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健康經驗:瑞士卷如何分,“嬌妻文學”還是“失權”陷阱?,歡迎閲讀。
最近," 八塊瑞士卷如何分 " 的事件引發了網絡熱議,甚至演變成一場 " 嬌妻文學 " 的玩梗鬧劇。這個看似瑣碎的家務小事,實則深刻觸及了親密關系中的權利分配問題。在親密關系中,個體常常會因對方的要求或期待逐漸失去自我,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和權利。
如何避免被他人掌控情緒、支配權益,同時保持獨立意志?怎樣正視自己的需求和權利,避免陷入 " 失權 " 的陷阱?成了我看完這個視頻後,開始思考的問題。
圖源《82 年生的金智英》劇照
同時,也促使我開始審視:在未來的生活中,我将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如何才能避免被他人操控情緒和權益,在親密關系中守護自己的獨立意志,不讓自己一步步走向 " 失權 " 的局面?
從母親的犧牲到自我成長
這個話題讓我想起母親和她在家庭中的角色。她在年輕時常常為了家人犧牲自己的需求,不僅在做飯、待客時處于 " 幕後 ",甚至會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做出退讓。
我聽母親説,她剛嫁給父親時,女性連上桌吃飯的權利都沒有。當時,她作為新媳婦不好意思夾菜,只能坐在一旁。但父親還算體貼,會給她夾菜。而我爺爺因為有很多兒子,經濟壓力大,因此早早定下規矩:兒子結婚後一年便分家自立。
但即便在自己小家中,母親似乎還是在默默扮演着 " 犧牲者 " 的角色。記憶中,家裏有客人來時,母親常常還在廚房忙碌,而客人們和父親已在桌上開席。他們邊吃邊聊,母親卻在灶前忙得滿頭大汗。
每逢這種時候,母親總會輕聲説:" 你們先去吃,我在這裏弄就好。" 她早已練就了同時備菜、燒火、炒菜的本領。我們聽了,就會端碗去吃,但心裏難免不安,因為媽媽還在廚房忙碌。我們會時不時走到廚房去看她的進展,直到她也端起碗和我們一起坐下,才感到安心。
圖源《82 年生的金智英》劇照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或許是姐姐畢業、我考上大學之後,家裏的情景慢慢改變了。廚房不再只是媽媽一個人在忙碌,而是爸爸媽媽一起準備飯菜,像有默契的搭檔一樣協作。
有時是父親負責備菜和燒火,母親炒菜;有時是母親備菜,父親掌勺。他們一邊忙活,一邊聊些家長裏短。逢年過節有客人到家裏,人多需要的菜量更大,長輩們通常會先招呼親戚們趁着熱騰騰的飯菜開席,剩下幾道菜,則由母親和其他女性長輩一起準備。
随着我和姐姐們逐漸長大,這種 " 廚房全是女性 " 的場景也在慢慢變化。特别是最近幾年,春節備餐的重擔漸漸交由兩位姑父全權負責,媽媽和姑姑們得以稍微放松,坐在一旁聊聊天,偶爾進廚房看看是否需要幫忙,氛圍顯得輕松了許多。
平衡自我與付出的智慧
母親一向話不多,但她總會竭盡全力,讓我們生活得好一些。豐收季時,村裏幾乎看不到女性駕駛拖拉機下地收割,而母親卻是其中唯一的例外。父親常年不在家,母親像個 " 超人 " 一樣,承擔起那些在人們眼中本屬于男性的重活。
父親一年才回家一次,帶回的錢也十分有限,而我們兄弟姐妹多,僅靠這微薄的收入難以支撐一家人的開銷。母親除了照顧家庭,還會利用僅有的空閒時間做些零工,掙錢貼補家用。她常常騎着自行車,跋涉幾十公裏去收破爛,賣塑料瓶或廢紙,或者在忙碌的農忙季節幫别人幹活,賺幾塊錢,就為了給我們買點吃的,或添一件新衣服。
