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現象級IP背書,票房還是撲了,歡迎閲讀。
試想一下,當你待業數月,好不容易找到工作,第一天上班屁股還沒坐熱,辦公樓就被一把火燒沒了;
當你節衣縮食戴月披星,終于攢夠錢出國旅遊,卻在遊覽興致正高時被要求緊急疏散,事後官方輕描淡寫回復一句虛驚一場;
當你認真工作多年,走大運被伯樂相中,小小升了職,正準備和好基友開香槟慶祝時,領導一個電話進來,今晚加班,不得休息。
是不是很崩潰?
甚至不甘心點背?
很遺憾,以上都是突發事件下的真實反應。
2019 年 4 月 15 日,法國标志性建築、擁有 850 年歷史的巴黎聖母院遭遇大火。
塔尖及屋頂在大火中倒塌,約一成的文物在大火中焚毀。
兩座鍾樓在内的主建築及管風琴、荊棘冠等重要文物幸存。
官方即刻宣布重建,财大氣粗的開雲集團和路易威登相繼承諾捐贈共計 3 億歐元。
2022 年,法國名導讓 - 雅克 · 阿諾将烈火吞噬聖母院的故事搬上熒幕,用近似紀錄片的拍攝手法,解密火災起因、火情速度及撲滅過程——
《燃燒的巴黎聖母院》
導演讓 - 雅克 · 阿諾和中國淵源頗深。
他的上一部作品《狼圖騰》改編自姜戎同名小説,在内蒙古拍攝成片。
主演是還不是 " 前姐夫 " 的馮紹峰和賭王 " 乘龍快婿 " 的窦骁。
憑借處女作《高歌勝利》聲名大噪的阿諾導演,早前就在采訪中表示,拍電影是發自内心地想與世界對話,進入中國不是為了市場。
導演近期随團來訪,法國文化部長也在北京出席了電影首映禮。
保不齊有向隔壁新海誠取取經,三年之期已到,6 億票房入賬。
説回電影,《燃燒的巴黎聖母院》是阿諾少見的以故鄉法國為背景的作品。
基于阿諾本人虔誠的信仰,電影少了許多跨文化的衝突元素,更加深化了宗教内涵。
與此同時,電影也保有了阿諾一貫的寫實主義風格,視覺呈現非常震撼,還獲得了法國凱撒獎最佳視覺效果獎。
電影開篇描繪了巴黎平靜的早晨。
鍾樓時鍾走過 8 點,第一天上班的黑人小哥,享受着塞納河畔的陽光,走進聖母院安保室。
在看着就不靠譜的領導指示下,學習怎樣操作陳舊的設備。
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湧入古老的建築,中文、粵語、英文、法文等各種語言交雜。
導遊們神采飛揚地講述着荊棘王冠、鍾樓怪人的故事。
信徒們在舉行復活節彌撒,内外一片安靜祥和。
所謂安全無小事,某個無意的舉動可能就會引發災難性後果。
火災發生時正趕上聖母院部分建築修繕期間,又是高空作業,又是鋼筋電焊,時間長了,工作人員難免倦怠,
這時候抽根煙休息休息再好不過了。
煙頭總不能帶在身上,随手丢棄再正常不過。
而整座建築物是全面禁煙的,裏面的電線嚴重老化,碰上點火星自然就着了。
最初明火并不大,青煙沿着各個縫隙彌漫開來。
18 時 17 分,安保室煙霧報警器響起。
新來的黑人小哥吓壞了,迅速通報相關負責人,由于對建築結構不熟悉,地點通報失誤。
大腹便便的領導趕到錯誤地點一看并無異常,随即宣布虛驚一場。
之前被緊急疏散的遊客和信徒也被允許重新入場。
就在安保人員響應的時間裏,火勢越燒越大,滾滾濃煙從聖母院的尖頂衝向天際。
滿臉驚訝的遊客漸漸往塞納河畔聚集,舉起手機拍照傳到網絡上。
照片迅速傳播開來,巴黎消防隊負責人最初看到火情照片時還不以為然,直到消防中心接到無數個聖母院方向的火情電話。
18 時 51 分,在煙霧警報響起的 34 分鍾後,距離聖母院最近的普瓦西消防站出動。
正值巴黎晚高峰,盡管只有不到一公裏的距離,但消防車走得并不順利,沿途遇到了路障、施工、堵車等插曲。
消防隊員抵達後,擺在他們面前的兩大任務分别是拯救文物和撲滅大火。
由于建築修繕,大部分的文物并不在聖母院内,但珍貴的荊棘王冠仍困在大火中。
建築師、主教、文物保護人士圍着消防團隊,再三強調務必救出荊棘王冠。
同一時間,火勢愈發嚴重,聖母院再次疏散人群,火情新聞轟炸全球各大媒體。
據傳,荊棘王冠是耶稣受難時所戴的冠冕,一直保存在聖母院,意義非凡。
聖器保存在古老的三孔保險箱内,同時需要鑰匙和密碼才能打開。
拿着鑰匙的是聖母院館長勞倫特,火災發生時他正在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參加晚宴。
勞倫特刷手機時看到聖母院着火的照片,火速從凡爾賽宮趕回巴黎。
錯過了直達的高鐵,勞倫特不得已騎自行車趕赴現場。
屋漏偏逢連夜雨,掃了兩輛自行車,一輛爆胎,另一輛踏板有問題。
歷經千辛萬苦站到了保險箱前,又因為太慌張忘記了密碼。
打電話向領導求救,無奈信号不好,又只能發短信。
最後倒是順利打開保險箱,救出荊棘王冠。
過程夠曲折,只是看客不理解都科技時代了,為什麼還用那麼古老的安保手段。
為了還原真實的火災現場,一向對 CG 特效持保留态度的阿諾,堅持盡可能還原真實場景。
教堂内部場景主要在始建于 13 世紀的桑斯主教堂取景拍攝。
劇組也做了大量前采,包括消防隊員、内部人士和圍觀群眾。
最終呈現出來建築結構、救火時架的水管都非常貼合實際。
猶豫不決的指揮官和奮不顧身奔赴火場的年輕消防戰士形成有趣的對比。
經過藝術加工,諷刺效果拉滿。
火災外景在 " 凡爾賽 - 城堡 - 左岸 " 一帶實地拍攝。
随着劇情進展,電影視覺衝擊在火勢最嚴峻的時刻達到高點。
遠處黑煙濃烈,大火彌天,廣場上人潮攢動,消防員前赴後繼,塞納河照見慌亂的一切,緩緩流過千年古建,畫面震撼程度無需多言。
民眾自發在河岸聚集,手持蠟燭,哼唱聖歌,為聖母院和消防員祈禱,在音效的加成下,更加攝人心魄。
翌日凌晨 3 點 30 分,火情部分撲滅,大火得到有效控制。
電影結尾,站着説話腰不疼的政客、響應不及時的消防長官、玩忽職守的館長慶祝勝利。
另一邊,見證起火到撲滅的黑人小哥黯然離場。
巴黎是小説家海明威一生摯愛。
他在回憶錄裏寫道," 如果你足夠幸運,年輕時在巴黎待過,那麼巴黎将一輩子跟着你,因為巴黎就像一場流動的盛宴 "。
總體來看,《燃燒的巴黎聖母院》是一部拍攝手法成熟、叙事完整、在視覺上頗有亮點的佳作。
但畢竟不是血脈偾張的商業片,題材本身就對觀影群體進行了篩選。
取材于近年真實事件也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導演的創新。
票房成績想必主創團隊早有準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