影罷了。
就是吧,不知道啥時候能學一學國外音樂流媒體 " 幹淨 " 的頁面,聽歌的套路再簡單點,好嗎?
反正就是這麼一折騰,月活雖然不如之前支棱了、會員還漲價了,但願意為音樂花錢的人卻多了。
光是騰訊音樂今年三季度的付費人數,就比去年同期多了上千萬,網易雲也終于開始盈利。
我也大膽預測随着咱們音樂市場的成熟,之後音樂平台之間的戰争,會像海外的 Spotify 一個勁兒卷算法、 Apple Music 卷音質那樣,越來越 " 無聊 " ,越來越摳細節。
不過就算這些平台在同行裏卷出頭了,未必就能躺着賺錢。
一個是,這兩年的短視頻多少給在線音樂整得有點焦頭爛額了。
搶走了流量不説,很多新歌的發布、傳播都開始在短視頻平台進行,現在就差讓華語樂壇改姓抖快了。
另外還有個點,在線音樂平台本質上還是個搬運工,吃肉的都是上遊的唱片公司、音樂版權方,平台頂多也就喝口湯。
雖説騰訊音樂和網易雲音樂早早就開始扶持獨立音樂人,但就現在這體量,還碰瓷不了每年上百億的硬性版權支出。
説到底,還是生意模式導致了自己不利的地位,步入正軌的在線音樂平台,難熬的日子可能還在後頭。
資料來源:
QuestMobile 、微博、網易雲音樂、小紅書
騰訊音樂财報、網易雲音樂财報
壹娛觀察,騰訊音樂重金砸來的版權,卻只能讓聽歌的用户付出 9 塊錢
閲享悦行,騰訊音樂月活用户數量不斷在下降,社交娛樂板塊已經徹底腰斬
新莓 daybreak ,騰訊音樂:一個憂傷的版權赢家
表裏表外,為何音樂流媒體,是比長視頻更爛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