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中國動畫,沒有編劇,歡迎閲讀。
滿懷熱血入行或看盡真相仍在堅持做動畫的從業者們,多半都有着這樣一種執念:有一天,讓屬于自己的故事變成動畫,驚豔四座。
于是這群人抽成了兩波,有錢有權的自己花錢做老板,還真就讓自己的故事動了起來。但更多人蟄伏在動畫制作的各個領網域中,尋找機會讓自己離夢想更近一點,卻發現漸行漸遠。
大網文改編時代衝擊着原創動畫的市場份額,技術的革新帶動着動畫成為聲光奇觀,但 2024 年的中國動畫似乎離 " 講好故事 " 越來越遠了," 動畫編劇 " 也從虛位以待,變成了錢少事兒多的背鍋崗位。
" 這屆編劇不行 " 所表達的不只是個人的創作能力問題,更折射出中國動畫產業發展新階段,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導演中心制,引發編劇缺位
很遺憾,中國動畫的所謂導演中心制,并沒有帶來創作風格上的百花齊放,反而限制了動畫作品故事性的發展。現階段大多數動畫導演的教育和職業背景都是美術、制作方向,這使得整個產業形成了重畫面效果,輕故事情節的現象。
導演不想做好故事嗎?當然想,但多數動畫導演兼公司創始人、合夥人,是接受不了編劇的指手畫腳的。自己出錢出力,當然要做自己的故事,憑什麼要做編劇的故事?至于平台出品的改編作品,那就更簡單了,有現成的漫畫 / 小説,直接做了交片,尾款就可以到賬了。盈利項目,何須在編劇上費時費力。
于是編劇這個崗位,在中國動畫公司普遍成為了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他可能由導演、執行導演、老板助理、制片、監制、策劃、文案中的任何一個崗位兼任,只要能把故事按照一集一集的劇本格式整理出來。
即使有些公司招聘了專職編劇,很多崗位需求也并不高,比如月薪 6 — 10k,資歷 1 — 3 年,主要工作是改格式、改台詞和聽導演講戲并作會議紀要;或者常年挂空崗位收簡歷,實際上極少招人,真正決定故事走向的依然是導演。
究其原因,還是編劇這個環節在動畫制作流程中的分量太輕了,大家都要趕進度,劇本出了平台或者出品方就會給打一筆錢,制作人員也不能空着等劇本。一季整體制作周期 1 — 2 年的動畫作品,留給劇本的時間往往只有 1 — 2 個月,根本沒有空閒仔細打磨;一季預算 1000 — 3000 萬的動畫,留給劇本的預算可能只有 30 — 50 萬,還沒主角換兩套衣服貴。
劇本看似要得急,但實際創作甚至會覆蓋整個制作周期。在我們的動畫行業,幾乎沒有劇本 " 真 " 定稿一説,邊做一定會邊改,叙事是為制作服務的。比如為了趕流程,來不及定稿就要開始做,做着做着發現按照劇本技術實現不了,改!比如前幾集做得太猛太上心,後面關鍵戲份沒預算了,删!比如導演深夜加班靈光一閃,覺得更想這樣那樣,改!
就像人人都可以做編劇一樣,人人都可以對劇本提意見,由于中國動畫毫不嚴謹的制作流程和導演中心制的一言堂,劇本就是説改就改,改着改着就會陷入混亂,戰力、人設、節奏等各個方面都會出問題。
那麼焦點又回到了導演這個主控角色身上,很遺憾,很多導演是沒好好讀過幾本書的,他們畢生的經驗都集中在美術上,并不能很好地通過文字進行表達。他們可能腦海裏有天馬行空的想象,星辰大海唰唰唰的要溢出來了,但就是講不出來也實現不了,或者激動萬分只不過是幾個炫酷的分鏡頭和打鬥,或者已經被人講爛了的套路故事。
導演可能也想不清楚,從腦海中的畫面到劇本上的文字,再到螢幕上的動畫,這條路怎麼就那麼長,怎麼越走越偏呢?
