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小屏手機激戰正酣,歡迎閲讀。
本報記者 陳佳岚 廣州報道
在智能手機市場大屏化趨勢愈演愈烈的當下,一場關于 " 小屏旗艦 " 的激烈角逐正在悄然更新。
4 月 24 日,一加推出 13T 并宣稱,這是行業首款 " 小屏性能旗艦 ",是搭載高通骁龍 8 至尊版處理器、配備 6260mAh 超大電池及冰河散熱系統的 6.32 英寸小屏旗艦,國補後售價 2899 元起。
事實上,《中國經營報》記者留意到,小屏手機市場近期可謂熱鬧不凡,自 2024 年下半年以來,就有多款小屏安卓旗艦手機發布,包括 vivo X200 Pro mini、小米 15、三星 Galaxy S25、OPPO Find X8s 等小尺寸機型的集中發布,這些設備的螢幕尺寸大多在 6.3 英寸左右。而業内還爆料,尚未發布的 vivo S21 Pro、小米 16 标準版都将采用小屏,而這或預示着小屏旗艦市場正變得火熱。
受益于國補政策與春節銷售旺季,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今年以來表現活躍,小屏手機在技術突破與政策東風下迎來發展契機。然而,政策效能漸弱、宏觀經濟壓力也讓手機廠商們仍需面對諸多挑戰,小屏手機未來能否突圍,仍需持續觀察。
小屏手機的挑戰與新生
根據艾媒咨詢調研對小屏手機的定義,目前,小屏手機可分為 IOS 陣營和 Android 陣營。IOS 陣營認為小屏手機尺寸在 5.4 英寸左右,從 iPhone SE 系列到 iPhone 标準版和 Pro 版,蘋果深耕小屏手機多年。而 Android 廠商口中的 " 小屏 " 和蘋果眼中的 " 小屏 " 并不是一回事,手機螢幕尺寸通常在 6.3 英寸左右。
艾媒咨詢調研數據顯示,小屏手機受到消費者的青睐,超五成的消費者主動關注小屏機型,這一現象背後折射出消費需求的轉變與技術迭代的趨勢。
事實上,在智能手機螢幕尺寸不斷增大的主流趨勢下,過去一些小屏手機銷售情況并不理想,比如 iPhone 12 mini 上市次年減產 50%,iPhone 12 mini 占該系列總銷量僅 6%。也有三星 Galaxy S23、小米 12 在市場上的艱難突圍。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屏手機雖然在手感上有優勢,但受限于機身空間有限,廠商不得不在電池容量、散熱模組、攝像頭、性能配置上做妥協。
記者留意到,近期市面上的小屏手機突然變多與手機的技術取得了顯著進步不無關系。例如,骁龍 8 至尊版、天玑 9400 等高性能處理器的推出,使得小屏手機在有限的機身空間内也能發揮出強大的性能。同時,硅碳負極電池的技術創新、更新,也為小屏手機解決了續航難題。
一加中國區總裁李傑表示,手機輕巧、遊戲體驗好、續航特猛,一加 13T 讓小屏不再妥協。
根據 IDC 的數據,2024 年 6.5 英寸以下的手機出貨量僅占整體市場的 8.3%。由于小屏手機本身工藝難度高、器件小型化定制的比例更高,出貨量相對較小,成本也是居高不下。
手機品牌説服供應鏈為小眾市場投入頂級配置并不容易,李傑對記者坦言,小屏手機的成本并不低,起初做這款產品時,由于相關器件占比小,起量有限,導致成本較高,同時内部還采用了眾多定制化的小型器件,使得小屏手機的生產成本進一步上升。但一加堅信小屏性能手機市場有着廣闊的未來,于是努力説服供應商支持,還給出了極具誠意的定價,以此吸引消費者。
李傑還表示,他對一加 13T 的用户體驗充滿信心。從預售數據來看,該產品市場反饋良好,也給他帶來了很大的信心,他對這款產品在市場上的表現非常有底氣,大家可共同期待一加 13T 的後續市場表現。
政策紅利與市場隐憂并存
