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1941年時的蘇聯海軍艦隊:一位外國網友的觀點,歡迎閲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燃燒的島群 Author 群主飛龍
本文是 " 燃燒的島群 " 第 1221 篇原創文章,作者:阿登的苦林。
全文共 9535 字,配圖 20 幅,閲讀需要 18 分鍾,2024 年 4 月 18 日首發。
快捷閲讀作者文章的入口就是點擊标題下方的作者 " 阿登的苦林專輯 "!
按:本文編譯自外網,編譯本文并不表示贊同原作者觀點或證實文章内容,僅供讀者參考。配圖有改動。
圖 1. 二戰蘇聯海軍宣傳畫
關于艦艇
蘇德戰争爆發前夕,雖然單就艦艇數量而言,蘇聯海軍堪稱龐大,但就其質量而言,則要打一個大大的問号。
為了便于了解這一點,首先必須了解蘇聯紅海軍服役艦艇的類型,然後了解它們在各大艦隊中的分配情況。首先從戰列艦開始看,因為當時珍珠港事件尚未爆發,戰列艦依舊被認為是海上霸主。戰争爆發前,紅海軍裝備有 3 艘戰列艦,分屬波羅的海艦隊(" 馬拉 " 号和 " 十月革命 " 号)和黑海艦隊(" 巴黎公社 " 号)兩支艦隊。
圖 2." 十月革命 " 号戰列艦
3 艘戰列艦是多還是少?這要看和誰比。舉例來説,截至 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國擁有 1 艘戰列艦和 2 艘戰列巡洋艦,因此在數量上似乎與蘇聯紅海軍是相等的,但問題不在于數量,而在于質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 1909 年鋪設龍骨時," 甘古特 " 級戰列艦絕對是一級不錯的好軍艦;等到 1914 年服役時,它們的性能就已經很一般了;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該級艦已經落後于世界海軍強國的平均水準;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 23 年裏,稱它們為戰列艦只是出于宣傳目的:向世界表示,蘇聯海軍也有戰列艦。
圖 3. 停泊于波蘭格丁尼亞灣的 " 馬拉 " 号戰列艦,攝于蘇德戰争爆發前
20 世紀 30 年代建造的任何一艘戰列艦,甚至包括像 " 敦刻爾克 " 級和 " 沙恩霍斯特 " 級這樣的次等戰列艦,都能徹底壓倒蘇聯紅海軍那 3 艘老舊的戰列艦,這還僅僅是因為它們在航速、火控裝置和新一代艦炮方面的優勢。更不用説像 " 提爾皮茨 " 号那樣的戰列艦,假設真的爆發水面戰鬥," 塞瓦斯托波爾 " 級戰列艦的大炮甚至連前者的影子都夠不到。再加上過時、無效的防空戰鬥力(就這還是在現代化改裝後才獲得的),可以這麼説," 塞瓦斯托波爾 " 級此時已經完全不夠看的了。
在 " 塞瓦斯托波爾 " 級戰列艦誕生的那個年代,空中威脅尚不存在。或許,它們還可以被當作浮動炮台,向陸地開火;或者在水雷屏障和岸炮陣地的掩護下使用,就像海防艦那樣,但在二戰爆發後,就連這一點也做不到了……總之,蘇德戰争爆發時,蘇聯海軍有 3 艘岸防戰列艦,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戰列艦數量是 " 零 "。
圖 4." 巴黎公社 " 号戰列艦(即原 " 塞瓦斯托波爾 " 号),服役于黑海艦隊
那麼,巡洋艦的情況又如何呢?其情況會比戰列艦好一些嗎?答案或許是否定的:當時蘇聯海軍巡洋艦的情況并未比戰列艦好到哪裏去。
蘇德戰争爆發之初,蘇聯海軍雖然裝備有 8 艘巡洋艦,但其中 6 艘部署在黑海。需要指出的是,其中 1 艘是 " 共產國際 " 号,這是艘日俄戰争時代的老艦,已被改裝成布雷巡洋艦,因為不可能以其他方式使用這個老家夥。還有 2 艘與 " 塞瓦斯托波爾 " 級戰列艦誕生于同一時代的 " 斯韋特蘭娜 " 級巡洋艦 " 紅色克裏米亞 " 号和 " 紅色烏克蘭 " 号。另一艘在 " 斯韋特蘭娜 " 級基礎上改進而來的 " 紅色高加索 " 号可以實現用全部主炮朝一側射擊,可惜炮管數量只有四根。筆者的意思是,這艘船還是可以作為海防艦來使用的,但與真正的巡洋艦交戰則不現實:敵人甚至不用怎麼費勁就能将我們的船擊沉。
