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求職市場衝出職校生“黑馬”,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驚蟄研究所,作者 | 小滿
聲明 | 題圖來源于網絡。驚蟄研究所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留言申請開白。
90% 以上就業率,企業排隊到學校搶人……當高校畢業生們還在為就業頭疼的時候,職校生卻成為人才市場的一匹黑馬,迎來企業的瘋搶。
去年 5 月,教育部發布的數據顯示,近 10 年來中職就業率(含升學)持續保持在 96% 以上,高職在 91% 以上,高于普通高校平均值。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網域,新增一線從業人員中有 70% 以上為職校生。
當 " 為了吃飯選專業 " 的觀點引發網絡熱議時,職校生似乎從一開始就明确了職業發展。而被外界忽略的不止有就業率,還有職校生選擇的另一條人生之路。
人才短缺,職校生成了香饽饽
中考是學歷教育的第一道分水嶺。作為 9 年義務教育的考核環節,中考之後的職教分流,讓一部分人進入普通高中延續教育考試的升學路徑,另一部分沒能考過普高分數線的人則進入職業教育賽道,去往中等職業學校或技工學校。而在高考後,又有一部分人因為分數低于本科線而進入高等職業學校,由此構成了中等職業學校教育和高等職業學校教育組成職業教育生态。
略有不同的是,在高考畢業生還在為如何填報志願、選擇專業發愁時,同樣剛滿 18 歲的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已經完成了頂崗實習,與高職畢業生以及高校畢業生一起面臨求職的人生新階段。
在用人市場上,中職和職高畢業生一起組成了傳統認知中的 " 職校生 ",但也背負了一些來自于社會的負面印象。以分數為統一标準的升學體系中,在中考階段無法升入普通高中,以及高考失利的畢業生,通常會被看成是 " 被升學制度篩掉的人 ",一些家長甚至還會用類似 " 考不上高中(大學)就沒有工作 " 的説法,教育子女要重視考學。但如今在人才市場上,職校生卻成了香饽饽。
人社部發布的 2022 年第四季度全國 " 最缺工 " 的 100 個職業排行中,有 41 個屬于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包含汽車生產線操作工、車工、焊工等。另外還有 23 個屬于專業技術人員。而據人社部預計,到 2025 年我國制造業還将面臨 3000 萬人才缺口。
湖北某高等職業學校負責學生工作的阿美告訴驚蟄研究所,她所在的智能制造學院設有 8 個專業,涉及機械制造、冶金和工業機器人等方向,其中機電一體化是招生人數最多的專業,就業率達到 90% 以上。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當地制造業企業對人才資源的巨大需求。
據驚蟄研究所了解,由于一線工人以及相關技術崗位的持續短缺,近年來不少企業和工廠紛紛選擇與學校合作,推出 " 訂單班 "" 冠名班 ",職校生往往在入學一刻就已經被企業 " 盯上 "。
在廣東佛山,有當地企業從 2018 年開始與佛山市技師學院合作,雙方共同制定培訓内容,培養學員熟練掌握未來崗位工作中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明确雙方職責和任務,企業提供相應加工的典型零件圖紙及技術要求,裝備制造系安排大城工匠和全國技術能手全程參與崗前培訓工作。而在湖北武漢,有的企業為了和高校精準對接,直接将工廠同步使用的設備搬到學校實驗室,讓學生直接練手,畢業即就業。
" 不過,職校也分三六九等。之前有媒體報道,一些學校會以畢業證為條件,把應屆生送到工廠實訓充當廉價勞動力,一天工作 12 小時外加兩班倒,不完成實訓無法拿到畢業證。但是我們學校的學生實訓不會要求上夜班,轉正的時候本人同意可以和企業籤約,不同意可以直接走人。"
" 黑馬 " 的擔憂
雖然企業對職校生求之若渴,但相當一部分學生們對進入工廠、工地和車間的崗位興趣并不大。2021 年,《中國青年報》教育科學部曾向全國職業院校學生發放了一份調查問卷,目的是了解職業院校學生的就業意向。調查數據顯示,63.97% 的受訪職業院校學生畢業後不會選擇進入一線基層崗位,僅 32.8% 的受訪職業院校學生發現周圍同學畢業後會選擇電工、焊工等實體經濟崗位。
驚蟄研究所在往期文章《一線訪談丨當工廠不再年輕》中也提到,時下年輕人不願進廠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個中原因既有企業内部的問題,也有社會層面的就業環境問題。
" 年輕人不願進廠的現象很早就出現了。" 在國内某制造業 500 強企業有着 20 餘年一線工作經驗的國偉告訴驚蟄研究所。" 在北上廣送外賣、送快遞一個月能賺一兩萬,誰還願意跟我這樣每天在高温廠房裏煉鋼?" 據國偉介紹,他所在的企業就與當地的職校建立了合作項目, 保障職校生從上課、實習到工作的精準人才培養,但留不住人成了企業最大的難題。
