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五星好評,看完感覺整個人都年輕了......,歡迎閲讀。
1989 年,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在台灣上映。
因為涉及特殊的歷史背景,不久後它就被電影報道稱為 " 今年最熱門的話題,最受争議的電影 "。
同年,影片拿下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成為首部在世界級三大影展拿獎的台灣影片。
不久後,它也提名了金 * 馬獎最佳劇情片,導演侯孝賢将金 * 馬獎最佳導演收入囊中。
站在當時往後看,這注定是一部留名台灣影史的佳作。約 60 萬人次的觀影,記載了它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而四處爆發的好口碑,更是為台灣電影打下堅實基礎。
35 年後,能在大銀幕上再看這部影片,我内心依然受到震撼,餘韻久久不散。
我很贊同賈樟柯對它的形容:復雜而多情,悠長而克制。
如果不是 IM 兩岸青年影展,很難有機會能在大銀幕上看到這部影片。而想看中國台灣影片,IM 兩岸青年影展絕對是最佳的選擇。
這是我參加 IM 兩岸青年影展的第四年了,每一次,我都會和大家提起小島平潭。
它由 126 個島嶼構成,四面環海,是福建省第一大島。重點是,它位于台灣海峽西岸,是中國大陸裏台灣最近的海島,和台灣新竹最狹處僅距離 140 公裏。
不用多説,也能體會到在這個具有特殊地緣的小島看侯孝賢、楊德昌,心境有多不同。
長久以來,IM 兩岸青年影展都致力于促進兩岸電影文化的交融,為兩岸電影文化交流做貢獻,每次都會特地邀請令人驚喜的嘉賓為影展錦上添花。
今年,依舊有很多優秀的電影人來到平潭,比如張艾嘉、馬克 · 穆勒、陳玲珍、任達華和吳慷仁等。
每一位已有成就的電影人到場,對于 IM 兩岸青年影展和參賽創作者來説,都是認可,是激勵,更重要是交流。
當然,影展的高光時刻還是屬于創作者。只要是華語青年創作者,無論你身處何地,出生何處,都可以來 IM 兩岸青年影展大放異彩。
IM 兩岸青年影展和其它節展的不同之處,就是他和青年創作者真的是雙向奔赴。創作者帶着自己的片子來參賽,影展則回報實打實的獎金,總額超過 300 萬元。
于是你能在這裏看到太多屬于青年創作者獨有的風格,他們的作品更新穎、更大膽,充滿更多元的嘗試。
新的世界從他們眼中展開,而他們會用影像的方式回報他們的思考,其中不僅有尖鋭的拷問,也有柔軟的關懷。
今年還是看到了不少令人驚喜的片子。
有人向内看自己,執着于自我精神的探索,或對友情愛情親情的思考。也有人向外看世界,把民族文化融合進影片,或用藝術手法表達對社會議題的沉思。
榮獲麒麟最佳影片《螞蟻》。
導演魏德安,來自北京電影學院。
這是一部畫風非常特殊的短片,我個人非常喜歡。
不僅視覺效果極強,有精心編排的現代舞表演,完成度相當高的黑白色光影。
同時還有非常契合當下職場社會的議題,用新鮮的方式嘲諷了職場人如蝼蟻般渺小且千篇一律的打工生活,在禁锢中感受自由。
短片整體完成度很高,一上來就以獨特的藝術形式抓人眼球,全程節奏感很強,内容上也很好地表現了創作者的勇于嘗試和思想深度。
榮獲麒麟評委會大獎的《四牲六道》也讓我印象深刻,導演是來自台灣藝術大學的遊智傑。
這是一部和其它影片類型不太一樣的短片,你能在其中看到成熟商業類型片的影子。
影片全程由車載記錄儀和執法記錄儀的視角組成,是非常生動的偽紀錄片形式。
當一個奇怪的大叔深夜開出租車載上了奇怪的一男一女,又在路途中遇上了一群查崗的交警,更有令人意想不到喪屍情節突然展開,全世界失控 ......
可以説是這屆短片中最有趣之一,很幽默,是值得一看的。
導演謝飛、青年影像推薦人吳慷仁為《秃羊》頒發麒麟最佳導演榮譽。
《秃羊》是讨論度很高的一部片子。
導演是魯迅美術學院的郝斌傑,這次獲得了麒麟最佳導演榮譽。
這是一個鄉村故事,由影迷的老熟人韓三明主演。
故事要從三明女兒的一通電話説起,有一天,三明接到了來自女兒的電話,他被女兒通知,不久後女婿要上門拜訪。
為了給女兒面子,貧窮的三明決定出門置辦一身西裝,可誰知這一路跌宕起伏,轉機竟在危機後突然來臨。
作為一部現實主義短片,這部影片深刻地挖掘了人性在糟糕的現實生活中表現出的多樣性。
想到這部影片導演是 00 後,我真的覺得應該大力鼓勵一下!
還有一部讓我印象深刻的短片《狗》,來自北京電影學院的蘇訓輝導演。
故事發生在魯南農村,村婦王金翠的丈夫意外車禍住院。
家裏經濟拮據,王金翠試圖找到車禍肇事者承擔醫藥費,卻得知是一只狗的出現導致了車禍發生。
就這樣,王金翠和兩個姐妹踏上了尋狗之旅,決定揪出狗主人。
這部片子的好看之處在于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很立體,貼近真實生活。
故事充斥着黑色幽默,在善與惡之間尋找着模糊的分界線,鋪滿了底層的悲涼。同時拍攝和剪輯也很有風格,可以看出創作團隊都是有想法的人。
此外,這次影展上我還看到了很多不錯的片子。
比如河北傳媒學院邱琬婷創作的《崗坡上的詩》,聚焦一位牧羊詩人的内心世界;青島農業大學李懷金的《冬眠》,以農村喪葬制度改革起頭,以暮年老人的視角講述歸根的故事。
北京電影學院龔博辰的《困獸猶鬥》,講了一個到職業瓶頸期的拳擊手被一個小孩鼓舞決心重返擂台的故事;同濟大學範家暄的《環》,記錄了一個中年女性決定将在自己體内留置長達 23 年的節育環取出來的過程。
這幾年,在 IM 兩岸青年影展見證了不少青年導演的成長。生生不息、百花齊放,是我這次參加 IM 兩岸青年影展的最大感受。
從數據上來看,本屆 IM 兩岸青年影展共征集到來自全球 342 所高校的 2254 部作品,其中 91.2% 的創作者是 95 後,多部入圍作品是導演首作。自創辦以來,港澳台地區院校投片累計已超過 600 部。
從内容上來看,本次展映的影片種類多樣,表達多元,創作方式也各有各的想法,常常給人驚喜。
在這一次的光影盛會中,我看到了無數年輕、新鮮的血液正在華語電影節發光發熱,不停探索。
他們不僅潛能無限,那份面向未來的生機勃勃更是令人羨慕。
年輕可真好啊,朋友們,我由衷地感嘆!
期待明年,我們再相約平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