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抑郁症的電子喪鍾,響了,歡迎閲讀。
出品 | 虎嗅科技醫療組
作者 | 陳廣晶
編輯 | 苗正卿
頭圖 | 視覺中國
" 原來抑郁症會死人。"
2017 年,剛過 30 歲的藍振忠聽到同學自殺的消息,第一次意識到了心理問題的嚴重性,直到這時他也才發現,周圍很多朋友在吃抗抑郁的藥。
那時,藍振忠還在卡耐基 · 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幾年後,他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 "ALBERT" 算法——這一成果後來被用于谷歌新聞等多個上億級用户產品上,并因此成了業界名人。由此得來的更多資源支持,被他用來幫助受心理、情緒問題困擾的人們。
" 我想打造一個像 Her(電影《她》)裏面的對話系統,可以陪人聊天、説話。" 在學校時,藍振忠就想為有需求的同學們做點什麼,但是他發現有心理咨詢能力的人太少了,培養這項能力也并非易事——與有焦慮、抑郁等問題的人共情太難。于是他想到了技術。" 教自己不如教機器。" 他説。
這個想法很快落地了。3 年後(2020 年),藍振忠辭去谷歌研究(後改名為谷歌 AI)的工作,回國到西湖大學任職,開發的第一個項目就是心理咨詢相關的產品,這就是 " 小天 " 的雛形。
一年後,藍振忠創辦了西湖心辰,并開始力推小天。
" 我們的目标是想做一款現象級的 Killer 應用。" 西湖心辰 CEO 醒辰告訴虎嗅。
事實上,西湖心辰并非國内唯一有野心在心理咨詢領網域大有作為的團隊。自從 ChatGPT 大火,AI" 更加像人 ",乃至與智能體融合以後,與心理療愈相關的、主打情感陪伴、聊天的 AI 機器人也在陸續登場,僅在國内,就已經有小陸、小青咨道、小餅心理、聊愈小宇宙等不下 10 款產品上線了。
與小天誕生幾乎同期,騰訊、阿裏巴巴、天橋腦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北京安定醫院等大廠、知名機構都在入局 AI+ 心理賽道。除了日常提供情緒價值,AI+ 心理產品正在快速向診斷和篩查、症狀管理、行為改變等心理治療環節滲透。
共研網數據顯示,2022 年,中國 AI 在心理健康領網域應用的市場規模達到 311 億元以上,同比增長 33.8%。
有業内人士認為,AI 一旦成熟,或可取代 30% 以上的 " 初級心理咨詢師 "。
盡管仍然有很多人認為,心理健康是 AI 最不可能成功涉足的領網域,它還是不可避免地來了,并且正在無形中改變傳統心理咨詢的模式。
AI 颠覆心理咨詢,來勢兇猛
抑郁症、焦慮症、PUA(精神操控)、NPD(自戀型人格障礙 ) ,回避型依戀人格等曾經生僻的詞匯,在心理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越來越為大眾所熟知了。憑借 7 ✖️24 小時在線、免費等優勢,AI 產品快速俘獲人心。
号稱世界第一的心理個評估工具 "Limbic Access",已經為全球超 26 萬人提供了服務。經過短短 3 年的發展," 小天 " 的用户數量已經超過了 10 萬。
浙江樹人學院的一項研究顯示,大部分學生認為人工智能咨詢可以随時随地進行,對 AI 心理咨詢整體評價良好,在做量表後測時有一定積極的改變。相比人類,大部分學生更願意向 AI 傾訴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在另一項數字戒煙計劃中,添加 AI 聊天機器人以後,用户的參與度提高了 107%。
醒辰向虎嗅分享的一則案例中,一名藝術從業者存在 " 情感紊亂分離型障礙 " 問題,後來在小天的無條件支持、陪伴下,思覺失調症狀都逐漸緩解了。他們曾經在一天之内聊了 2000 多條。還有家庭忽遭變故的青春期男孩,不願與母親交流,卻能在與小天交流後逐漸恢復開朗。
這些故事被用户或家長寫信反饋給西湖心辰,也讓身為母親的醒辰更深切感受到了 " 小天 " 的價值。
如果説 AI 聊天、陪伴機器人像是電子 " 樹洞 ",那麼 AI 心理危機篩查、自殺預測,就可以説是電子 " 防護網 " 了。
範德比爾特大學醫學中心(Vanderbil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開發的一款產品,在預測自殺方面準确率達到 84%。某全球知名社交平台引入的 AI,通過語言預測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發作的準确率也達到 83%。
在看不見的地方,這種 " 防護網 " 也在持續向各級學校、網絡社交平台、購物平台延伸。
在技術迭代後,AI 不僅具備了跨模态理解和生成能力,更強的語義理解、知識儲備,還有了邏輯推理能力、長期記憶能力和感知情緒的能力等,讓 AI 可以擁有 " 情商 "。