近日,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第一季度數據相繼出爐。受益于國補政策疊加春節銷售旺季刺激,國内市場整體表現不錯,但來自第三方的數據也相繼提到了春節後市場開始走弱、拉動效果正在減弱的情況。
4 月 24 日,Counterpoint 發布的《手機銷量月度報告》顯示,2025 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銷量同比增長 2.5%。這一增長主要得益于政府推出的國補計劃,該政策有效提振了春節期間的銷售表現。今年 1 月啓動的補貼計劃覆蓋售價低于 6000 元人民币的機型,各大廠商紛紛推出促銷活動以充分利用補貼政策,包括下調高端機型售價使其符合補貼條件。但春節後市場開始走弱,導致季度整體表現不及預期。
與此同時,4 月 23 日,IDC 最新手機季度跟蹤報告顯示,2025 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在國補政策疊加春節銷售旺季的共同推動下,同比增長 3.3%,達到 7160 萬部,延續了過去五個季度的增長趨勢。然而,這一增幅仍低于 IDC 預期,Android 市場中更多價位段的產品可以進入國補行列中,因此市場表現相對更好,同比增長 5.3%;而 iOS 市場依然面臨較大内外壓力,第一季度同比繼續下降 9.0%。
IDC 中國研究經理郭天翔指出,今年年初大家對于國補政策寄予厚望,希望可以明顯拉動今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需求。國補政策在推行初期雖一度點燃市場熱情,但随着時間推移,因補貼力度有限、落地執行存在梗阻等問題,市場拉動效果逐漸式微。
談及國補拉動手機市場的效應正在減弱,李傑也表示,國補本身沒辦法刺激更多新增市場需求,但是國補會讓用户傾向于買一個更好的、用得更久的產品,好產品力的產品會更受益,即中高價位產品将受益。國補政策開啓後,一加是所有品牌中增長幅度很快的品牌。
" 國補不會成為任何廠商的核心競争力,大家條件都一樣,都可以享受國補,反而在這種情況下,國補會成為產品力或者真正的產品表現力的試金石。" 李傑表示,未來,廠商應聚焦自身,服務好目标人群,在產品、技術及生态合作上布局,一加對此目标始終不變,公司會投入大量資源和精力完成。
而接下來,手機廠商們需面對的挑戰仍不可忽視。
郭天翔表示,目前國際地緣政治和宏觀經濟環境面臨強勁挑戰,即使國補政策未來做出更有利于消費者的調整,但 2025 年的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仍需應對更大壓力。與此同時,2025 年智能手機市場還會面臨成本持續走高的困境,疊加消費者對經濟前景持謹慎态度,或面臨消費信心與購買力顯著下滑等挑戰。
" 對等關税 " 政策下,高通被認為受影響較小,但像威訊聯合半導體(Qorvo)、思佳訊(Skyworks)等以美國為原產地的射頻芯片企業可能面臨成本壓力。國内廠商和下遊行業是否會因這類芯片漲價而承壓,以及未來國際形勢是否轉變國產芯片供應鏈采購策略等問題?李傑回應稱,今時今日信息瞬息萬變,很難即刻給出明确結論。他指出,各廠商面臨的情況相同,但均有望找到各自解決方案,對國產供應鏈而言,發展的關鍵在于產品與技術,以及能否赢得消費者認可。產品若能獲認可則具競争力,反之則不然,消費者關注的是產品體驗。李傑相信各廠商能找到應對辦法。
郭天翔同樣表示,當下的情況,無論是深耕國内市場,還是拓展海外版圖,廠商唯有立足自身,聚焦產品研發與技術創新,打造兼具差異化優勢與高吸引力的優質產品,并合理把控價格,才能突破外部環境制約,激發消費者主動消費意願,實現品牌與市場的雙向奔赴。
(編輯:吳清 審核:李正豪 校對:燕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