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國產新能源機會來了?巨頭高管語出驚人:加征關税損人不利己,歡迎閲讀。
Stellantis 集團的首席執行官唐唯實近日提出了一個關于電動汽車行業的重要觀點:歐盟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征關税的措施,可能會導致歐洲本土汽車制造商的工廠加速關閉。
唐唯實認為,加征關税将促使中國汽車制造商在歐洲建立工廠,以規避關税壁壘。這一策略雖然可以為歐洲帶來一定的就業機會和經濟活動,但同時也會帶來產能過剩的問題,從而加劇了歐洲本土制造業的困境。他指出,關税是一種有效的溝通工具,但它的副作用不容忽視,尤其是在歐洲制造業已經面臨諸多挑戰的當下。
圖片來自零跑汽車官方
目前,包括意大利在内的多個歐洲國家政府正在積極吸引中國車企到當地投資建廠,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這些國家規避加征關税的影響,例如比亞迪正在匈牙利建設裝配工廠,這不僅有助于比亞迪避開潛在的關税風險,也為匈牙利當地經濟帶來了積極影響。
然而,唐唯實也指出,中國汽車制造商不太可能選擇在德國、法國或意大利等能源成本較高的國家建廠。他特别提到,意大利的能源成本過高,是 Stellantis 在西班牙生產設施能源成本的兩倍,這成為意大利汽車行業的一大劣勢。
比利時内閣官員阿努特從經濟學家的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分析。他認為,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税的保護主義做法可能會導致歐洲本土企業變得懶惰。短期内,這可能對歐洲工業有利,但長期來看,缺乏競争的市場環境将削弱歐洲企業的競争力。
電車通認為,核心在于如何在保護本土產業和促進國際競争之間找到平衡點。歐洲汽車行業正面臨着轉型的挑戰,而如何在新的全球經濟格局中保持競争力,将是歐洲汽車制造商必須面對的問題。随着電動汽車市場的不斷擴大和技術創新的加速,歐洲汽車行業需要更加開放和靈活的策略來應對未來的挑戰。
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車發展越強大,相應的限制出口措施便會更嚴格。去年 3 月份,德國與歐盟就 " 内燃機禁令 " 談判達成了一致,歐盟最終決定撤銷此前關于禁售燃油車的禁令,而改為在 2035 年後可使用零排放的合成燃料新車,大概是希望通過給國產自主品牌施加出海壓力,保護本土品牌,為電動化產業建設争取時間。
照目前來看,新能源汽車的焦點和主導權在國產自主品牌手上,合資傳統品牌轉型慢,對電動化抱有質疑的态度,當地也缺乏電動汽車的相關產業鏈和研發經驗,本身就困難重重,對應的新平台、新產品都要延後在 2026 年甚至更遠的未來才能落地,不得不為傳統品牌的轉身感到擔憂。
憑借國產品牌在新能源賽道的努力,以市場換技術的合資模式走到了盡頭,自主新能源時代已經到來。近些年為了加快電動化進程,傳統車企也在嘗試與國内的新能源品牌合作,進行各種 " 反向合資 " 的操作,有零跑和 Stallentis,也有大眾和小鵬。或許,想要進步的傳統車企,也可以考慮一下當年的合資模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