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内娛偶像沒有gap year,歡迎閲讀。
張睿搞笑營業,時代流下眼淚
作者|莫楠
前幾天,張睿上了熱搜第一。
直播鏡頭前,他一改往日温文安靜的形象,化身一個搞笑諧星——
時而戴着眼鏡、時而捧着枸杞泡紅棗、時而端着電腦,一副網絡授課老師的做派,一本正經地講述自己在拍戲過程中的各種搞笑趣事,獲封「張老師」稱号。
惹得網友們直呼:「張老師什麼時候再上課?」
更有甚者,還當起了課代表,直接把張老師搞笑發言整理成課件寫在「黑板」上,方便網友們傳閲。
圖片來自:張睿直播間
圖片來自:張睿微博評論區
随着「張睿直播上課」梗在小範圍内的持續升温,越來越多的人再次關注到了出道即巅峰,如今卻只能靠搞笑噱頭賺人氣的張睿。
7 月 5 日,話題 # 張睿早幾年幹嘛去了 # 登上微博熱搜第一名,并在榜長達 7 小時,引發廣泛讨論。網友探讨的話題,從他直播間講課的逗笑形式,甚至一路延展到了對于他早年作品的鬼畜追溯。
數據來自:知微數據 - 知微輿論場
等了好幾天,1 号本以為,這次總會掀起一股全網探讨張睿的熱潮了吧?
然鵝,并沒有——
除卻短視頻平台的寥寥幾筆點評與推送,即便有熱搜加持,張睿的熱度也并未如同預期般扶搖直上。
從微博數據來看,原本就坐擁千萬粉絲的他,靠着熱一的聲量,才勉強達到 7 日漲粉 8 萬、互動粉絲 5000+ 的水準。
數據來自:張睿微博
不僅如此,登上熱一當日,盡管張睿第一時間主動營銷自己,發布了當晚 19:00 再次直播的邀請,但單條微博點贊也才堪堪 2 萬 +,直播間當日總觀看人次不到 300 萬。
數據來自:張睿微博
這樣的數據,在流量動辄以幾千萬計數的互聯網時代,着實看着有點低迷。
歸根究底,1 号認為,原因有二:
一方面,是他的蹿火剛好趕上了《玉骨瑤》《長風渡》《暮色心約》《我的人間煙火》《偷偷藏不住》《當我飛奔向你》《雪鷹領主》等一眾大流量和 IP 大亂鬥的檔口,又恰逢娛樂圈翻車事件的高峰期,使得流量被極大分散,難以像平時那樣匯聚在他一人身上。
另一方面,一個昭然若揭的事實是——微博熱搜在不斷改版,熱一的号召力與影響力早已不及從前。那個一旦登上微博熱搜頭條,就能進入萬民視野,必然成為全民熱議話題的黃金年代,已經成為過去時。
可以説,張睿非常遺憾地錯過了「踩着微博熱搜便能扶搖起飛」的風口期。
而這,早已不是他錯過「風口」的第一次。
今天,1 号想借着 # 張睿早幾年幹嘛去了 # 這則話題,乃至張睿這次登上熱一的營銷失利,理性談談娛樂圈「爆紅」與「風口」之間的得與失。
紅極一時與錯過風口
回顧張睿這些年的星路,在 2013 年之前,他幾乎是斷層式地紅極一時——
