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借 7 千還 36 萬,網貸是如何把人逼死的?,歡迎閲讀。
歷時三年的千億大案,終于在前段時間迎來了大結局。紅嶺創投董事長周世平被判無期,一代 " 網貸教父 " 淪為階下囚。
2009 年,只有高中畢業的周世平,創立了全國第一家 P2P 網貸平台——紅嶺創投。以高利息吸引投資者,短短 12 年,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約 1090 億元,導致 48 萬多人受害,無數個家庭被逼入絕境。
2021 年,P2P 全面暴雷,金融信貸市場大整頓,我國 5000 多家 P2P 平台全部關閉。但網貸歷史并沒有就此終結,反而随着消費更新反而擴大了好幾倍。互聯網巨頭們聞着錢的味道蠢蠢欲動,手握豐富的大數據,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開展信貸業務路。
于是," 一半冰山,一半火焰 " 的景象開始在互聯網金融圈上演。一邊是,大廠背書,打出安全信任牌。另一邊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被網貸 " 殺死 "。
無孔不入的網貸廣告
請問網貸 7 千,幾個月後,需要還多少錢?
答案是:36 萬。
是不是想破頭也不明白,到底是咋算出來?這就要問問各大手機 APP 了。
* 來源人民日報
它們早就化身為新時代的 " 放貸人 ",打個車能借 6 萬,點個外賣能借 20 萬。
就連八竿子打不着的工具類 APP(美圖秀秀、百度網盤等) 也來跪求我們借錢。
一向只會撈錢的互聯網怎麼突然往外吐錢?到底哪根筋搭錯了?
當然是賺錢的 " 歪腦筋 "。
時代變了,搞互聯網,不如搞網貸。排名前 100 的流量巨頭 APP 中,七成以上都開通了金融變現。
當初周鴻祎非常看不上這門生意,堅決地表示 "360 要踏踏實實做好安全領網域的產品,不會涉足互金 "。嘴上説着不要,但身體相當誠實。如今靠着網貸生意,一年掙了 44 億,徹底赢麻了。
*21 世紀商業評論
現在明白了吧,這年頭 " 借錢 " 才是最快的撈錢方式。
不只是巨頭,小公司的網貸軟體也數不勝數,網貸已經不知不覺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爆雷的蛋殼租房,到利息極高的醫美行業、再到無限分期的電子產品等等。毫不誇張的説,只要網的地方,就有網貸。
各種借貸廣告也好像牛皮膏藥一樣,怎麼都屏蔽不掉。
形式雖然五花八門,但中心思想就一個:不管此刻你的人生多麼糟糕,只要上網貸 APP 借錢就能迎刃而解。
" 放款快、低利息、無抵押、無擔保 ",讓你想要的生活,唾手可得,心動不如行動。但行動之後,卻一步步掉進了網貸 APP 們挖好的無底洞。
精心布置的低利息陷阱
網貸廣告實際上都是在用數字遊戲迷惑你,宣傳的只展示日利率和手續費,讓你覺得每天的利息才幾塊錢、十幾塊錢,這還不容易還?
一旦換算成年利率,才發現高得吓人,往往都在 15% 以上。
* 來源黑馬公社
這些還是正規平台,市面上很多不正規的平台,年利率早就超過 36% 了,高利貸看了都沉默。
互聯網金融狂歡的背後,是無數個被債務壓垮了的借貸人。最初只是借幾千塊應急,以為肯定能還上,沒想到卻逐漸掉進了 " 以貸養貸 " 陷阱,雪球越滾越大,本來只借了一個平台,到最後能滾到幾十個。變成了無力償還的幾十萬,甚至幾百萬。
這是深圳龍崗公安公布的一個真實案例,張女士網貸 2000 元,20 天後居然要還 10 萬塊。
因為掉入了借款合同的陷阱,超高的 " 滞納金 " 和 " 服務費 " 讓張女士一步錯,步步錯。只能拆東牆補西牆,不停地在新平台上借錢。
折騰了 20 多天之後,借款的 APP 已經達到 47 個,而需要還款金額也增長到了 10 多萬元。
高利貸、套路貸、砍頭息她都經歷了一番。基本到這一步,是個人都要被整絕望了。
* 來源網易數讀
然而,網貸的折磨遠遠沒結束,平台還會找來一個幫兇,那就是催收公司。
它們才是無所不用其極。電話爆破都是基操,無差别污染通訊錄,24 小時不間斷騷擾家人朋友。如果還不為所動,就要 P 遺照或不雅照發布出去。
甚至不惜動用最原始的手段,上門堵人。如果沒人就抹油漆放花圈。反正,只要被催收公司盯上,就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當然,也有那種頭鐵的選擇賴賬,對于他們來説,每個網貸 APP 都是 " 口子 ",撸到就是賺到,打死不還錢。
但年輕人不像賭徒,沒法破罐子破摔,除了長期忍受催收的騷擾,最怕的就是上征信,以後在銀行貸款買房、買車,甚至出行坐火車都很難。
* 來源央視新聞
在網貸中掙扎的年輕人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互聯網開始大肆鼓吹 " 精致消費主義 "。人生不能敷衍,生活不能将就,再苦不能苦自己,早買早享受。
今天欠偶像一張演唱會門票,明天欠自己一個限量包包,改天來一次説走就走的旅行 ……
表面精致,背地還錢。如果錢包承受不了面子怎麼辦?
