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抱歉,她拿下春節檔第一,不靠營銷,歡迎閲讀。
今年春節檔,以 80 億 + 的票房成績,刷新了影史紀錄。
被稱為史上最強春節檔。
而拔得頭籌 的正是, 《熱辣滾燙》。
上映至今,不僅票房領跑,賈玲個人的熱度也一直居高不下。
無論是和她合作過的藝人,還是普通觀眾,都不禁一次次發出感慨。
她究竟付出了多少,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對于這部電影,魚叔還是有很多不吐不快的話。
今天,再和大家聊一聊它,以及它所引發的種種争議——
《熱辣滾燙》
雖然春節檔已經收官,但 賈玲和 《熱辣滾燙》 還是頻繁衝上熱搜。
不知魚友們是否和我一樣。
每次刷到相關讨論,還是會忍不住點開。
還是會一次次回想起電影中的情節。
不過,同樣無法忽視的是,随着電影熱度的反復發酵,争議輿論也多了起來。
經常看到有人吐槽,「影片只會營銷」「過度營銷減肥」。
對此,魚叔無法苟同。
口碑、票房擺在那兒,這怎麼可能單靠營銷就實現?
況且,就電影本身的主題而言。
「愛自己」的話題算不上新鮮,這又是一個雞湯失效的時代。
能引起廣泛共鳴,得到正向反饋,肯定還是離不開電影具體、有效的表達。
仔細回想一番,電影之所以能戳中大眾的情緒點。
或許不是因為電影提醒我們要愛自己。
而是它讓我們意識到,我們一直忘記了自己才是生活的主體。
忘記了有時一味付出,無條件善良原來是對自己的忽視。
在魯豫的采訪中,賈玲説她以前在很多場合,總是為了緩解尴尬的氣氛,刻意抛出許多笑話。
但現在,她不管了,「看心情」。
這讓我想到片中最觸動人的那段對白。
樂瑩問爸爸:「如果你有一大一小兩個蘋果,朋友跟你要,你給哪個?」
爸爸回答:「朋友要,給大的呀。那你呢,你給哪個?」
樂瑩:「我兩個都給。」
爸爸説:「那你朋友肯定很多。」
樂瑩:「沒有,他們覺得我不喜歡蘋果。」
電影中,蘋果寓意着姥姥留給她的房子,表妹豆豆的節目。
雖然妹妹從不待見她,但樂瑩還是無條件把房子過户給她。
雖然樂瑩不喜歡抛頭露面,但為了讓豆豆的工作能順利轉正,還是上了節目。
只是其他人好像意識不到這些「雖然」,都覺得這是她自己的選擇。
賈玲在電影中準确地傳達出了「如何愛自己」。
運動增肌只是一種途徑,讓她能夠放棄對他人的讨好,把重心放在自己的身上。
健身是自我賦能的過程,意味着對自我的高度關注,對自己身體絕對權的掌控。
在這個過程中所付出的艱辛,也不僅是流汗和節食,更是一種從内到外的精神蜕變。
它所帶來的能量,就像賈玲在健身過程中意識到的「底盤的強大」,她不再因為外界的審美就厭棄自己不夠細的腿。
她不會那麼容易被外界的聲音撼動了。
賈玲的蜕變與電影主題的深度互文,才讓這部片爆發出如此巨大的能量。
可以理解,這兩年很多電影舍本逐末地宣傳營銷,引起很多人反感。
但魚叔實在忍不住要替《熱辣滾燙》説句公道話。
一方面,「只是營銷做的好」的説法,顯然忽視了影視傳播的復雜性。
自然,強有力的宣傳可以讓電影獲得更多曝光。
但試想,如果電影粗制濫造,毫無讨論價值,那麼即使再多的營銷,如果無人在意,必然也掀不起風浪。
在魚叔看來,《熱辣滾燙》一開始的熱度是基于賈玲本身國民度高,上一部電影的票房成績較為矚目。
後來,電影上映後,口碑、票房又都沒有翻車,熱度自然延續了下去。
此外,社媒的傳播效應也極為顯著。
各種平台都有自己的運作機制,追逐熱度和流量也是媒體的特性。
