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節後樓市仍将處于似醒非醒狀态,歡迎閲讀。
住房城鄉建設部、金融監管總局今年 1 月聯合發布《關于建立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的通知》以來,多數城市已建立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提出房地產項目 " 白名單 " 并推送給商業銀行。商業銀行積極響應,有效對接項目名單,已提供一批新增融資和貸款展期,滿足不同房地產項目的合理融資需求。
所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就是 " 保交樓 " 工作的延伸,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一是對正常開發建設、抵押物充足、資產負債合理、還款來源有保障的項目,盡可能地滿足其合理的融資需求;二是對開發建設暫遇困難但資金能夠平衡的項目,不盲目抽貸、壓貸、斷貸,通過存量貸款展期、調整還款安排、新增貸款等方式予以支持。説到底,就是避免房企出現資金鏈斷裂現象,特别是大型房企,會最大限度地滿足其資金需求。
之所以把融資需求放在項目上,而不是過去的企業,就是防止資金緊張的企業挪用資金,确保新的融資能夠專款專用,确保項目順利竣工,确保資金風險最小化。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在向房企提供新的資金支持時,一定要加強資金使用的監督,絕不允許企業将資金挪用到項目之外,一經發現,要立即收回貸款,并立即上報有關方面,幫助追讨被挪用的資金,避免出現新的風險。而房企在拿到新增融資時,也一定要按照規定使用,不要觸碰融資金高壓線,更不要因此斷送自己的前途。
那麼,建立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後,對房地產市場的作用如何呢?作用當然是有的,如果運行得好,作用還比較大。但是,要使這項機制真正發揮作用,還需要房企的積極配合和廣大居民的積極響應。如果沒有房企的配合和居民的響應,作用的效率是很難提高的,即便有作用,也只是短暫的,缺乏可持續性的。
要知道,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解決的仍然是企業層面的問題,是 " 保交樓 " 問題。房子建好後,能不能成為真正的商品房,并參與到市場交易之中,被買方接受,完成商品房交易,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賣方市場下,不愁賣,只愁建,就怕建設的步伐跟不上需求的腳步。買方市場下,則只愁賣,不愁建。建設的效果再好,賣不出去,也是白建,且會讓房企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會讓房企資金鏈斷裂。
眼下的狀況,就是房企把房子建成了,購房者卻很淡定,沒有一點想買房的樣子,房企的日子就難過了。為什麼要建立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就是因為房子建成後,購房者不聞不問,導致房企建成的房子轉化不成貨币,最終出現資金鏈緊張的矛盾。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解決房企商品房銷售問題。商品房銷售不出去,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也就會越來越難,最終機制也運轉不了。因為,銀行也需要考慮風險,不會明知資金投放到企業會爛在企業,也繼續給房企增加資金的。
很顯然,要做到這一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且不説房企仍然想死杠房價,不太願意降價售房,而且很多房企也沒有降價的條件和承受力了,如果降價幅度較大,就有可能讓企業難以生存。只是,不降價售房會死得更慘。同時,地方政府也因為财力有限,能夠補貼收購庫存商品房企業的資金有多少,也是一個未知數。也正因為如此,節後的房地產市場很有可能處于似醒非醒狀态,從政策的角度來講,該醒了,從企業的角度來講,已經醒了,但迷迷糊糊,從居民的角度來講,太清醒了,反而不想購房了。反饋到市場,就是似醒非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