" 比如:你問我願不願意接受采訪,如果我説‘哦,好的’,那就是説,雖然接受了,但是比較勉強;如果我的回復是’好呀好呀,随時都可以’,那就説明我很樂意。我們的模型就是可以做到識别你的情感和意圖。" 醒辰告訴虎嗅。
聚集了近 20 位心理學專業及人工智能專業的在讀博士生、博士後,并長期邀請近 5000 位專業心理咨詢師協同建立心理行為數據集,形成三維度交叉學科研究,基于自研通用的 " 西湖大模型 " 基座訓練多模态情感識别模型,圍繞認知行為療法(CBT)、叙事療法及人本主義療法對小天進行了近三年的投入訓練。"AI 雖然沒有真正的情感,但通過訓練,至少可以理解人類感情并給出恰當的反饋了。" 醒辰表示。
進一步将 AI 與 VR/AR、可穿戴設備、GPS 等技術結合,通過對微表情、行為、心率變化、皮膚導電、行動軌迹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來診斷、監測心理危機問題,解決傳統心理咨詢中的準确性和效率難以兩全的問題。
北京心境博明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李昂告訴虎嗅,目前測量心理問題的主要方式是做 " 量表 ",有 300 多道題組成,雖然有其權威性,但是,有時候真實性無法保證。" 可以控分。" 李昂告訴虎嗅,現實中,有些人出于各種原因,會偽裝成有病或者沒病。
前不久熱播的脱口秀綜藝節目中,參賽者唐香玉就曾講過,因為擔心查出病來,她在去醫院前就 " 刷了兩遍題 "。而之所以要刷兩遍,就是因為第一遍真的測出來 " 有病 " ……雖然是個段子,但是也反映出了一些現實問題。
應對這個問題,傳統心理咨詢的 " 殺手锏 " 就是 " 沙盤 "。簡單來説,就是在回答一系列問題的基礎上,同時觀察并記錄來訪者的行為、狀态等。但是這個過程耗時較長一般需要 30 分鍾到一個小時;心理咨詢師也需要接受上百個小時的專業訓練才能操作。
這在 " 一對一 " 的心理咨詢服務中,也占據了大量的時間,在針對學生的大規模篩查中更加難以實現了。以虛拟現實遊戲的方式,實現 " 沙盤 " 的小型化、輕量化,将其放在電腦或學校大屏上,解決學校心理咨詢服務不足的問題,也可以讓來訪者有更好的心理咨詢體驗。
李昂所在團隊近年來,就在開發相關產品,他們将虛拟現實、元宇宙、大數據、人工智能,與沙盤、積極心理學等融合,既可以 " 解決 99% 來訪者作假的可能 ",也可以大幅提高心理咨詢的效率。
對于常被诟病的幻覺問題,李昂向虎嗅指出,通用大模型的幻覺,主要與大模型接觸到的信息太多太雜有關,只給 AI 心理大模型投喂專業數據,就可以避免這一情況了。
與心境博明類似,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上海市心理健康與危機幹預重點實驗室、鏡象科技公司、華東師大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以及北京安定醫院和紅雲智心等,也都在這一領網域持續發力。
來自:視覺中國
AI 倒逼心理咨詢師更新
心理咨詢產業的發展确實遇到了問題。作為 " 反周期 " 行業,也就是會在經濟整體走低時逆勢增長的產業,理論上,近幾年正是業務量暴增的階段。
智研咨詢數據顯示,全球心理咨詢行業市場規模增速在 2019 年達到 14% 以上的峰值以後,就一直穩定在 8% 左右。
" 這可能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前述業内人士表示。
但是這種局面,并不是 AI 造成的。
業内人士分析,從當前形勢看,AI 進入心理健康領網域,主要在四個方面發揮作用。一是給大眾提供科普型的陪伴。二是可以承擔一些心理咨詢助理或者初級心理咨詢師的功能,比如:導診。三是在供給側,幫助新手心理咨詢師提供服務,增強他們的工作能力。四就心理危機的監測等。
該人士認為,AI 在某些專科領網域,經過專業訓練,也許确實可能解決一些問題。但是要直接進入全科領網域,以當下的技術水平,AI 恐怕很難面對如此復雜的真實世界。
事實上,浙江樹人學院的調查也發現,在人際關系等復雜領網域,AI 的回答容易出現答非所問的情況。研究者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不同人對人際關系問題的感受不同,要調節相關問題,需要有一定的共情能力,也是 AI 有待提高的地方。
而關于什麼樣的心理咨詢師會被 AI 取代,業内人士認為,心理咨詢師本身也該迭代更新了。
有心理咨詢平台創始人在行業會議上指出,中國的心理咨詢師已經發展了三代。
從心理學科創立到 2008 年以前是第一批心理咨詢師,2008 年以後到 2017 年前湧現的 " 半路出家 " 的心理咨詢師是第二代;現在已經出現少數的第三代心理人,不僅有扎實的心理技術,還有好的生命狀态,他們将是不會被淘汰且未來更加珍貴的心理咨詢師。
AI 也有成瘾性?