圖源《我的解放日志》劇照
相比之下,父親的兄弟姐妹們生活條件都相對優越,幾乎沒人像母親那樣,為了幾塊錢而跑幾十公裏受苦。母親沒上過學,不識字,加上我們家孩子多,在家庭聚會時,她常受到叔叔們的冷眼和姑姑們的輕視。從姐姐們的回憶中,我了解到,在我未出生時,母親已經經歷了許多辛酸,但她從未向生活低頭。或許她心中有一股不服輸、渴望得到認可的韌勁,但更多的是為了讓我們生活得更幸福一些。
慶幸的是,我們終于長大了,薪資除了可以養活自己,也時常能補貼家用,給父母買一些他們平時舍不得給自己添置的東西。更重要的是,這些年來,母親始終不曾向生活屈服,她那頑強的韌性,終于在今天得到了回報。如今的年夜飯桌上,早已不再是冷淡的氛圍,母親作為家中長嫂,得到了應有的尊重。她也學會了在很多事情上更加堅定地堅持自己的判斷。
直到今天,如果有人問我,誰對我影響最大,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是我母親。
至于我自己,在權利和責任上似乎沒有母親那麼強烈的意識。例如,我不一定會給自己設定 " 必須要如何做 "。大多數時候,我更傾向于跟随自己的心走。遇到事情時,通常會選擇沉默,除非真的感到不适,或是感覺到了明顯的不尊重,才會開口表達。
比如和男朋友在一起,我們吃飯是一起動筷,買到喜歡的美食會一起分享,吃完了也會一起收拾。我不清楚以後結婚、生孩子後,是否也會有母親那種 " 主動犧牲 " 的精神。在當下的生活中,我偶爾也能察覺到自己有這種傾向,尤其在親密關系和職場中。
這種 " 犧牲 " 的感覺,夾雜着一絲 " 被看到 " 的需求,以及隐秘的 " 回報期待 "。我有時會不自覺地計算對方的回應,内心渴望一種隐藏的肯定。這種意識讓我提醒自己停下來,重新思考我的動機,是繼續沉浸在這種 " 犧牲 " 的情緒中,還是主動與對方溝通,滿足自己的真實需求。
圖源《我的解放日志》劇照
在自我審視的過程中,我會從利己和利他的角度去思考行為。比如,在親密關系中,我會反問自己,這是真心為對方着想,還是其實是一種隐藏的利己?如果是真心利他,我會坦然告訴對方我的想法;如果是為自己,我也會放下心裏的 " 犧牲感 "。
總之," 瑞士卷如何分 " 的話題提醒我們,在親密關系中保持獨立意志和自我需求的表達十分重要。守護屬于自己的那一份 " 瑞士卷 ",不僅是自尊的體現,更是對關系中平等與和諧的捍衞。希望我們都能在關系中找到這種平衡,不因一味迎合而失去自我,從而擁有一段更健康、和諧的親密關系。
至于如何規避掉入失權的陷阱,這裏簡單分享我的 3 個小建議:
降低期待,避免依賴性付出
我們在付出 10 分的愛時常常希望得到同等的回報,但這種期待容易帶來失望。當我們降低對他人的期待,減少對等回報的需求,會更容易在關系中保持理智,從而減少因 " 得不到足夠回報 " 而產生的情緒波動。
重視自我生活,避免情感依賴
别讓戀愛成為生活的全部,學會在親密關系中分出屬于自己的生活空間,比如健身、閲讀、培養興趣愛好。這樣的自我提升不僅讓你更自信,也減少了 " 為對方而活 " 的心态,避免陷入情感依賴。
勇敢表達需求,學會向對方索愛
在親密關系中,表達需求并不等于索取。比如,當你身體不适時可以直接請對方幫忙,而不是期待對方主動理解你。讓彼此的付出流動起來,你的愛會更輕松自然地得到回應。
編輯|超楠
文字|書吉
圖片|見文得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