圖 5. 航行中的 " 紅色高加索 " 号巡洋艦,裝備四門 180 毫米主炮,前方是 " 幸福 " 級驅逐艦 " 伏龍芝 " 号
這樣一來,蘇聯海軍真正有戰鬥力的巡洋艦就只有 4 艘了:2 艘在波羅的海艦隊,2 艘在黑海艦隊。此外,這些巡洋艦在設計上也難説合理:三聯裝炮塔内安裝的是 180 毫米口徑主炮,三座這樣的三聯裝炮塔被塞進了源自意大利設計的輕巡洋艦艦體。這些巡洋艦的裝甲很薄,防空火力也不怎麼樣,唯一的好處是它們又新又快。這就是戰争爆發之初蘇聯海軍所擁有的全部 4 艘新式巡洋艦的情況。就現代化巡洋艦的數量而言,蘇聯海軍(4 艘)超過了阿根廷海軍(3 艘),但落後于荷蘭海軍(5 艘)。
圖 6.26 型巡洋艦首艦 " 基洛夫 " 号
驅逐艦呢?情況倒是比戰列艦和巡洋艦要樂觀一些。誠然,将 17 艘老舊的 " 諾維克 " 級驅逐艦也列進去在某種程度上多少有些牽強。就 1941 年時的世界海軍發展水平來説,該型驅逐艦充其量不過是警戒艦 / 炮艦,不過用來護航和驅離潛艇還是不錯的,或者説比較合适。起碼,蘇聯海軍有 7 艘新建的驅逐領艦。較新鋭的 7 型和 7U 型驅逐艦數量分别為 28 艘和 18 艘,不過這兩型驅逐艦有一系列固有問題,其中既有結構上的問題(該型艦參考了意大利人的設計,而意大利人建造艦艇主要是為了适應地中海的作戰環境,因此艦體結構和防空能力都很薄弱),也有使用上的問題。更重要的問題是,區區 46 艘 7 型和 7U 型驅逐艦還要四大艦隊來分,對每個艦隊來説都是遠遠不夠的。
圖 7.7 型驅逐艦首艦 " 憤怒 " 号的照片(左上)和線圖,該艦服役于波羅的海艦隊,于戰争初期被水雷炸沉
潛艇的情況又如何呢?數量優勢嗎?是的,戰争爆發時蘇聯海軍的潛艇數量确實很多,甚至可以説很多很多——多達 218 艘,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龐大的潛艇部隊。但是,和水面艦艇一樣,紅海軍的潛艇部隊也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
首先,在這 218 艘潛艇中,有 5 艘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基于美國技術建造的 AG 型潛艇,此時已經使用了幾十年之久,這些潛艇的真實戰鬥力令人懷疑。還要算上 3 艘 P 系列潛艇,這款潛艇在設計上并不成功,因此也不具備作戰能力。
其餘的潛艇情況也不樂觀。首先是 M 系列小型潛艇,該系列潛艇先後發展了六種型号,一共建造了 30 艘。這種小型潛艇只有兩具魚雷發射管和兩條魚雷,備用魚雷數量為零,幾乎沒什麼自主作戰能力。那麼,蘇聯海軍為什麼要建造這樣一款潛艇?因為在 20 世紀 20 年代,他們只能造這樣的潛艇,所以他們就造了這樣一批潛艇,而且沒有時間去更新改進。的确,後來蘇聯海軍受這種廉價的小型潛艇的啓發,又建造了 66 艘略有改進但仍然戰鬥力不高的 M 型潛艇。其結果就是,從蘇聯海軍的潛艇總數中扣除這 104 艘,再分給四個艦隊,那麼平均每個艦隊的潛艇數量也就大致相當于其他國家的一般水平。
圖 8.M 級小型潛艇(" 嬰兒 " 級),水面排水量 208 噸,水下排水量 256 噸,配備兩具 533 毫米魚雷發射管和一門 45 毫米甲板炮,水面最高航速 14 節,水下最高航速 8 節。該型潛艇體積和噸位較小,可拆解後通過鐵路運輸
這還不算完,我們再來看下面一段記述:
" ……在水下巡航距離、下潛深度和下潛速度等方面都比較落後……戰争初期,國產潛艇還沒有現代化的電子探測設備、自導魚雷等自動武器、無泡發射裝置、深度穩定器、無線電測向儀、減震設備和其他先進裝置等;相反,它們的特點是機械設備和裝置的噪音很大。與處于水下潛航狀态的潛艇進行通信的問題尚未解決。實際上,處于水下潛航狀态的潛艇獲得水面情況的唯一情報來源是光學性能很差的潛望鏡。現役的‘火星’式音響測向儀可以用人的耳朵确定噪聲源的方位,精度為正負 2 度。在水文條件良好的情況下,該設備的探測距離不超過 40 鏈。"
饒是如此,此時在沒有其他王牌的情況下,潛艇就是蘇聯海軍的主要王牌。問題出在人員上。是的,建造潛艇不是問題,但如果我們在十二年裏建造了 200 多艘潛艇,而退役的卻不到 20 艘,那我們該到哪裏去找足夠數量的合格的潛艇兵呢?這無疑是個問題。
圖 9. 準備出航執行任務的蘇聯海軍黑海艦隊潛艇和水面艦艇,攝于 1942 年
此外,蘇聯海軍不是還有很多輕型艦艇嗎?是的,比如單單是 G-5 型魚雷快艇的數量就在 300 艘以上。然而,這種小艇的适航性最多只能到四級海況,而且最多也只能攜帶兩枚魚雷,好在一次可以出動許多艘,而且速度很快,在沒有大風浪的情況下,它們可以跑出 50 節的高航速。相比之下,D-3 型魚雷快艇要更好一些,但它們直到戰争爆發的前一年才開始建造。因此,蘇聯海軍魚雷艇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圖 10.G-5 型魚雷快艇
同樣,原因也是客觀的:蘇聯海軍的魚雷艇也是 " 借鑑 " 自英國人,當然不是具體的船,而是這種作戰理念。我們 " 抄襲 " 是因為我們親身體驗過這種小艇的威力——英國魚雷艇發射的魚雷擊中了 " 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 " 号戰列艦,讓其坐沉于喀琅施塔得軍港。可是,戰争形态不同了,原先的魚雷艇也不再适合,需要更新型的魚雷艇。
或許我們還可以再看看掃雷艦艇的情況。53 型掃雷艦是一款相當不錯的設計,但在建造時,該型掃雷艦的龍骨強度都嚴重不足。一些警戒艦 / 炮艦的龍骨強度也存在嚴重不足的情況。
圖 11.53U 型掃雷艦 T-206 号
至于兩栖登陸艦艇方面,更是近乎空白。總的來説,戰前蘇聯海軍并沒有建造專用的兩栖登陸艦艇,因此整個戰争期間,蘇軍的兩栖登陸作戰都是用各種簡易手段來湊和。最後是海軍航空兵,1941 年時蘇聯海軍裝備有很多沿海部署的岸基飛機,但和其他所有國家一樣,蘇聯海軍航空兵的态勢感知能力非常薄弱。要知道,岸基航空兵需要強大的情報支援和資源維持才能投入戰鬥。
艦隊兵力
艦隊方面,基本情況如下:波羅的海艦隊裝備有 2 艘巡洋艦、2 艘驅逐領艦、14 艘新式驅逐艦、41 艘潛艇(不包括綽号 " 嬰兒 " 級的 M 級、P 級和從拉脱維亞繳獲的老舊潛艇)、7 艘警戒艦 / 炮艦和 7 艘老舊的 " 諾維克 " 級驅逐艦、24 艘掃雷艦,以及眾多輕型作戰艦艇和純輔助艦艇。盡管有 2 艘老舊的戰列艦,但所有這些兵力幾乎在戰争爆發之初就被德軍封鎖,他們在戰争伊始就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波羅的海艦隊的基地建設也很糟糕,眾多優良軍港直到蘇聯 1940 年吞并愛沙尼亞、拉脱維亞、立陶宛三國時才得以被使用,而遭德軍入侵後,蘇軍在該地區的撤退也非常迅速。因此,實際上唯一堪用的基地就只有喀琅施塔得軍港。可以毫不誇張地説,波羅的海艦隊在 1944 年之前都被 " 封鎖 " 在陸地上。
圖 12. 表現二戰蘇聯海軍頭号王牌、隸屬波羅的海艦隊的 S-13 号潛艇擊沉德國 " 威廉 · 古斯特洛夫 " 号運輸船的繪畫作品
