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量化到底應不應該人工幹預?,歡迎閲讀。
自農歷新年伊始,深陷輿論漩渦的量化機構們迎來了久違的小陽春。
以 28 家私募的 1000 指增型產品為例,據相關數據統計,年後第一周的平均漲幅就達到了 8.98% [ 6 ] 。市場的回暖也讓不少量化機構們紛紛填起了年前的大坑,V 型反轉的淨值曲線成為了當下量化機構們的标配。
但量化產品的淨值容易修復,失去的信任在短期卻難以重建。據穩博投資總經理錢曉珺稱,在這一波的調整中量化整體規模差不多下降了近 30% [ 5 ] 。
大多投資者對量化自帶的黑箱屬性心存芥蒂:管理人難以清楚地闡述決策流程,持有人也很難從源頭去弄明白投資邏輯;另一方面,尾部風險的頻繁出現也讓量化行業蒙上了一層陰霾。
過去三年,量化出色的業績極大地淡化了這種擔憂。一名從業人員向筆者描述," 我在 2020 年就意識到了量化策略的集中,這種集體踩踏也會是必然的結果。" 可即使這樣,她依然買了許多量化產品。
可是年前的量化地震頃刻間擊碎了投資者的信任,以至于年後各大量化機構都忙着與投資者溝通與道歉。在幾乎所有的申明之中,一個核心要素引起了所有人的關注:在這場風暴之中,量化基金究竟有沒有人工幹預?
經過這場 " 量化圈史無前例的悲劇 ",量化私募們迎來了不同的命運:有的被滬深交易所點名批評,也有的管理規模悄然突破了 50 億元。
但相較于他們迥然各異的結局,持有人往往更加關心的是淨值的修復速度究竟如何,而在這之中,「人工幹預與否」則成為了那個直接影響淨值修復速度的重要變量之一。
基于是否人工幹預,可以将私募分為三類:①沒有進行人工幹預,硬抗度過危機;②危機前提前切換至成分股,安穩度過危機;③危機中人工幹預切換至成分股,被動度過危機。
以 1000 指增型產品為例,相關數據顯示,在年前未進行人工幹預的量化機構,淨值都幾近收復了年前兩周的巨大回撤。與之相對的,多數進行了人工幹預的量化機構,雖然淨值也都呈現出 V 型反轉的趨勢,可力度顯然比不上前者。
具體來看,不進行幹預的量化機構們表現都大體類似:在堅守自己策略的前提下,年前經歷了一波巨大回撤,然後年後跟随着指數的反彈大幅收復淨值,抹平回撤,畫出了完美的 V 型淨值曲線,明汯、磐松等量化機構均是如此。
剩下的機構,他們的操作則呈現出了多樣化的特點。
譬如龍旗直至 2 月 7 日上午都沒有對模型進行人工幹預,但在 7 日下午面對着市場的進一步下跌不得已收緊了選股網域,用他自己的話來説是 " 出于風控的考慮 "。而這一操作也導致其 1000 指增產品沒有趕上次日小微盤股的大反彈,體現在淨值上就是那一周收益率頗為慘淡,僅為 -5.16%。
可在春節之後,龍旗又将年前收緊的選股網域放開,靈活的橫跳也幫助它在年後小微盤股的大幅反彈當中斬獲了當周 12.29% 的收益率。
年前幹預模型向成分股收縮的量化機構不在少數,但并不是所有收縮的機構都會年後切回來。諸如啓林、信弘天禾依然保持着其年前收縮的策略謹慎觀察,這也就意味着他們的淨值都呈現出年前跌的少,年後反彈也少的特征。
當然,除了這些在 2 月 5 日那一周才做決定的機構,也有量化私募的模型在危機來臨之前就嗅到了危險,提前向指數成分股做了切換。譬如超量子根據能夠衡量 " 分布不确定性 " 的風險模型,在 1 月中旬的時候就自動向指數内的一些策略上進行了切換,在此期間維持住了超額收益。
面對這場量化風暴,量化私募們有着各自不同的抉擇。而在這背後,不僅是它們對于人工幹預這一歷史性難題的思考,更是在殘酷現實下的無奈之舉。
對于量化機構而言,它們在這場危機當中選擇人工幹預的根本原因在于過去兩年中量化產品的風格暴露。
自從 21 年年初核心資產的崩塌開始,中證 2000 以及萬得微盤股指數就開始全面跑赢中證 1000 以及滬深 300 等較大市值的指數。而這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對量化指增型產品來説,想要輕松地獲得超額增強,市值下沉就是最便捷的方法之一。
而在年前這場量化大地震中,私募量化的這種小微市值的風格暴露情況也愈發清晰。
相關數據顯示,1 月 26 日至 2 月 23 日期間,量化機構們的 1000 指增型產品在中證 1000 指數沒有跑赢中證 2000 指數的前提下均沒有獲得超額收益。但有意思的是,在年後回來的第一周内,中證 2000 指數憑借着 13.68% 的收益率大幅跑赢中證 1000 指數,而中證 1000 指增型產品也在這一區間内獲得了超額收益。
這就意味着量化機構或多或少地會在 1000 指增當中,将風格向 2000 成分股、甚至是微盤股進行暴露。
因此在這波危機之中,多數量化機構都會面臨着對人工幹預的兩難抉擇:幹預意味着對模型的信仰不足;不幹預則意味着要在市場的不确定性中硬抗。
當然,作為公司而言,量化機構們的最終決定還會受到許多模型之外的因素的影響,譬如團隊成員是否擁有應對 07 年美國 quant meltdown ( 量化崩盤)的經驗;產品的杠杆水平是否過高;策略中因子暴露程度的多少等。尤其量化私募 " 前期積累的安全墊的多少 ",這對于他們來説同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影響因素。