2010 年,他在李少紅版《紅樓夢》中飾演蔣玉菡一角出道。相較于劇中「寶黛钗」角色形象引發的激烈聲讨,張睿在其中飾演的忠順王府戲班旦角,可謂将他與生俱來的古典與高貴氣質展現得淋漓盡致。雖然他在劇中戲份不算多,但絕對獨特且令人印象深刻。
圖片來自:李少紅版 電視劇《紅樓夢》
2011 年,他在《新還珠格格》中飾演永琪一角,獲得廣泛關注。即便有老版還珠珠玉在前,新還珠頂着雷聲橫空出世,受到了極大争議;但張睿卻憑着獨特的氣質與出色的外表,成為當時劇中最不受質疑的角色之一。他所演繹的永琪,淺笑中帶着些許尊貴的疏離,痴情卻保持着三分克制,俨然诠釋了「大富之家出情種」的樣子。這種分寸的拿捏,在未來十來年間,都很難被撞型。
同年,他在《隋唐英雄》裏飾演羅成,進一步拓寬了閱聽人市場。相較于如今只在女性粉絲群體裏翻湧的流量偶像,舞刀弄槍的羅成一角無疑最大程度地為張睿拓寬了閱聽人性别。
2012 年,他出演瓊瑤 IP 劇《花非花霧非霧》中的齊飛一角,真正意義上地跻身「瓊瑤大男主」行列。在劇中,他所飾演的是一個深情浪漫的鋼琴王子形象,盡管今天看來,諸如「扔手機」、「枯葉蝶」等古早梗顯得尴尬十足。但在當時,卻足以将出道 3 年的張睿推向流量頂峰。
而他與李晟組成的熒幕 CP,幾乎是内娛嗑糖界的鼻祖選手。不僅如此,該劇播出 1 年後,齊飛與葉凡 CP 還受資于當時首屈一指的 HTC 手機品牌,推出了衍生微電影《笑女孩與傻男孩》。
相較于如今,長得有點帥就能獲封「待爆咖」,拍了一部爆款就能跻身「頂流」的内娛。當年張睿所達到的程度,應該是如今的流量們觸不可及的。
以至于,當 # 張睿早幾年幹嘛去了 # 這則話題衝上熱一時,不少人發出惋惜:「拍花非花的時候還被圈粉了呢,結果後來好長時間不見人。」
而在接下來的直播中,張睿則用調侃的方式進行了四兩撥千斤的回復。
他聲稱自己這些年是「震撼很多人去了」、「當電燈泡去了」、「烏鴉坐飛機去了」……
至此,這波搞笑人設,張睿算是穩穩地立住了。
但被逗笑之餘,1 号卻忽然百感交集。
熟悉他的人應該都知道,科班出身、顏值與業務能力都抗打的張睿,無非是在最紅的時候去發了張專輯、開了幾場演唱會,大大方方談了個戀愛,卻接二連三地錯過了時代風口,不得不以咖位降級的方式才得以重回熒幕演戲。
如今,年過 30 的他更是不得不脱掉一貫沉靜内斂的「古典王子」形象,選擇了以逗笑觀眾的直播形式,來進一步營銷自己,争取被看到的機會。
而這樣解構自己的例子,在近幾年的内娛市場是屢見不鮮的——
前有張遠以 30+ 大齡勇闖 101,後有「再就業男團」靠不務正業的簡陋綜藝翻紅。
甚至,還有《種地吧》裏的十個少年,明明懷揣着演員夢、音樂夢,卻不得不跨界去搞種地。只為在充滿競争的娛樂圈裏,率先搶站一片吸睛的風口,為自己之後的星途鋪路。
他們的努力,與如今張睿的努力,似乎指向了異曲同工的方向——流量與風口。
站不上風口,誰都束手無策?