在這種輿論環境中,網友的态度、影評人的評價、還有自媒體的傳播,都會被迅速放大,掀起一波波的讨論熱潮。
這種情況想必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
歸根結底,當一件事具備砸穿地心的能量,不同媒體争相追逐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未必就是片方刻意為之。
另一方面,關于「營銷減肥」的争議。
這本身就是一個無需營銷就能反復點燃大眾情緒的爆點。
而且沒有人可以抵抗、抑制這種讨論。
其次,無論戲裏戲外,都會發現,賈玲一直在避免朝這個話題上引。
影片剛上映後,新華社的采訪中,賈玲就強調,熱辣滾燙不是減肥電影。
如果上熱搜,她 最不願看到的詞就是「賈玲減肥」。
最近魯豫的采訪,是上映前 20 天錄制的。
當時賈玲就解釋了為什麼要在電影上映前保持神秘。
除了留給觀眾驚喜,也是她擔心一旦出鏡,話題就過分聚焦在減肥問題上。
她不想用這種話題掩蓋電影想表達的主旨。
這是一個創作者對其作品發自内心的呵護。
想必看過電影的人都會發現,片中,「賈玲減肥」的話題除了視覺衝擊外,無法劇透電影本身的内容。
電影最高潮處,樂瑩自殺失敗,人生跌到谷底,一張「你赢過嗎?哪怕一次」的海報,讓她生出放手一搏的念頭。
之所以選擇拳擊,是因為她羨慕打拳擊的人。
打得鼻青臉腫後,最後還能好好抱在一起。
「我以為想得到擁抱,只有對人好才成呢。」
這也從另一個角度揭示了她從前沒能好好自洽的問題。
她從前的讨好,除了因為善良,也是因為她的懦弱,她怕和别人真正撕破臉皮。
她的轉變不是為摒棄從前的自己,而是想正視自己的意願,同時保留自己的善良。
拳擊恰恰就是一個既能讓被壓抑的一面爆發出來,又能妥善安放舊我的存在。
當成為拳擊手的選擇和「活出熱辣滾燙的人生」全然融為一體時。
才讓影片最後的搏鬥場面超越了比賽層面的輸赢,切實地鼓舞到人心。
最近,也一直有很多影迷不斷幫這部電影發聲。
有網友用一個小故事解釋《熱辣滾燙》引起的争議,也讓魚叔深有感觸。
説是有個導演給落後地區的人看電影,結果發現,人們對電影的表達和設計半點不關心。
反倒是片中出現了半秒的一只雞,引起了騷動。
原因是,那些人看不懂電影裏的其他内容,他們只能認出一只雞。
這則故事很好地諷刺了那些帶着先入為主的偏見,選擇性曲解電影的觀眾。
放在賈玲這部電影中,剛剛好指涉了很多不加思考的批評者。
只是因為自己沒有看出更有價值的信息,便説電影只有「減肥」。
将熱度、口碑、票房成績,粗暴地歸結為「營銷」。
話説回來,不知大家發現沒有。
自從賈玲轉型做導演後,争議好像就沒有斷過。
首作《你好,李煥英》雖然讓她一躍成為全球票房最高的女導演。
但很多人説特殊性太強,消費親情,認為她的成功是偶然。
現在,到了第二部,口碑、票房都領跑春節檔。
成為中國影史第 20 部破 30 億票房的電影。
又被不少人説是靠減肥、靠營銷。
放眼影壇,為了拍片而改變身材的演員,往往能收獲敬業的贊譽。
一鳴驚人的新導演,也總被肯定才華、寄予厚望。
為何到了賈玲這裏,卻多出了各種非議呢。
魚叔真的忍不住替賈玲叫屈。
正視她的努力、成功,很難嗎?
何必這麼刻薄呢。
説白了,還是那「一只雞」的問題。
我相信,只有放下偏見,才可能建立起一個健康的創作環境。
給予創作者公平的對待,才能讓更多有價值的作品不被埋沒。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