貸款廣告幫你支招:明年的錢,今年花。
在互聯網公司紛紛投身金融的當下,為了搶占用户市場,品牌們簡直無所不用其極,甚至把魔爪伸向了最底層,用扭曲三觀的廣告鼓動消費主義。
花呗曾打出過一條 "37 歲施工隊隊長,用花呗給女兒過生日 " 的平面廣告。如果沒記錯,中國上一個反映父親借錢給女兒過節的藝術作品,好像要追溯到《白毛女》……
無獨有偶,京東金融也憑借毀三觀的劇情設定,點燃了大眾的怒氣值。
農民工母子坐飛機暈機,拿不出一千多的升艙費,旁邊的大老板豪氣地説 " 錢我來出 ",結果一言不合就拿過人家手機貸款 15 萬。
同樣的套路,農民工住酒店沒錢住豪華套房怎麼辦?貸款!農民工兄弟一不小心,打腫臉充胖子多點 200 塊的外賣怎麼辦?當然還是貸款。
将普通人的心酸經歷作為素材,這不是土味視頻,而是精準營銷。坑的就是那些不懂 " 新金融 ",老實憨憨掙不到幾個錢的勞動者。誘導别人借錢進行超前消費,這怎麼不算是一種 " 人吃人 " 的行為呢?
資本為了追逐利益,都可以買吊死自己的繩索。京東金融道歉不是因為認識到錯誤,而是因為被抓包了。
我還記得道歉聲明裏,有一句格外觸目驚心:" 一味的為了追求業績,迷失了自我,喪失了責任 ……"
互聯網向來如此,一邊送上裹着 " 享受美好生活 " 糖衣的禮物,一邊揮舞着收割的鐮刀。
如今,随便打開一個手機 APP,提交身份證信息,馬上就有大幾萬的額度。
花錢一時爽,還錢火葬場。放縱欲望,就是在和魔鬼做交易。每天都有無數人被網貸逼上絕境,被爆出來的新聞一個比一個觸目驚心。
2019 年,蘭州警方打掉了一個 " 特大套路貸 " 犯罪集團,涉案金額高達 62 億,受害者 39 萬餘人,其中 89 人因逼債催收而自殺身亡。
2022 年,上海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公布了一樁慘案。一位父親,竟親手殺了自己的女兒。而造成這場慘劇的元兇,就是網貸。
女兒因沉迷于網購,而深陷網貸漩渦。拆東牆補西牆,把能借的平台都借了個光,還将父親積蓄全部花光,三年欠款百餘萬元。
父親忍無可忍,在和女兒的一次激烈争吵中徹底失控,釀成了這出人間悲劇。
為什麼慘痛的教訓這麼多,還有那麼多人上當?
無非是僥幸心理在作祟。總認為網貸 APP 的套路早就背的滾瓜爛熟,怎麼可能會上套。這個世界上,哪有什麼僥幸。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早已在暗得標好了價格。
在豆瓣的負債者聯盟裏,放眼望去,都是一個個深陷泥沼的故事。5 萬名負債者聚集在此,講述自己的負債之痛,打卡記錄艱難的上岸之路。
他們就像抓住了最後一根稻草一樣,吸取着 " 前輩們 " 的經驗總結,試圖将失控的人生扳回正軌。
有些網貸本身并沒有違規,壞就壞在毫無底線可言,總讓人誤以為自己還得起,偶爾借一次也沒關系。但這就像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開,後患無窮。
最後,狐妹送大家一句話:永遠不要用自己薄弱的意志,去挑戰網貸平台賺錢的欲望。
參考資料:
編輯: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