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今年3個月“陣亡”10家老百貨,老百貨們問題出在哪了?,歡迎閲讀。
文 | 江瀚視野
每逢節假日,去百貨商場無論是購物還是遛娃都是不少城市父母們的共同選擇,然而就在最近卻有媒體統計發現,今年 3 個多月的時間裏面已經有 10 家老牌百貨關門歇業,這老百貨是怎麼回事?老百貨關門歇業的問題出在哪了?
今年 3 個月 " 陣亡 "10 家老百貨
據第一财經的報道,第一财經記者來到上海梅龍鎮伊勢丹百貨,店内人流不大,全場不少櫃台都打出了打折信息,折扣從 1 折到 8 折不等。近期,梅龍鎮伊勢丹百貨發布通知稱,由于上海梅龍鎮伊勢丹租約到期,将于 2024 年 6 月 30 日終止營業。而這也引發了上述清場打折活動。
不僅僅是梅龍鎮伊勢丹,不少百貨店都開始 " 離場 "。比如此前沈陽伊勢丹退出市場、上海太平洋百貨和六百相繼關店、3 月 31 日鹹寧銀泰百貨和廣州番禹友誼商場關閉、天津伊勢丹南京路店和天津濱海新區伊勢丹分别将于 4 月 14 日和 4 月 27 日關閉。
據壹覽商業不完全統計,2022 年至少有 35 家百貨門店關閉。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統計,2023 年全國範圍内有 21 家百貨商場停業閉店,其中包括太平洋百貨、永旺、百盛、解百、大洋百貨、新世界百貨等。
值得注意的是,聯商網最新統計顯示,2024 年截至目前有 10 家老百貨宣布停業閉店,其中有 5 家徹底關閉退出,另外 5 家将更新或徹底拆除改建。10 家閉店百貨店中,最 " 年輕 " 的是天津市濱海新區伊勢丹,運營 11 年;而宣布拆除重建的上海六百和上海婦女用品商店則分别成立于 1952 年和 1956 年,已經運營近 70 年;天津伊勢丹南京路店、廣州番禹友誼商場和上海匯聯商廈也已運營超 30 年。
由中國百貨商業協會和馮氏集團利豐研究中心共同撰寫的《2023-2024 中國百貨零售業發展報告》(下稱 " 報告 ")顯示,2023 年,全國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471495 億元,同比增長 7.2%。其中,商品零售增長 5.8%,餐飲收入增長 20.4%。分業态看,限額以上零售業部門中,百貨店、便利店、專業店、品牌專賣店零售額比上年分别增長 8.8%、7.5%、4.9%、4.5%,超市零售額比上年下降 0.4%。百貨業态因 2022 年疫情影響負增長,基數偏低,2023 年恢復明顯 ; 超市業态增速持續放緩,并于 2023 年首次出現負增長。
老百貨們問題出在哪了?
今年前三個月,國内多家擁有悠久歷史的老百貨紛紛宣布關閉門店,引發了廣泛關注。這些老百貨曾經是城市的繁華象征,如今卻難逃市場的淘汰。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它們的衰落呢?
