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巨頭突然停業,暴露行業尴尬,歡迎閲讀。
作 者丨李覽青 , 楊夢雪
編 輯丨方海平 , 劉雪瑩 , 柳潤瑛
催收巨頭永雄集團一紙停業公告,備受行業關注。5 月 25 日凌晨,永雄集團突然發布告全體員工書,宣布即日起停業,并與員工一起商讨善後方案。
成立于 2014 年的湖南永雄資產管理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 永雄集團 "),經歷了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高歌猛進與黯然落幕,曾兩度衝擊 IPO,但都不了了之。這家全國最大的催收公司在 2022 年年度總結表彰大會上曾透露,其 2022 年營收超過 8 億元,2023 年計劃年營收 10 億元以上。
今年以來,據永雄披露,2023 年 4 月 3 日、4 月 10 日和 5 月 19 日,安徽警方相繼介入集團衞成公司吉首分公司,集團懷化分公司、湘潭分公司和邵陽分公司調查,對部分員工采取了刑事強制措施。到 25 日中午,永雄集團又在官方微信公眾号中删除了該公告。
圖:永雄集團官方微信
永雄集團突告停業背後,是催收行業多年以來尴尬處境的體現。
談及當下催收行業的現狀,大多數從業者會形容為 " 走鋼絲 ":近年來金融機構不良率攀升,對催收市場的需求加大,然而伴随着取締 "714 高炮 " 等行動,部分機構的暴力催收行為引發社會關注。與此同時,催收行業立法仍處于空白地帶,不法分子 " 鑽空子 " 導致反催收 " 灰產 " 猖獗。反催收聯盟、第三方不良代理等帶來的客户 " 投訴 " 已成為困擾金融行業的一大隐患。
以永雄集團為例,在某消費者服務平台的投訴項目中,以 " 永雄 " 為關鍵詞,有 243 條結果,其中明确投訴對象為 " 永雄資產 " 的投訴有 153 項,投訴涉及暴力催收、惡意騷擾、威脅恐吓、泄露個人信息、騷擾家人及通訊錄、電話轟炸,甚至還有人投訴其冒充公檢法人員發短信騷擾。
圖:湖南永雄在某投訴平台涉及過百項投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銀行、消費金融公司、助貸平台等多方了解到,目前由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牽頭起草的《互聯網金融個人網絡消費信貸貸後催收風控指引》(以下簡稱 "《催收指引》")正在征求從業機構意見。一旦這一指引出台,是否意味着催收行業即将 " 上岸 "?
尴尬的催收
" 我本身對這個行業也有一些先入為主的主觀印象,覺得催收很危險,風險很高,而且説出去很不體面。" 一位曾短暫從事催收策略工作的人士對 21 世紀經濟報道坦言。
事實上,無論是持牌金融機構還是此前經歷多輪取締的違規現金貸業務,催收都被視為貸後風控的重要一環,不良貸款的處置效果将間接影響利率定價。
一位長期從事互聯網金融行業人士向記者透露,不少助貸平台的下沉客户以多頭借貸用户為主,對拆東牆補西牆的用户而言,先還哪家平台考驗的是平台的風控策略和催收能力,某家頭部上市助貸平台對于多頭借貸用户的容忍度較高,其得以下沉的原因就在于催回率遠超同業。
然而,對于機構而言,如何管理龐大的自營催收團隊和外包催收公司,是其面臨的一大問題。
從 21 世紀經濟報道獲得的一份某頭部互聯網金融公司的催收策略檔案來看,盡管當前合規是一個重要前提,但具體到人工催收環節也仍有諸多不可控因素,如催收員催收過程中話術有問題、線下催收存在違規行為等。
應對此類問題,公司也只能采取單獨輔導相關催收員進行話術矯正、優化溝通話術等方法,而線下行為在現有管理模式下無法追蹤,只能盡可能使作業行為系統化、線上化。為此,機構和頭部催收公司通過大數據分析、智能外呼機器人等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優化其催收策略,以期提升催收效果。
值得關注的是,在當前的催收策略中,直接或間接施壓仍然是催收員話術溝通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在相關崗位的培訓中,通過電話催收收集信息、添加微信并且進行直接或間接施壓,已經成為了固定的催收流程。除本人外,緊急聯系人等也會成為被催收的對象。而這在行業内,已經是相對合規的狀态。