在黑海,一方面,态勢要相對緩和一些,黑海艦隊裝備有 2 艘巡洋艦、3 艘驅逐領艦、11 艘新式驅逐艦、25 艘潛艇和 7 艘老舊的 " 諾維克 " 級驅逐艦,這些兵力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敵國海上力量的叫板;也就是説,在黑海海網域,蘇軍艦隊總體上未遭到任何軸心國的軍事封鎖。事實上,羅馬尼亞海軍艦隊并不算黑海艦隊的敵人。如果説波羅的海的兵力不夠用的話,那麼黑海艦隊的兵力就顯得多餘了,因為蘇軍正在為進行一場新的克裏米亞戰争做準備。盡管黑海艦隊确實派上了用場(蘇軍在黑海進行了大規模兩栖登陸作戰,保衞了敖德薩和塞瓦斯托波爾),但另一方面,唯一的問題是人們難以想象 " 巴黎公社 " 号戰列艦為什麼會出現在那裏,因為它原本屬于波羅的海艦隊,是保衞芬蘭灣和列寧格勒的第三座浮動炮台。
圖 13. 正在搭載登陸部隊,準備發起兩栖登陸作戰的 " 紅色高加索 " 号巡洋艦,注意照片右側甲板上的幾門陸軍火炮
至于北方艦隊,一切都顯得很悲慘;而在海上戰場,蘇聯與同盟國之間的聯系是通過海上運輸線來維持的。戰争爆發時,北方艦隊裝備有 6 艘新式驅逐艦和 15 艘潛艇,再加上 2 艘老舊的 " 諾維克 " 級驅逐艦和若幹警戒艦 / 炮艦,這些兵力甚至不足以覆蓋北方艦隊所要掩護的海岸。對北方艦隊來説,一大有利因素是北冰洋航線和白海運河,這使得從波羅的海艦隊和太平洋艦隊向北方艦隊調運增援兵力成為可能。饒是如此,對太平洋艦隊來説,向北方艦隊調派兵力可謂捉襟見肘:戰争爆發時,蘇聯海軍太平洋艦隊只裝備有 2 艘驅逐領艦、10 艘驅逐艦(其中 2 艘屬老舊的 " 諾維克 " 級)和 78 艘潛艇(其中包括多艘毫無用處的 " 嬰兒 " 級,即 M 型)。兩艘新式 26 比斯型巡洋艦在戰争爆發後的 1942 年和 1944 年才相繼完工,更大的軍艦只存在于太平洋艦隊的計劃中。
圖 14. 二戰期間,行駛在通往蘇聯摩爾曼斯克港的北方航線上的同盟國護航船隊
因此,如果只算現代化艦艇的數量,那麼就戰争爆發時的蘇聯紅海軍而言,沒有一支艦隊能夠有效執行賦予他們的任務。我們在這裏不玩數字遊戲,這就是客觀現實。否則,如果我們只單純看艦艇總數的話,那我們完全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波羅的海艦隊比納粹德國海軍更強大,太平洋艦隊的潛艇部隊比日本帝國海軍聯合艦隊的潛艇部隊更強大。至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倒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有趣問題。
圖 15. 服役于紅旗太平洋艦隊的 26比斯型巡洋艦 " 加裏寧 " 号
戰備情況
首先需要説明的是,蘇聯紅海軍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舊俄羅斯帝國海軍艦隊的繼承者和後繼者。1917 年俄羅斯帝國崩潰後,在北大西洋和太平洋幾乎沒有艦艇,只在黑海艦隊有一些殘存的軍艦,許多艦艇在波羅的海損失殆盡;而損失最慘重的是人員。随後爆發的内戰和戰後的混亂情況加劇了這一切。
在這種情況下,艦況相對較好的 " 伊茲梅爾 " 号戰列巡洋艦沒能完工,原因是國内企業無法開展後續工作以及無法獲得外國零部件等。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戰前開工的項目上,到 20 世紀 30 年代初期,這些戰前開工的項目已不再完全符合當時的需求。
圖 16. 下水的 " 伊茲梅爾 " 号戰列巡洋艦的艦體
在 20 世紀 20 年代,新生的蘇維埃海軍幾乎無力重建艦隊。由于手頭上資金有限,他們決定打造一支輕型的、近海防御性質的艦隊,這是合乎當時的邏輯的,因為對新生的蘇維埃國家而言,建設這樣一支海軍既相對簡單又不需要花太多的錢。因此,諸如 M 型潛艇、Sh-4 型魚雷快艇和 G-5 型魚雷快艇這樣争議不止的輕型作戰艦艇相繼投入生產。
到 20 世紀 30 年代初,國家手頭上的資金逐漸寬裕起來,一系列工廠也建立起來,但一個不幸的事實是,艦艇設計方面又出問題了:在設計 " 飓風 " 級警戒艦和 " 十二月黨人 " 級潛艇等相對較大的艦艇時," 頭胎 " 幾乎都是在痛苦中分娩出生的,結果就像那句俗話説的那樣:" 王後折騰了一天一夜,卻生下個死胎。" 如果説德國人幫助設計建造的 " 十二月黨人 " 級潛艇還能讓人接受的話,那麼 " 飓風 " 級警戒艦則是公然搞砸了。
