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來自亞洲的西蒙諾夫SKS半自動步槍,歡迎閲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胡侃雜史 ,作者慕慕華
在很小的時候,當看到 SKS 半自動步槍,總認為這是 AK 系列型号的副產品。後來才知道,原來不是。由于遇到好時機,又恰逢蘇聯的百億大補貼。當時很多國家都獲得了非常先進的輕武器。不管是圖紙還是生產線都有提供。也正是在這時,由西蒙諾夫卡設計的 SKS 半自動步槍也在這些國家中推行開。
咱們在 1950 年代初期從蘇方獲得了生產西蒙諾夫卡賓槍的所有必要技術。而到了 1956 年,半自動的 56 式步槍(仿制版本)開始裝備部隊。
原文評價説(仿制版本)并沒有進行太多創新,只是非常精确地復制了蘇聯這支卡賓槍。而且產量相當大:根據現代估算,在 1500 萬支卡賓槍中,有一半是在兔子家生產的。
56 式半自動步槍
大量生產的原因在于,西蒙諾夫卡賓槍在國内的戰術中占據了比卡拉什尼科夫突擊步槍更廣泛的使用範圍。
這與什麼因素有關很難説:也許是因為軍事指揮官更喜歡西蒙諾夫卡賓槍的彈夾能夠快速裝填 10 發子彈;也許他們認為步兵可以攜帶更多的彈夾,而不需要攜帶較為沉重的突擊步槍彈匣;也許他們認為西蒙諾夫卡賓槍比卡拉什尼科夫突擊步槍射擊更精準、更遠;也許他們只是想讓士兵們更好地控制彈藥的消耗;或者可能是因為蘇聯向中方轉移了更多的卡賓槍生產線,而不是突擊步槍生產線。(原文作者猜測)
直到 1960 年代末期 SKS 仿制版才出現了與蘇聯原版的一些不同: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中國的工程師開始嘗試使用衝壓槍機,而不是傳統的銑削槍機。這種卡賓槍的外觀特征是槍機前部左右兩側有兩個鉚釘。這些鉚釘用于固定用于安裝槍管的樞軸(該樞軸仍然是銑削的,但較為簡單且小巧)。
新的槍機是由幾個部件組裝而成,這些部件通過鉚接和點焊連接,與原來的整塊銑削槍機相比,重量更輕(顯然也更便宜)。
蘇聯 SKS 的槍機(上)與 56 式步槍的槍機(下)
除了衝壓技術外,國内還嘗試了鑄造:一些 SKS 的部件是鑄造而成的(例如瞄準器塊和氣體室塊)。
據認為,這些經過修改的卡賓槍在 1970 年和 1971 年期間批量生產。
早期的 56 式步槍既有刺刀式,也有劍形刺刀,而後來只采用刺刀式。
最後,許多現代使用過 56 式的射手提到該武器非常可靠。唯一提到的問題是槍托容易開裂,因此許多幸存至今并進入私人手中的 56 式擁有修補過的槍托,而這些槍托的編号與武器的其他部分不匹配。
1962 年,咱們和越幾乎同時建立了兩個武器工廠:其中一個生產 56 式步槍的零部件,另一個則進行 " 組裝生產 ",并将最終成品半自動步槍供應給其軍隊。
對咱們而言,這标志着其首次進入國際武器市場,而對越南來説,這是邁向自主武器生產的第一步。
自然,越南的步槍實際上是 56 式的復制品(帶有刺刀)。唯一的不同之處在于,槍托由越南制造,并且在一些部件上刻有越南的标志和編号。
北越版 56 式步槍
工廠 1 号的标志和武器編号
這一合作于 1965 年結束:美國開始對北越進行戰略轟炸,工廠在其中一次轟炸中被摧毀。不過,這個工廠規模很小,據稱只有 55 名工人。生產直到 1970 年代末才得以恢復。
如今,越和韓版本的 SKS 步槍被認為相當稀有(據估計約生產了 6000 支)。
1962 年,阿爾巴尼亞獲得了生產 56 式半自動步槍的許可證。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1967 年,首批阿爾巴尼亞生產的半自動步槍開始供應阿爾巴尼亞軍隊。
外觀上的區别非常明顯。
上為阿爾巴尼亞步槍,下為蘇聯步槍。
阿爾巴尼亞版本的 SKS 步槍擁有更堅固的槍托,槍托前端延伸至氣室,針式刺刀稍細且稍短,且塗成黑色,扳機組的搖桿也有所不同。
有趣的是,阿爾巴尼亞版本的槍托在後端有兩個孔——一個用于傳統的槍具盒,另一個用于盛油器。
上為 56 步槍的拉機柄,下為阿爾巴尼亞步槍的拉機柄。
左側為 56 步槍的槍托背板,右側為阿爾巴尼亞步槍的槍托背板,均有存放工具的孔。
專家認為,阿爾巴尼亞步槍的生產在 1978 年停止。據估計,阿爾巴尼亞共生產了約 15,000 至 20,000 支步槍。
原文出自:歷史武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