張睿的可惜,在于他當年明明坐擁着最得天獨厚的資源,卻在紅極一時的刹那,暫時放下了「六便士」,試圖去「撈月亮」。
而他去「撈月亮」的那兩年,剛好 TFBOYS 橫空出世、楊洋拍了《左耳》和《盜墓筆記》、井柏然拍了《捉妖記》和《相愛穿梭千年》、鹿晗和黃子韬等韓團偶像相繼解約回國 ……
一眨眼的功夫,内地開啓了「鮮肉時代」,崛起了「粉絲經濟」。而張睿,剛好與之擦肩而過。
很快,各種真人秀開始跑起來了——競技類的、情感類的、生活類的 …… 越來越多原本被時光埋沒的明星,靠着綜藝人設的加持,火遍半邊天。
各種網文大 IP 開始拍起來了——會演戲和不會演戲的新人男女們,憑着新題材和膠原蛋白,就能不斷圈粉滾雪球。
而一再錯過風口的張睿,能拿到手上的劇本和蛋糕,則越來越屈指可數。
不知不覺間,時代變了。從前那個靠文藝滋養、靠沉澱發光的時代過去了。
在媒介飛速迭代、内容專攻淺平快感的新時期裏,人們開始崇尚流量為王。
只要站對了風口、找準了題材和發力點,「豬」都能迎風起舞——
蔡徐坤等人站上了 101 的風口,輕而易舉就可以紅透半邊天;蟄伏多年的王心凌們,好不容易搭上了「浪姐」的順風車才得以重回觀眾視野。
有人押寶耽美成功,瞬間成為頂流;有人錯過這個風口,再帥也得雞飛蛋打。
年初《狂飙》爆火,人人感嘆張頌文終于熬出來了。但我們細究背後的原理——如果不是近年來年輕鮮肉們屢屢犯錯翻車,不斷觸怒粉絲、消耗偶像市場,「大叔」真的能站上翻紅的風口嗎?
最近《消失的她》一炮而紅,無非是吃透了女性話題紅利,站上了題材的風口。即便懸疑橋段漏洞百出,也不妨礙它紅成火焰山。
與「風口」同行的話術,則是迎風而生的「爆」。所謂精心設計的「待爆」,早已脱離古早文娛市場所倡導的「工匠精神」,無非就是押寶一個「風口」而已。
于是,越來越多空洞的眼神、生硬的肢體、千篇一律的劇情、南轅北轍的影評、倚老賣老的掩耳盜鈴被滋長。
1 号不禁產生一個疑問:每個人都想站在風口上起飛,每個人都想靠一個話題一個梗起飛,但時代真的是靠「風口」驅動的嗎?
仔細思考,這個疑問又顯得多餘——畢竟,站不上風口,其他的東西都是沒有意義的。
不靠搞笑,再就業男團很難再翻紅。
不靠搞笑,《種地吧》十個少年很難出圈。
不靠搞笑,張睿也很難再登微博熱一。
同理,不貼「待爆」标籤,很多人這輩子也很難跟「爆」字沾邊。
1 号結語
這一切,看似瘋狂,卻又符合市場發展的邏輯。短期來看,确實帶動了一時的繁榮與井噴。
但随着時間的推移,如今這種為爆而爆的「風口心理」,似乎又在走向失靈。
比如今年暑期推出的所謂待爆劇們,明明是一眾大流量和大 IP 的大亂鬥,明明滿屏都是充斥着膠原蛋白的頂流偶像,明明每一部都是精心計劃好的待爆内容,但每一部的爆,都顯得有些牽強和後勁不足。
進而,1 号認為,「張睿現象」恰好折射了如今内娛現狀:我們的文娛市場太緊繃了,緊繃到每一個演員、每一部戲,都在被兢兢業業地被設計着,除了「待爆」就只剩下「爆」。
十年前的張睿,可以有一種佛系的心态面對自己的爆——我演戲成功了,就休息一下,實現一下自己開演唱會的夢想。
我談戀愛了,就大大方方地官宣出來,不論被不被看好,心平氣和為自己的感情買單。
我接不到男主的戲,就接男二、男三、男四,紅極一時之後,也可以是日復一日的細水長流。
而現在,這種佛系與坦然已經難以存續。
越來越多的年輕演員、年輕偶像,被時代和粉絲經濟的浪潮推動着向前,他們不能停下、也無法停下,只能在一波又一波緊繃的工作中漸漸喪失靈氣。
時至 2023,不僅這代年輕人們很難有「喘一口氣」的 gap year,内娛偶像也沒有「松弛一下」的 gap 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