圖 17. 新生蘇維埃政權重建海軍的第一步—— " 十二月黨人 " 級潛艇。這種排水量不足千噸的小型潛艇是蘇聯海軍第一批自建艦艇的代表
為此,蘇聯海軍不得不求助于外購艦艇,為此他們選擇了意大利,這顯然不是最佳的選擇,而只是受預算限制而被迫做出的選擇。盡管如此,建造出來的大部分艦艇還是被蘇聯海軍全盤接收并裝備了,這是事實,因為沒有這些裝備,蘇聯的邊境和海岸線就完全沒有任何東西來保衞。
西班牙内戰結束後,蘇聯海軍艦隊建設的問題得到了認真對待,因為很顯然,沒有艦隊,就不可能稱得上是一個強大而有權威的國家,只是此時蘇聯海軍已經沒有時間了。更确切地説,不是每型艦艇都有充足的建造時間了:在 S 型潛艇上,蘇聯海軍成功了,因為他們得到了一款類似德國Ⅶ型潛艇的裝備(Ⅶ型潛艇是二戰中最好的潛艇之一),原因之一是蘇聯人從德國人那裏購買了圖紙和部分設備。有了這些 " 蚊子船 " 性質的潛艇,他們就有了時間,而且就連獵潛艇也被建造了出來;而在适航性更好的 TKA 型魚雷快艇上,蘇聯海軍卻遲了一步……
圖 18. 黑海艦隊的 S 級潛艇 S-33 号,攝于 1942 年
至于大型軍艦,坦率地説,23 型戰列艦項目并沒有成功。如果不是因為戰争,這些戰列艦或許在 1944~1945 年間就能完工。至于 69 型戰列巡洋艦,即使購買了德國的 380 毫米雙聯裝炮塔,情況也差不多。但 30 型驅逐艦、48 型驅逐領艦和 68 型輕巡洋艦完全可以在 1942 年開始服役,這樣蘇德兩軍的海上力量對比就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但事實卻是,蘇聯海軍是以劣勢迎接戰争的,或者説他們沒有時間去完工那些軍艦了。在計劃中,斯大林的大艦隊正開始像烘烤蛋糕一樣迅速膨發起來,但在可悲的現實中,一切都與計劃的截然不同。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只要有足夠的實力和資金,他們就會盡其所能地加強 " 鐵 " 的部分,而不足的部分,則要為 " 鐵 " 的缺乏而付出 " 血 " 的代價,而且代價慘重。
圖 19.68 型輕巡洋艦,如果該型艦能在戰争爆發前批量服役,那麼蘇德兩軍的海上力量對比就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在偉大的衞國戰争中,蘇聯海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也證明了即使缺乏 " 鐵 ",也能戰鬥并取得勝利:在波羅的海,潛艇在沒有聲呐的情況下穿越雷區;在北極,不适航的魚雷快艇向敵人發起了攻擊;在黑海,在沒有兩栖登陸艦艇和訓練有素的海軍步兵的情況下,水兵們在冬季進行了兩栖登陸作戰。所有這些戰鬥付出的代價都是駭人聽聞和血腥的,但最終也都是成功的。
為慘重的代價尋找罪魁禍首是愚蠢的,因為起初是蘇聯海軍不能造,後來是他們沒有時間去造。當然,也有一些無稽之談,但并不那麼關鍵,比如對 180 毫米口徑難以理解的堅持,或者建造了近百艘 " 嬰兒 " 級 M 型潛艇和三百多艘小型魚雷快艇。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這些裝備差是差了點,但總比什麼都沒有強。
圖 20. 蘇聯海軍宣傳畫,表現出一派戰艦下水和建造的繁忙景象,這也是二戰前紅海軍的夢想。注意畫中艦長左胸左側佩戴的是紅旗勳章(用于表彰戰鬥英雄或長期服役),右側佩戴的是紅星勳章(用于表彰戰鬥服役和作戰勝利)
- 全文完,敬請期待下一篇! -
- 給本站投稿只需要輸入關鍵詞 " 投稿 "-
- 加入粉絲群,只需輸入關鍵詞 " 加群 "-
如果你覺得本站不錯,歡迎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