肯定是制作出了問題!于是導演會花時間把一個原畫、一串動畫、一個鏡頭改一兩個月,但很少會重新梳理劇本,尤其不關注故事節奏、文戲和台詞。因為他們本身并不擅長這部分的内容,看不出來毛病改不好,或者劇本重搞又要大動幹戈,嚴重影響進度和預算。揚長避短,還不如做點專業對口的事兒。
這種本末倒置的亂象在行業裏司空見慣,中國動畫能有好故事就怪了。
部分編劇,德不配位
當然,導演也有難處,畢竟靠譜的編劇,還要是靠譜的動畫編劇,根本就不好找。我們之前做過動畫公司盤點(點擊回顧)、做過導演盤點(點擊回顧),但編劇盤點根本做不了。除了主導劇本的多為導演外,編劇崗位真是流水的動畫、流水的兵,一崗多人一人多崗現象嚴重,從劇本到成片的不可控因素太多,根本無法衡量某一編劇的真實能力和劇作質量。
有些成規模項目多的動畫公司,還會選擇與市面上的編劇工作室合作。但編劇工作室多采用流水線的模式推進,開幾次編劇會改幾次,服務周期就結束了。或者編劇工作室本身就是網劇、網大、短劇啥都接,動畫編劇的活兒沒名沒利,不會啓用核心團隊,都是小編劇在做,留下的爛攤子還是要動畫公司自己收。
動畫編劇,一直是產業裏的稀缺資源。傳統影視行業的編劇多數不适合做動畫,動畫的視聽語言和影視差異極大,很多創作者的故事現實主義的成分太多,缺乏想象力,也有些個人色彩特别濃的故事,只适合文藝片,無法進行商業動畫的投入。還會有些 " 有理想 " 的編劇,選擇在劇本中夾帶私貨,魔改人設戲份情節,只為自己的喜好。他們并不是想做一個好的動畫故事,只是想做自己的故事罷了,初衷就有問題。
十年前的書,大智慧啊
尤其是網文改編盛行的當下,業内動畫編劇的工作邏輯已經套路化,出品方和導演定下來每一季做到哪,編劇依序整理故事梗概、人物小傳、分集梗概、分集劇本等,工作就完成了,根本沒有時間精力和必要性用心打磨。劇本提交之後,動畫作品投入制作幾乎就跟編劇沒關系了,編劇參與度低,成就感低,沒有正向的情緒反饋,流水線的活兒是不需要負責和上心的。
特殊的產業現狀,導致中國動畫編劇相關的負面消息頻出。比如作品火了發微博控訴魔改争署名權,作品爛了觀眾真提意見又只能隐身。
那麼動畫編劇到底該怎麼做?相比什麼原畫、動畫、模型、材質等具體制作流程,編劇入行之後幾乎沒人教。很多在崗編劇德不配位,連基本的文學素養和常識都沒有,卻覺得自己的故事驚為天人,懷才不遇,全世界的觀眾都理解不了他的胸懷大志,制作團隊水平太差拖了後腿,把商業動畫理解成個人的興趣,拉着投資人的幾千萬和幾百個制作人員給他的爛故事陪葬。
很多在崗編劇也非科班出身,講故事的經驗只能靠感覺靠自己摸索,還得錢少事兒多總背鍋,作品成了輝煌屬于導演和原作,作品爛了就要被罵,毫無成就感也沒有正向的情緒反饋,很難調動創作積極性。由于故事本身一般,導演也知道,就只能把精力投入畫面來補償,以保持對觀眾注意力的吸引,讓動畫淪為徒有其表的視聽作品,并沒有穩定的故事内核吸引觀眾。
源頭上看,動畫編劇的人才培養也很困難,現階段的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都集中于美術方向,畢竟 " 不會畫畫就不能做動畫 " 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觀念,尤其是導演更需要親自動手改動畫才好統領全局。新興的編劇相關專業 " 動漫策劃 " 在部分藝術院校中有開設,但招生邏輯多是藝考模式,近兩年才有純文化生錄取的傾向,且招生人數不多。人才培養偏向戲文或者美術學方向,課程設定比較雜,人才畢業去向傾向于大廠的制片、管培、市場崗位,直接上手做編劇的很少也比較困難。
一方面是動畫產業本來就沒什麼成熟編劇,我們常看見某些高校老師自己寫的故事陷入抄襲、魔改争議,或者做個爛片到處賣慘,自己都做不好怎麼教别人?而且編劇到底該怎麼教?這個問題沒有答案,學校教育只能做基礎知識的科普,然後講三幕劇的經典套路。但動畫編劇是一個需要創造性、能動性和畫面感的崗位,最适合做編劇的人不一定在專業的課堂上,更不會是看了十遍《故事》,把《救貓咪》的故事模型倒背如流的人。
另一方面,指望沒有閲歷和經驗的年輕人做編劇是一件非常刻薄的事情,天才只是少數。但年長一點的人也不見得願意做編劇,或者跟當下相對年輕的制作團隊、相對新鋭的市場需求有較高的溝通成本。
而在非科班教育方向,雖然這兩年看到有些機構和公司嘗試開設動畫編劇課程,但還只是圈錢階段,沒什麼實際效果。比如交了幾千元的培訓費,上個一兩周的課,内容也不過是產業現狀 PPT、基本劇本格式和故事結構入門。
所以,中國動畫產業該怎麼解決編劇上的困境?尤其是人才缺貨問題,短時間内很難得到改善。不過我們現在确實能看到一些解決方向:
比如產業模式上的變化,出品平台制片人 / 監制中心制協調下,進行了分環節外包,自行合作編劇團隊,提高了對故事環節的重視程度。
比如人才培養方面,網文改編的磨合雖然難出頂級編劇,但也算是培養了一批及格的創作者,接下來他們也一定會尋找機會做自己的故事,萬一其中就有天才呢?象牙塔的年輕人們走出校園,積累了經驗和閲歷,如今活躍在一線,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為中國動畫添瓦。
比如市場方面,觀眾對好故事的追求和政策導向,倒逼動畫公司關注編劇環節的重要性,加大投入,也讓動畫公司明白,故事爛畫面做得再好也出不來爆款。
比如時間上,降本增效讓動畫產業慢了下來,動畫公司也向兩極化發展,即精品化和低質高產能,中間業态公司不好存活。兩極化的動畫公司都需要提高對編劇能力的要求,精品化的作品需要更多時間和預算聚焦于前期劇本的打磨,低質高產能的作品更要求劇本的套路化、把握爽點和快節奏。動畫編劇崗位,将在接下來的幾年進入快速成長期,并從根本上帶動中國動畫行業的發展。
就像一座圍城,想做編劇的人沒有入行渠道、招聘機會少、學習機會少、溝通成本高,在做編劇的人困在流程裏,面對内心、老板、市場的三重拷問。但中國動畫總歸是需要編劇,也一定會有好編劇和好故事的,困難重重,諸位加油。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靠譜二次元,作者:兔子,編輯:靠譜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