首先,老百貨出問題在電商時代并不讓人意外。在過去幾十年裏,百貨商場一直是人們購物的主要場所。随着互聯網的普及和電子商務平台的興起,消費者的購物習慣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方面,電子商務的興起徹底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方式。在過去,消費者需要親自前往百貨商店,挑選、購買商品。随着互聯網的普及,電子商務平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便捷、豐富的購物選擇。消費者只需在電腦或手機上點擊幾下,就能浏覽到各種商品信息,進行價格比較,并完成購買。而且,相比于傳統的百貨商店,電商可以説擁有着近乎無限的貨架,與近乎 0 成本的購物場景,在這方面,老百貨們有限的選擇和高昂的房租水電成本,就讓其在電商時代難以具備足夠的成本優勢。這種購物方式的轉變,使得傳統百貨商店的客流量大幅下降,銷售額也随之減少。
另一方面,即時零售的崛起進一步加劇了老百貨業的困境。即時零售以其快速、便捷的特點,滿足了消費者對即時性消費的需求。消費者可以通過手機 APP 或小程式下單,商品在短時間内就能送達消費者手中。這種購物方式不僅節省了消費者的時間,還提供了更加個性化的服務。相比之下,傳統百貨商店的購物體驗顯得相對滞後,無法滿足消費者對即時性和個性化的需求。
其次,過去幾年消費者行為方式產生了巨大的變革。最近幾年,社會公共衞生事件的出現,對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這場全球性的挑戰中,消費者的購物行為發生了快速而顯著的變革,老百貨業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
社會公共衞生事件導致了消費者對于線下購物的謹慎态度。在特殊時期,人們出于健康和安全考慮,減少了前往百貨商店等密集場所的頻次。與此同時,線上購物平台因其無接觸、低風險的特性,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睐。在這種背景下,即使是老年人和孩子,也在這場 " 搶菜 " 風潮中迅速學會了使用電商平台進行購物,這一變化進一步加速了老百貨消費人群的流失。
與此同時,社會公共衞生事件推動了消費者對于便捷性和即時性的更高追求。在特殊時期,人們對于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更加迫切,對于購物的便捷性和即時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老百貨商店往往無法滿足這些需求,因為它們在商品種類、庫存管理和物流配送等方面存在諸多不足。相比之下,電商平台和即時零售平台能夠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這些需求,從而吸引了更多的消費者。
而且,從消費行為的角度來説,即使在公共衞生事件緩解後,許多消費者仍然保持了在線購物的習慣,這對傳統百貨商場構成了巨大衝擊。
第三,老百貨自身的陳舊也讓其逐漸失去了市場。老百貨之所以被冠以 " 老 " 字,不僅是因為它們歷史悠久,更是因為它們在經營模式和消費體驗上顯得相對滞後。許多老百貨商店開業十年以上甚至幾十年,它們的裝修往往較為陳舊,店鋪占比也較為傳統,主要以服裝、家用百貨等傳統商品為主。然而,随着時代的變遷和消費者需求的更新,這種傳統的經營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現代消費者的需求。
現代消費者更加注重購物體驗,他們追求的不再僅僅是商品的實用性,更看重購物過程中的舒适度、便利性和趣味性。新型新零售購物中心往往以餐飲、親子、健身等為核心,提供一站式的購物體驗,滿足了消費者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相比之下,老百貨商店在這方面顯得捉襟見肘,缺乏吸引消費者的亮點和特色。
此外,老百貨商店在品牌形象和文化氛圍營造上也存在不足。新型購物中心注重打造獨特的品牌形象和文化氛圍,通過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和營銷活動,吸引消費者的關注和參與。而老百貨商店往往缺乏這方面的意識和投入,使得它們在市場競争中逐漸失去優勢。
第四,老百貨被淘汰無疑是市場法則的必然結果。在當今日新月異的消費零售市場中,老百貨商店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其被市場淘汰的現象并非偶然,而是消費者用腳投票和市場适應性規律的必然結果。
消費者是市場的主體,他們的需求和喜好決定了市場的走向。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消費者的購物行為和消費觀念都在不斷演變。他們越來越注重購物體驗、個性化和多元化,而老百貨商店的傳統經營模式已經難以滿足這些需求。相比之下,新型新零售購物中心以其豐富的商品種類、舒适的購物環境和個性化的服務吸引了大量消費者。因此,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新型購物中心,而非老百貨商店,這直接導致了老百貨商店的客流量和銷售額的下降。
市場的競争是激烈的,優勝劣汰、适者生存是市場的鐵律。老百貨商店由于經營模式的滞後和缺乏創新,導致在市場競争中逐漸失去優勢。而一些新興的零售企業則憑借靈活的經營模式、創新的技術手段和敏鋭的市場洞察力,迅速搶占市場份額。這些新興企業能夠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和體驗,因此赢得了消費者的青睐和市場的認可。
可以説,老百貨商場所面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也有自身經營模式的局限。面對日益激烈的競争環境和不斷變化的消費者需求,老百貨商場需要積極尋求轉型和創新之路,在這個時代只有創新才能發展,只有不斷變革才能在未來的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