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巴菲特,又賣了!3個月抛售近百億美元,歡迎閲讀。
每經編輯 畢陸名
巴菲特 3 個月抛售美銀股票近百億美元。
當地時間 10 月 2 日(周三),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最新披露的檔案顯示,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 · 哈撒韋在 9 月 30 日至 10 月 2 日期間出售了約 840 萬股美國銀行普通股,套現金額約為 3.379 億美元。從 7 月至今,伯克希爾 · 哈撒韋累計減持了約 97.51 億美元的美國銀行股票。
此次減持後,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 · 哈撒韋對美國銀行流通股的持股比例降至 10.2%。按照相關規定,如果持股比例超過 10%,需要在 2 天内披露交易;若持股比例不超過 10%,則無需盡快披露交易情況,通常可能需要等待數周,在每個季度報告中披露。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資料圖)
7 月份,伯克希爾 · 哈撒韋開始對美國銀行股票進行大規模減持。整個 7 月,該公司累計出售了約 38.25 億美元的美國銀行股票。
8 月份,伯克希爾 · 哈撒韋合計抛售了約 23.8 億元的美國銀行股票。8 月 15 日至 19 日,伯克希爾 · 哈撒韋賣出了約 5.5 億美元的美國銀行股票。接着,在 8 月 23 日至 27 日,又抛售了約 9.819 億美元的股票。在 8 月 28 日至 30 日,進一步出售了大約 2100 萬股美國銀行股票,套現約 8.48 億美元。
進入 9 月份,伯克希爾 · 哈撒韋的減持活動持續進行。9 月 3 日至 5 日,該公司賣出了約 7.60 億美元的美國銀行股票。9 月 6 日至 10 日,該公司以較小規模抛售約 2.29 億美元。9 月 17 日至 19 日,又抛售了約 8.96 億美元。9 月 20 日至 9 月 24 日出售了約 2100 萬股美國銀行普通股,套現金額約為 8.63 億美元。9 月 25 日至 9 月 27 日小幅套現 4.61 億美元。
9 月 30 日至 10 月 2 日,伯克希爾合計抛售了超過 854 萬股的美國銀行股票,約 3.379 億美元,成交價格在每股 39.3994 美元至 39.6141 美元之間。
本周三 SEC 公布的最新檔案顯示,伯克希爾 · 哈撒韋進一步出售了約 854 萬股美國銀行普通股,套現金額約為 3.38 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巴菲特最近 2 次抛售美國銀行股票的步伐開始放緩,每次的抛售總額均遠低于過去 3 個月平均每輪(通常持續三天)約 7.5 億美元的額度。
綜上所述,7 月至 10 月初,伯克希爾 · 哈撒韋公司總計套現金額約 97.51 億美元。據悉,如果不考慮税收的影響,巴菲特自 7 月中旬以來出售美國銀行股票的總收益加上自 2011 年以來獲得的股息,已經超過了其購買美國銀行股份所花費的 146 億美元。
在最新的出售完成後,伯克希爾仍持有 7.94 億股美國銀行股票,按最新收盤價計算,伯克希爾 · 哈撒韋在美國銀行的剩餘股份價值仍高達 311 億美元,穩居第一大股東地位。
至于巴菲特接連的抛售行為是不是真的意味着要清倉美國銀行,還尚未可知。不過按其習慣來説,當他開始賣出一只股票時,最終會清倉該股。近年來,伯克希爾已經清倉了多家銀行的股票,包括美國合眾銀行、富國銀行、紐約梅隆銀行。
在 9 月 10 日舉行的巴克萊全球金融服務會議上,美國銀行首席執行官布萊恩 · 莫伊尼漢告訴聽眾,他不能直接打電話給巴菲特,問他到底在做什麼," 因為坦率地説,我們不能問,我們也不會問 "。
近幾個月來,巴菲特大幅減持各類股票。
根據報告,伯克希爾第二季度減持蘋果逾 3.89 億股,市值約 820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5800 億元),持股數環比一季度減少 49.3%,在投資組合中占比環比下降超過 10 個百分點。
伯克希爾還清倉了 612 萬股(8.4 億美元)雲計算明星 Snowflake;減持了 437 萬股(6.8 億美元)雪佛龍;減持了 265 萬股(3.67 億美元)金融控股公司 COF……
值得注意的是,巴菲特已連續七個季度淨賣出股票,整體美股持倉總規模縮水。截至 6 月底,伯克希爾的現金儲備接近 2770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1.95 萬億元),這筆巨額現金主要來自于大量出售股票,尤其是蘋果股票。
甚至巴菲特連自家股票也不願多買了,伯克希爾在 8 月披露,在之前多個季度進行大量回購後,近期股票回購已大幅放緩。根據檔案,伯克希爾在第二季度回購了約 3.45 億美元的股票,這是自 2018 年以來最小的季度回購規模。
此前,在 2024 年年度股東大會上,巴菲特曾明确表示,相對于股票市場上的可用資金以及世界各地的衝突,持有大量現金 " 相當有吸引力 "。" 我們很樂意花錢,但必須是(收購或投資的企業)正在做一些風險很小并且可以為我們賺很多錢的事情。"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公開消息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