" 最近 20 年,互聯網公司創造了很多高薪工作,吸引了年輕人的注意力,而傳統制造業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方式,不太能夠滿足年輕人對職業的預期,因此導致了企業招工難的問題。"
職校生在畢業前通常需要進廠實訓半年左右,期間企業會指派一名 " 師父 " 傳授一線工作經驗,幫助其快速掌握技術要領和操作技能。實訓期間,企業也會發放一部分工資,但金額并不高。據國偉透露," 一般實訓能拿到兩千多,除了不上夜班,其餘的工作内容和正式工沒有區别,很多年輕人就會嫌錢太少。人家可能去 KTV、奶茶店打工就能拿個 4000 左右,風吹不着雨打不着,還能吹空調。所以在這裏完成實訓拿到畢業證就離職的情況,也很常見。"
" 其實轉正之後,因為工作時間變長了,整體收入也還可以。" 國偉補充到," 一線技術工人往往每天要工作 12 個小時,算上加班費,一個月也能拿到 6000 元左右。可能沒有去大型電子廠賺得多,但是想攢點錢也沒什麼問題。唯一算是限制的,恐怕就是職業發展比較局限。"
據阿美介紹,職校生的職業發展路徑比較清晰,但也面臨很低的晉升天花板。" 結束實訓轉正進廠之後,一般有兩條發展路線:要麼是走技術路線,從普通工人一步步晉升到技術工程師;要麼是走管理路線,從一線生產轉到項目調度和生產管理等管理崗位。到技術工程師和總經理級别,年收入也能有 10 萬、20 萬。"
" 但是能不能晉升不完全看個人的能力。傳統實體企業的部門、崗位都是相對固定的。很多人在一個崗位待上十幾年,上面的老領導不退休,下面的人沒有晉升機會。有晉升機會的時候,也會再考察資歷和其他能力。" 國偉説。
職校生也有自己的 " 長衫 "
不久前," 孔乙己的長衫 " 引發了社會對 " 學歷困境 " 的探讨,職校生在求職時會相對更現實一點,但也不免披上了自己的 " 長衫 "。
最近,微博上發起的一項 " 當代年輕人就業在關注什麼 " 的問卷數據顯示:近萬名受訪應屆畢業生中,61.6% 的人就業時會考慮網紅直播等新興職業,只有 38.4% 選擇完全不考慮。" 現在渴望并且相信一夜暴富的年輕太多了。"國偉表示," 一開始是互聯網的造富神話,什麼馬雲創業成功以後,坐前台的也能當上副總裁。現在是直播帶貨、當網紅,感覺人家動動嘴皮子輕輕松松地就發财致富,不知道其實賺錢的人也只是少數。年輕人都着了魔,你説誰還會認真找工作、學技術?"
在某高級職業學校擔任專業課老師的柳鑫向驚蟄研究所介紹到,雖然職校不再教授過多的基礎學科知識,但職業技術的學習同樣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 比如現在很多工廠都需要的數控車床工人,從初級工到高級工最少要 4、5 年,而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需要在 3 年内拿到中級工職業資格證書才能畢業,難度不亞于學習高中的課本知識并通過考試。所以之前也有專家説,有一些技術學得越早越好,像是到高職階段再去學習一些技術,反而不如中職生水平高。"
此外,僅僅是掌握了單一工種的技術還不能完全滿足企業的生產需求,而多工種技術的學習不但需要更長的學習年限,也需要在實際操作中掌握工作技巧積累經驗,這也是為什麼職校生在畢業的時候,必須要經過半年甚至是一年的崗位實訓的原因。國偉表示," 實訓不是試用,而是找師父傳授經驗,很多東西學校裏面學不到,只能手把手地教,這也是傳統制造業傳承至今的一大特色。"
對于畢業生就業難的現象,阿美認為," 現在大部分工作都是為生活提供保障,通過生活實現理想的少,畢竟先解決温飽才能解決一切。" 她還提到,以前在工人成為社會主要勞動力的時候,人們覺得當工人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但是随着產業多樣化以及經濟發展帶來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多人意識到了收入水平的高低產生了新的 " 階級 ",因此大家都把讀書看作是跨越階級的重要手段,于是造成了學歷貶值。
如果從回歸生活的角度來看,成為一名技術工人或許并不意味着生活沒有盼頭。" 我們工廠的新人一開始可能只有 4000 多元,但是幹幾年升到技術工人,一個月也能有五、六千元,一個月租房吃飯花個兩三千,平均房價 7000 元左右,幹個 4、5 年首付就攢出來了。平淡的生活可能不如大城市精彩,但也是很多普通人能夠接受的生活方式。" 國偉説到。
從畢業生的求職難題,到企業招人、留人的人力資源挑戰,當前就業市場反映的不只是單純的供需關系。正如工人這一職業的社會地位在近 30 年裏所發生的變化,經濟結構的改變對崗位和人才同時產生影響,也影響人們對于職業發展方向的規劃。而中國作為正處于轉型中的制造業大國,未來很大概率會迎來職業工人的 " 更新 " 時刻。對于非職校生而言,在經濟結構轉型的時代背景以及學歷貶值的大趨勢下,更早進入社會、積累工作經驗,或許也比一直待在象牙塔等待機會,更符合現在的環境。
不論學歷,每一個面臨職業選擇的人都應該認清現實。以生活的角度來考量," 吃飽飯 " 是生活的前提,因而脱下 " 長衫 " 找到一份工作,并不代表就要放棄理想 " 裸奔 ",接受他人異樣的眼光。相反,在有限的時間裏積累經驗、閲歷,讓生活變得充實且有意義,才是生活的本質。
* 文中阿美、國偉、柳鑫,均為化名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