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長城和宇樹牽手!「越野車+機器狗」畫風清奇!是噱頭還是剛需?,歡迎閲讀。
日前,長城汽車與宇樹科技達成戰略合作,合作協定中提到,雙方将在機器人技術、智能制造等領網域開展合作,包括但不限于人形機器人技術、四足機器人技術、機器人本體軟硬體開發、智能控制系統及智能空間等。長城汽車提到 " 車 + 機器人 " 的場景概念,和宇樹科技的首期合作将會圍繞 " 越野車 + 機器狗 " 應用,探索裝備運輸、探險陪伴等場景。
(圖片來自坦克 SUV)
在具身智能技術成熟後,AI 機器人加速應用。在人形機器人紛紛進廠打螺絲時,特斯拉、小鵬、比亞迪等頭部車企都在布局人形機器人,并嘗試用機器人拓寬汽車的場景邊界。
那麼,汽車 + 機器人的玩法,會成為智能汽車市場的新潮流嗎?
還是先來説説汽車 + 機器人的第一部分——制造吧。
具身智能毫無疑問是當下車企最為熱議的一個話題,人形機器人如雨後春筍般爆發,誕生了宇樹科技、智元、魔法原子、星動紀元等機器人公司,小鵬、理想、廣汽、奇瑞等汽車廠商,也借助其在 AI 領網域和制造上的積累,先後進入機器人賽道。
實際上,機器人很早就進入汽車工廠 " 搬磚 " 了,只不過大部分機器人都被設計成更高效率的多關節機械臂形态,而非人形。大概在 2024 年才有車企将人形機器人用于生產,比如奔馳宣布在產線上部署由 Apptronik 公司研發的人形機器人(身高 173 厘米,重 73 千克),用于搬運、零配件裝配等繁重的低技能勞動。
還記得 2025 春節前,由追覓科技孵化的機器人公司魔法原子公布了一段視頻,内容就是其人形機器人 MagicBot 進廠打工,開啓了多項作業訓練,也是物料搬運、零件取放等十分基本的工作内容。
(圖片來自魔法原子)
宇樹科技機器人 H1 在 2025 春晚上演的扭秧歌圈粉無數,狠狠地秀了一波機器人的靈活性和動作的準确性。靈活性和準确性是人形機器人 " 類人 " 的核心,目的就是讓人形機器人更像人一樣适應多種工作。
有了這些熱度,車企找上宇樹科技合作,也不是什麼意料之外的事情了。長城汽車對 AI 技術其實具備一定的敏感度,2023 年 10 月,長城汽車宣布與科大訊飛籤署戰略合作協定,基于長城企業知識打造了自己的通用知識大腦,用于研發、售後等環節。
這次合作,可以看作是兩家的一次資源整合,宇樹科技發揮機器人方面的技術優勢,長城拿出知識體系作為軟體進行結合,可能就是讓機器人擁有 " 知識 ",更好地融入生產線等場景。
(圖片來自宇樹科技)
願景是美好的,但要想人形機器人進廠 " 搬磚 ",小通認為現在還為時過早。
的确,機器人在耐力和力量方面頗具優勢,只要有電就能 24 小時工作,單次也能搬運更重的東西,多機協作還更強。
但前面也説了,人形機器人想要真正替代人類完成重復的低技能勞動,需要接近人類的靈活性和适應性,很顯然,目前人形機器人還遠遠未達到這樣的水平,工作也需要長時間訓練才能 " 上崗 "。
即便是車企打造的人形機器人,其用途更多是家庭服務、安防巡檢、汽車後市場等,并非完全針對汽車生產,目前也是一種 " 打下手 " 的角色。
人形機器人進廠打螺絲是噱頭還是有必要?這個問題只能從更長遠的角度來回答,但不難發現,車企其實在有意讓機器人參與進來,無論是發布會找來幾個機器人和新車同框,還是滲透到生產、研發中,可能都透露出了一種新的趨勢。
從用户角度出發,機器人的角色現階段不會有太多變化,還是一個輔助的角色。
相比讓機器人進廠打工," 車 + 機器人 " 的場景理念更讓小通好奇。畢竟在長城汽車之前,比亞迪還打造了一套 " 汽車 + 無人機 " 的靈鸢無人機系統。
更早前的,蔚來汽車裏的 NOMI 機器人,在小通看來也算是一種汽車與陪伴機器人的融合,盡管這本身就是一個共同體。