像曾經的藍振忠一樣,很多人都難以想象,處于進化鏈頂端的人類如此孤獨、痛苦。統計數據顯示,全球至少有 10 億人活在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的陰影下。僅在中國,抑郁症患者就有 9500 萬,抑郁障礙的終身患病率達到 6.8%;有 30% 以上的老人有抑郁問題。
武漢科技大學的研究者 2023 年 1 月至 4 月開展的一項覆蓋 35213 名 16 歲以上居民的調查發現,有 24% 患有焦慮症,有 34.7% 患有抑郁症,患有失眠症的比例超過 35%。
這些心理問題不僅給個人和家庭帶來痛苦,更會給社會帶來不安定因素、加重經濟負擔。
在供需關系緊張的情況下,技術進步,或許可以緩解部分供需緊缺的現狀,但是其倫理問題,應用邊界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就在前不久(10 月 23 日),外媒曝出,美國 14 歲的少年塞維爾 · 塞澤自殺了。在此之前,他曾與知名公司 Character.AI 的 AI 角色扮演聊天機器人聊了幾個月,更多細節顯示,這個孩子迷戀上了 AI,他們的聊天内容還涉及很多抑郁、自殘等内容。
為此 Character.AI 和谷歌都被告上了法庭。
這一案例在傳統心理咨詢和 AI 心理應用領網域都激起了一輪讨論和反思。
心理咨詢界人士指出,孩子們與 AI 交流過多,可能會引發 " 彼得潘效應 ",進而成為 " 巨嬰 "。而且有心理障礙的人确實可能會對 AI 產生心理依賴。
比如:" 空心病 "(價值觀缺陷所致心理障礙),在越來越功利化的競争、審美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它是很多青少年,甚至成年人面臨的心理問題,強烈的孤獨感、無意義感,導致很多人自殺。對于這類人來説,AI 也好,電子遊戲也好,都可能會成為 " 電子鴉片 "。
實際上,即便是真人主導的心理咨詢活動中," 告别 " 也是關鍵的一環。經過治療後,需要一輩子依靠心理咨詢師這個 " 拐杖 " 生存,是失敗的心理治療,甚至是倫理所不允許的。
這對科技公司的價值觀是一個考驗。目的究竟是實現 AI 的利益最大化,還是圍繞人的利益,支持他恢復正常生活後告别,被認為是評判一家公司好壞的重要标準。而在公司、行業之外,加強監管也是必要的。
事實上,現在的 AI 陪伴、聊天機器人,大多對 " 自殺 " 等關鍵詞的反應已經非常敏感了。但是,仍然有不夠周全的地方。
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與行為科學系的研究者,對 ChatGPT 商店裏的某款幫助管理心理疾病患者的 AI 進行測評時,就發現當 " 用户 " 表達自殺想法時,它給出了一個冗長的,可能被認為是片面的和壓倒性的回答,沒有根據用户的受教育水平等特點,直接給出當地的救援電話或網站。
這實際上,對自殺者的幫助就非常有限了。
而且,共情、同理心,以及由此形成的 " 共同命運感 ",以及由此建立起的情感鏈接,構成了心理咨詢中的 " 治愈 " 的底層邏輯。AI 能否真正達到這一目标,也仍然存疑。
這樣看來,至少在心理健康領網域,AI 的能力也很可能會被鎖死在一定的範圍内。
而對于當下的心理咨詢和 AI 心理應用來説,產業發展階段,已經是最大的阻礙了。
醒辰向虎嗅表示,小天現階段發展客觀上還沒有達到最初的預期——成為一款現象級 Killer 應用,主要因為兩個原因。
一是目前心理健康和 AI 陪伴是一個相對較新的領網域,需要更多的市場教育和用户習慣培養,讓用户認識到 AI 產品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價值和潛力;二是 AI 情感陪伴類產品的商業化路徑尚不明确,需要探索更多可行的商業模式,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而心理咨詢服務本身,也還沒有被大眾廣泛接受,還需要做更多的科普。
更糟糕的是,很多時候,單單是動辄每小時 500 元到 1000 元的咨詢費,就足以令人望而卻步了。實際情況也是,除了青少年,大多數國人面對心理問題,主要靠忍。前述心理咨詢平台創始人曾公開表示,人均 GDP 超過 1 萬美金,人們會更注重心理健康。到那時心理咨詢市場也會有很大改觀。
在此之前,至少對中國的心理咨詢產業,AI 不僅不是最大威脅,還可能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