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爛到慘不忍睹,這大IP撲街了!,歡迎閲讀。
知道它會爛。
但實在想不到居然這麼爛!
沒錯,説的就是《美國隊長 4》。
上映才一周,票房就被遠遠甩在後面。
預測總票房勉強過億,口碑也不濟,豆瓣 5.2 分。
幾乎算是漫威最拉垮戰績(之一)。
在漫威宇宙中的英雄單體電影中,《美國隊長》系列的水準相當不錯,而且穩定。
續集搞成現在這個樣子,實在難繃。
更值得分析的是,原因究竟是什麼?
《美國隊長 4》
《美國隊長 4》上映後,首當其衝的負面評論就是 " 遭受了政治正确的荼毒 "。
來看創作陣容。
導演朱利葉斯 · 約拿是黑人;主演方面,安東尼 · 麥凱是黑人,毒舌幫幫主響尾蛇由 " 炸雞叔 " 吉安卡羅 · 埃斯波西托演繹,泰勒探員由豪莎 · 羅克莫雷演繹等等。
其實呢,将創作資源分配給少數族群,其實并無問題。
像《黑豹》這樣立足于黑人的叙事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且," 黑人美隊 " 看上去也沒那麼離譜。
但關鍵在于,作品得好看啊!
《美國隊長 4》最大的問題是,它失去了這個系列最引以為傲的類型魅力。
在超級英雄裏,美國隊長是注射了血清成了超級戰士,從樣貌和技能上跟常人沒有特别大的區别,這也使得創作者往往賦予他較為現實化的神話書寫。
有意思的是,每一部《美國隊長》都注入了不同的類型片元素。
《美國隊長 1》像是戰争片,講的是美隊攜手戰士擊垮納粹的瘋狂科研部隊九頭蛇。
《美國隊長 2》像是諜戰片,講的是神盾局内部的危機,美隊與黑寡婦一邊逃亡一邊偵破黑暗的陰謀,這部電影俨然有了《諜影重重》系列的範兒。
《美國隊長 3》其實也類似戰争片,只是将視角放在了超級英雄内部,美隊與鋼鐵俠分别站在不同立場,又有人氣角色蜘蛛俠、绯紅女巫、蟻人等的強勢加盟,讓這部作品成為《復仇者聯盟 3》的最好預演。
但到了《美國隊長 4》,不管是角色魅力、動作場面,還是故事意涵,一下就頹了,令人大失所望。
先來概括下情節吧。
在架空的世界裏,人類發現了艾德曼金礦,為了避免各個國家因為搶奪資源而陷入紛争,美國總統撒迪厄斯 · 羅斯(哈裏森 · 福特 飾)打算聯合日本首相尾崎(平嶽大 飾)牽頭,籤署一個合作共赢的條約,從而穩定世界秩序。
為了實現這一目的,羅斯總統叫來了新任美隊山姆 · 威爾遜(安東尼 · 麥凱 飾)、新任獵鷹華金 · 托雷斯(丹尼 · 拉米雷斯 飾)與另一個超級戰士以賽亞 · 布萊德利(卡爾 · 魯伯利 飾)去往白宮。
演講期間,與羅斯總統有過舊怨的以賽亞突然陷入瘋狂,并開槍射殺總統,并被關押。
于是,美隊開始調查真相,幫老友洗刷冤屈,并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塞缪爾 · 斯登為報復總統而策劃的陰謀。
劇情框架沒啥大毛病,可細節方面形同兒戲。
斯登是科學怪人,羅斯将其收編為智囊,助他從将軍升為總統,還曾許諾當上總統後便行使大赦的權力,還他自由身。
可後來,羅斯總統食言了。
斯登展開復仇計劃。
他研發了一種高新洗腦大法,配合着手機閃光和定制音樂,就能讓人迷失心智,聽從他的指揮。
像前面提到以賽亞刺殺總統,就是由他操控。
斯登還有更大的目标——挑撥美國與日本之間的關系,甚至是鼓動雙方開啓戰争,以此摧毀羅斯總統締結條約的努力,并最終損毀他的信譽。
想也知道,美隊不會令這一切發生。
而且,斯登還長期給羅斯總統服藥,讓他在關鍵的演講活動時化身紅浩克。
這個劇情大招是如此中二,以至于讓人匪夷所思。
并且,在人物塑造上,《美國隊長 4》也有失焦和狗血的問題。
影片的核心人物其實是羅斯總統,而且他還非常傻白甜。
他想當好總統、維持世界和平的根本原因是讓女兒對自己改觀。
于是,在這部電影裏,你大概能看到一個史上最慫的總統,日本首相跟他硬氣,印度等國也對他愛答不理。
影片的高潮戲是美國隊長大戰紅浩克,美隊戰鬥力不行,但居然一通嘴炮征服了他。
正派活于話多?!