目前大多數公司除了自己的催收團隊外,也會外包第三方進行催收。從反饋的效果來看,無論是内催還是委外都會為公司帶來大量的投訴。在黑貓投訴平台上,永雄集團共有 153 條投訴。在有效投訴中,施壓非白話術、違規撥打三方、向三方泄露賬單信息等問題頻頻出現。
在大量投訴的背後,另一個盤桓在機構和催收公司面前的難題是反催收灰產活動猖獗。
" 我們現在最大的挑戰是反催收聯盟。"一位消費金融公司高層向記者坦言," 一般來説進行投訴的并不是客户本人,所以我們在處理此類問題時無法鎖定到具體貸款項目并協助相關部門取證,與此同時還面臨較大的負面輿情壓力。"
在第三方不良代理的介入下,很多正常催收業務難以展開,這些不良代理教唆客户通過監管投訴向金融機構提出停止催收、貸款費息減免等,惡意占用社會資源,擾亂金融秩序。
催收标準化程度不斷提升
催收行業與從業者在外界看來的 " 不良 " 形象及其實際面臨的尴尬處境,一定程度上與行業復雜性以及缺乏行業标準有關。
為治理暴力催收等問題,規範互聯網金融逾期債務催收行為,2018 年 3 月 28 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制定形成了《互聯網金融逾期債務催收自律公約(試行)》。
時任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在籤署儀式上指出,互聯網金融債務催收問題復雜嚴峻,引導和規範互聯網金融債務催收行為已成為行業發展當務之急。"無論是傳統金融還是新興金融,催收都僅是最後減少損失的措施,絕不能成為最主要的風控手段。" 李東榮提到," 一些機構的貸前、貸中風控措施形同虛設,甚至有意讓債務人產生逾期以收取高額手續費,這樣的粗放式發展方式是暴力催收存在的土壤,也會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與此同時,近年來也已有多方檔案對催收行為進行規範。
2021 年 3 月," 催收非法債務罪 " 正式納入《刑法》,使用暴力、脅迫、恐吓、跟蹤等手段催收非法債務的行為被納入到刑法規制中。2022 年 12 月末,原銀保監會發布《銀行保險機構消費者權益保護管理辦法》,該《辦法》自 2023 年 3 月 1 日起實施,其中提到銀行保險機構應當規範催收行為,并加強催收外包業務管理,在自行或委外催收過程中不得存在冒用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等名義,采取暴力、恐吓、欺詐等不正當手段,采用其他違法違規和違背公序良俗的手段實施催收的情形。
今年 5 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在京召開 " 催收國家标準研制與催收業務規範健康發展 " 工作會。會上介紹了《互聯網金融個人網絡消費信貸貸後催收風控指引》的研制工作。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消費金融公司、助貸平台獲得的不同版本《催收指引》征求意見稿,以此來看,目前《催收指引》仍在不斷修改中,但整體框架和内容已然确定。
《催收指引》對貸後催收風險控制原則、催收工作規範、外包管理、個人信息安全、投訴處理等多個方面進行規範。在催收工作規範的業務管理方面,檔案對催收對象、聯系信息獲取、催收時間和頻次、催收行為規範、催收記錄、具體行為要求、互動式催收規範等等細則方面都作出精細化管理規定。
例如在互動式催收方面,征求意見稿要求對單一債務人或相關當事人的主動通話頻次每日不應超過 3 次;單次現場催收人員應至少兩人,不宜超過三人;現場催收人員應尊重債務人及相關當事人個人隐私,未經同意,不應擅自進入其住宅等私人場所或辦公場所等等。
不過《催收指引》僅為推薦性國家标準,相關企業可在業務過程中參照執行。
記者注意到,2019 年湘潭大學曾召開研讨會,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債務催收管理條例》(立法建議稿),推動催收行業立法。目前湘潭大學信用風險管理學院承接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 我國催收行業監管與立法完善研究 " 仍在推進中。
此外,據記者從多家消費金融公司、銀行方面了解到,不良資產處置的數字化轉型進程不斷加速,例如某頭部股份制銀行從事智能化不良處置系統研發的科技人員數量超過 100 人,并将特殊資產處置平台能力對生态合作夥伴開放。
SFC
本期編輯 劉雪瑩 實習生 餘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