這也并不難理解,説到底對于機構而言,如果淨值在劇烈的流動性危機中實打實地跌到了清盤線以下,此時再去讨論人工幹預與否也就變得毫無意義了。
但不論年前的量化機構作出何種選擇,只要產品能活過除夕,開年之後市場的暴力反彈,讓所有幸存者都享受了一把命運的眷顧。
對于那些選擇硬抗的機構來説,小微盤股的大幅反彈讓他們的淨值在年後遙遙領先;而那些選擇人工幹預的量化,其淨值曲線雖然 V 的慢了一些,但許多產品也已經快要抹平年前這一波的回撤了。
可問題是,誰也無法保證下一次的黑天鵝不會比這次更加猛烈。誰也無法想象,如果沒有神秘力量的介入、任由市場持續地下跌、小微盤股就此一蹶不振,量化機構會是怎樣的結局。
這就如同過去 20 年間美國的量化行業一般,每一次的量化危機都意味着一場 " 生死戰 ",每一次的抉擇也将決定着公司未來的命運。
在海外漫長的量化發展史上,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簡稱 LTCM)是一個不得不提到的名字。而在 1998 年,LTCM 團隊就由于過度相信曾帶給他們巨大回報率的模型而始終選擇不進行人工幹預,最終迎來了巨大的虧損,并在 2000 年清盤。
極具諷刺意味的是,彼時根據 LTCM 的模型計算,任何交易日都不可能出現超過 3500w 美元的虧損,可在 8 月的某個周五,他們一天就損失了 5.53 億美元;模型也預測了基金即使連遭厄運,出現單月損失 40% 資產的概率也很低,但在當年的八月,LTCM 基金股本損失了 44%。
當然,LTCM 的消亡也是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譬如過高的杠杆率,一度達到了 25 倍;内部管理人的權力鬥争以及糟糕的市場環境。但最為關鍵的一點是,曾經帶給他們無限輝煌的量化模型卻在危機之中化身為了死神,給予了 LTCM 致命一擊。
" 長期資本公司的基本錯誤是認為其模型就是事實真相,我們從未相信我們的模型能夠反映全部事實,它只映事實的一部分 [ 4 ] 。" 西蒙斯曾對 LTCM 事件這樣評論道。
很難説西蒙斯是否是受到了 LTCM 的影響,但他在面對 2007 年的量化地震時确實做出了相反的決策:堅決否定了 " 團隊依據算法模型,得出的應該買入 " 的結論,并通過人工幹預系統減少了頭寸。
從後視鏡的角度來看,西蒙斯這樣的做法雖然讓他們在後續的反彈當中有所落後,但這絲毫不影響西蒙斯的大獎章基金迄今為止依然是量化界的傳奇之一。
當危機來臨時,人們往往會因為過往的路徑依賴而陷入 " 相信量化模型 " 還是 " 人為幹預 " 的兩難抉擇之中,尤其是在前者曾經帶來過巨大的收益的情況下,這種選擇往往會更加艱難,但卻也是每個量化機構最終都将會面臨的難題。
可不管量化管理人的選擇如何,唯有一點難以改變,在他們科學家、數學家、投資人等光鮮亮麗的身份之前,他們首先是一個公司的老板。對他們而言,在面臨着真正足以影響企業存亡的危機時,幹預與否都只是手段,确保企業的存活才是最終目标。
就如同西蒙斯在 Quant Quake 期間所説的那樣," 我們的目标是生存。如果發現錯了,我們可以在後面增加頭寸 [ 4 ] 。"
量化究竟應不應該人工幹預,是一個很難有結論的辯題。
為什麼要做量化,是因為人工判斷是不确定的。做量化,就是希望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提煉出一些确定性的東西。所以完全信仰模型去死扛,符合做量化的初衷。但依據一名量化基金經理最近路演的分享," 當風格發生變換的時候,你的模型其實已經失效了,就像打仗面對敵人,他從陸地上過來,你在水裏埋伏,那你肯定會損失慘重。"
這次死扛,很多機構淨值反彈很快或多或少帶有幸運的成分。如果年前資金不去大手筆買入 2000ETF,小微盤持續下跌,那麼死扛的機構,就算利潤墊再厚也無濟于事,等待而來的只有更深重的傷痕。
而人工幹預,從本質上是違背量化的基本方法論," 如果每一次都能把擇時做好,股災到來前退出,反彈前又進去了,如果都能做對,其實就不需要做量化了。" 人工幹預最大的問題是,把時間拉長,下一次你不一定能夠做到準确的判斷。
唯一能得出結論的是,公司最後能否安然無恙的活下來,才是評判量化機構進行人工幹預正确與否的标準。
在這項鐵律面前,量化機構更應該人工幹預的是面對危機時,公司用怎樣的舉措去完善公司治理,以怎樣的态度向客户説明原因,拿怎樣的行動去挽回客户脆弱不堪的信心。
參考資料:
[ 1 ] 節前極端行情中,這 43 家量化是怎麼應對的?Hanson 老師
[ 2 ] 賭金者,羅傑 · 洛温斯坦
[ 3 ] 西蒙斯:永遠不要完全相信一個模型, 饒教授説資本
[ 4 ] 危機幸存者?來看看文藝復興科技公司如何化解四次風控危機!果寶空間站
[ 5 ] 量化整體規模下滑 30%,知名百億量化私募反思:中證 2000 以及小市值板塊,尚缺乏合适的對衝工具!六裏投資報
[ 6 ] 節前最後一周大跌,量化私募 收益 / 超額 修復情況如何 ?2024.2.2~2.23) 小荷韭菜成長日記
作者:吳文濤
編輯:沈晖
視覺設計:疏睿
責任編輯:沈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