無人機和汽車融合,目前主要用于跟車拍攝,在比亞迪想象中的未來,無人機可能是汽車的 " 上帝之眼 ",能到前方探測路況,也能在地庫幫用户找車位。在小通的理解,這種 " 車 + 其它 " 的模式,本質上是場景邊界的拓寬。
畢竟汽車本身能做到的事情、去到的地方有限,在某些場景裏,的确需要一個用于接力的工具。
基于 " 越野車 + 機器狗 " 延伸出的户外使用場景,日後大概率不會成為人均标配的需求,不過對于一些 " 越野老炮 " 來説,長城汽車的場景概念算不上是純噱頭。
裝備運輸正好符合户外出行和露營群體的想法,越野車開不進去的地方,就用機器狗運輸裝備,避免了無意義的人力浪費。
AI 時代,家庭有家庭陪伴機器人,户外也能有專屬的探索陪伴機器人,以機器狗為代表的四足機器人通過性更強,宇樹曾經還給機器狗加裝了四個驅動輪,翻跟鬥、翻山越嶺這些都變得更加輕松。
替用户探路,或者是成為用户獨身探索時的一個照應,機器人背後的陪伴 / 輔助價值是可以看見的。而且從首期合作的概念來看,長城結合了自己擅長的領網域,給未來的户外智能提供了一個能落地的想法。
之所以説這種方案大概率不會成為人均标配,小通總結了三個原因:
第一,機器人產品還沒實現大規模普及,一套解決方案的價格比較高。以比亞迪靈鸢無人機系統為例,選裝都要 16000 元,并不是所有消費者都會考慮的。
第二,真越野、硬核户外探險的需求還很小,多數越野車群體只追求輕度的越野和户外露營,缺少裝備運輸或探索陪伴的需求," 越野車 + 機器狗 " 的方案更适合一些經常開進無人區,又或者是從事野外救援的群體。
第三,新概念往往會和不成熟挂鈎,解決方案成本高,體驗不一定達到最理想的狀态。小通承認新方案的創新,但早期一定是針對有條件、有嘗鮮興趣的用户推出。
" 越野車 + 機器狗 " 的意義尚且不能 " 蓋棺定論 ",AI 給汽車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間,整車智能、駕駛智能到現在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技術。汽車廠商搞新概念不能以 " 沒活硬整 " 來統一概括,在汽車智能已經很成熟完善的情況下,總要找點新的發展方向,場景邊界的拓寬和探索則成為了一種必然。
機器人在汽車領網域已經不陌生了,甚至可以説,汽車也是機器人的一種。
不同于 " 一個蘿卜一個坑 " 的專用機器人,四足機器人、雙足機器人等具備仿生形态和通用能力的機器人,還在處于探索的階段,要解決的是 " 怎麼用 " 和 " 能不能讓大家都用 " 的問題。進廠打螺絲也好,上春晚扭秧歌也罷,仿生機器人也需要思考 " 就業難題 ",總之這些場景肯定不是它們的全部。
長城汽車和宇樹機器人的結合也只能説是畫了個餅,抛開落地不談,車企和機器人公司的合作,小通認為就像是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機器人公司相當于 " 學校 ",車企相當于 " 企業 ",而機器人就是 " 學生 "。
但説到底," 越野車 + 機器狗 " 的模式只是長城汽車構思出來的一種機器人的 " 就業方向 ",是不是噱頭,關鍵還要看市場認不認可,能否變為用車群體的一種剛需,顯然還要做很多的功課。更何況,現階段的仿生機器人技術,還有許多上升空間。
當然,仿生機器人看似還不實用,并不是長城汽車或宇樹科技單方面的問題,放眼整個行業,無論是 AI 還是仿生機器人,就沒有哪款能夠拍着胸脯説能夠取代人類或大規模投入商用。
我們也可以期待一下企業的想象空間,看看行業能夠怎麼為仿生機器人安排一條 " 就業道路 ",要是能夠人人都用得上,那就更好了。
總之就是,看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