太詭異了!
按照故事設定,美隊派人接來羅斯的女兒,豈不是更加合理。
總之,在兒戲的情節之下,那些動作場面也失去了堅實的支撐。
而且,相比于前作,《美國隊長 4》的動作設計也并沒有多驚豔。
來欣賞兩場《美國隊長 2》的名場面。
電梯 1V 多。
高空墜落。
美隊 VS 冬兵。
事實上,它們的區别還在于,《美國隊長 2》中,美隊始終是主動迎敵的,動作場面同時也在刻畫他的勇武與智慧。
而《美國隊長 4》不僅觀賞性有下降,人物塑造也失之于扁平。
在本片中,更多豐富人物個性的戲份留給了羅斯。
而山姆是缺乏人物弧光的,他的心理曲線 be like:我不如史蒂夫,我不如史蒂夫,我要努力啊,可我還是不如史蒂夫 ……
甚至,就連重組復聯,一開始也是羅斯總統的主意。
《美國隊長 4》有個彩蛋,美隊跟反派唠了唠家常,然後打出一行字幕——
美國隊長終将回歸(大意)。
所以。
是要請史蒂文出來主持一下局面嗎?
不搞一把老帶新,這系列還能行嗎?
其實,對比前作,更能找到《美國隊長 4》的症結所在。
就不説《美國隊長 2》和《美國隊長 3》了,因為這兩部已經有漫威宇宙的其他英雄給予了加持。
單以《美國隊長 1》舉例。
它是美隊的奠基之作,故事聚焦于人物的成長。
最初,史蒂芬夢想着為國效力,但身材矮小幹瘦。
跟體格不同的是,他擁有堅韌的毅力、智慧和應變力,同時也有人格魅力與領導力,這也是他能在人群中脱穎而出的根本原因。
而打了血清後,體格與力量補完,史蒂文蜕變了。
可一開始,他僅僅作為電視明星來激發大眾打擊納粹的鬥志。
主創寫了兩件事,以豐富人物,一是他帶隊去拯救原本已被放棄的戰友,二是他率領戰友摧毀九頭蛇的巢穴。
據此,史蒂文成長為美國隊長。
人物的成長線,利落、扎實。
此外,影片還提供了兩組 CP:史蒂文 & 海莉、美隊 & 巴基(盾冬)。
縱觀超英電影,優秀的英雄崛起故事其實不少,再比如諾蘭的《蝙蝠俠:俠影之謎》。
其實成功的原理是相似的。
完全從布魯斯 · 韋恩的角度出發,説明白人物的怯懦與勇敢,恐懼與成長。
由此來看,《美國隊長 4》實在可惜。
同樣是講英雄的成長之路,但到了最後,這新美隊還是面目模糊的,甚至你叫他獵鷹還是 OK 的。
作為漫威宇宙第五階段的關鍵之作,它被寄予厚望。
可質量就不過關,更别提什麼具備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了。
想起來,這部電影還有個副标題:Brave New World。
從成片質量來看,把 Brave 換成 break 才更合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