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專訪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馬歇爾:中國距離下一座諾獎還有多遠?,歡迎閲讀。
作 者丨鄭青亭
編 輯丨胡慧茵
2015 年,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登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台,成為中國科技界的驕傲。但繼她之後,時至今日,中國依然沒有出現第二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中國科學家何時能夠再次拿下這一獎項?
針對這一問題,4 月 26 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巴裏 · 馬歇爾(Barry Marshall)向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中國科學家一定會再次拿下這個獎項。" 他們可能已經有重大發現了,只不過他們的研究可能還需要十年的時間才能讓人們認識到它們的重要性。" 當天,他在北京參加 2024 中關村論壇。
馬歇爾是澳大利亞人,目前擔任澳大利亞頂尖科研院校西澳大學(UWA)的臨床教授。2005 年,因發現幽門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疾病的關系,他與羅賓 · 沃倫一起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此外,他還是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2015 年,他獲得中國政府友誼獎。
當被問到對中國年輕的科研人員有何建議時,他表示, " 科學領網域有許多職業可供人們選擇,你要做的應該是跟随自己的内心。只有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做科研,才能做出很多令人驚喜的新發現,讓數百萬人獲益。這些重大發現應該獲得諾貝爾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巴裏 · 馬歇爾(Barry Marshall)(鄭青亭 / 攝)
由好奇心驅動的科研常有驚喜
《21 世紀》:我想問一個很直接的問題,如何能夠獲得諾貝爾獎?你對年輕的科研人員有什麼建議?
馬歇爾:在醫學科研領網域,年輕的科研人員往往認為,所有奧秘都被揭示出來了。但其實并不是這樣,有很多事情并沒有被理解透徹。醫生們總會説,哦,這個症狀是由這個原因引起的。但他們做解釋時通常沒有相關數據的支持,只是習慣上會将這個症狀歸咎于這個原因。
我以高血壓給你舉個例子,查不出原因的高血壓被稱為原發性高血壓。如果你能發現它的一些新的變化過程,如關于基本分子,或其他與高血壓相關的内容,那是相當了不得的,是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
我想説的是,我們要鼓勵年輕人,讓他們保持熱情。他們在科學研究中付出了如此多的心血,但回報卻是很少的。但實際上,科學領網域有許多職業可供人們選擇,你要做的應該是跟随自己的内心。只有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做科研,才能做出很多令人驚喜的新發現,讓數百萬人獲益。這些重大發現應該獲得諾貝爾獎。
年輕科學家從事科研時應該積極擁抱新技術,學會如何用新儀器來獲取和分析數據。這些早期在科學培訓中獲得的技能,将讓他們終身受益,特别是在今後的職業生涯中獲得雇主的青睐。除了科研院校會重視這些技能,頂尖的大型生物醫藥企業也需要素質過硬的科研人員——他們能夠做出準确且有復驗性的數據,如果還能獲得重要的發現,那就更棒了。
對于真正受過專業訓練的科研人員而言,有太多新的技術崗位可供選擇,他們完全不需要擔心自己的就業前景。不僅如此,現在跟以前不同了,他們還會面臨來自全世界的機會,不僅可以在中國工作,還可以考慮去英國、澳大利亞工作幾年。只要他們踏踏實實地掌握這些科研技能,去哪裏都會受到歡迎。
既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裏路
《21 世紀》:如今,這種國際交流合作對科學家來説是非常重要的,對嗎?
馬歇爾:是的,科學家們喜歡合作。我在中國就有很多合作夥伴,我也看到中國科學家來澳大利亞西部,在西澳大學工作幾個月或幾年,然後再回到中國。我們也會去美國、英國和其他不同的地方。在科學界,人們常常周遊世界,這真的很棒。我們在一個地方獲取技能, 然後把這些技能帶到其他地方。正如我所説。以好奇心驅動的研究是最有價值、最珍貴的研究。所以,我們希望年輕的科學家也能做到這一點,并擁有相應的資源。
随着他們科研能力的成熟,他們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領網域深耕。這當然是非常不容易的。但除了在科研機構、制藥公司工作,他們也可以為監管機構工作。比如,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既雇傭了上萬名的醫學博士每天閲讀各種審批材料。所以,好的工作機會是大量存在的,甚至投資公司也渴望這樣的人才,比如,在安永,很多大數據科學家在從事人工智能的研究,大量生物技術人員在評估被投公司的研究項目,還有一些高級雇員在研究與臨床試驗相關的控制和統計學問題。在這次會議期間,在我與一位衞生經濟學家的交談中,我們談到,人們總是會呼籲政府在醫療上投入很多資金,但這些資金如何被最有效地使用,卻常常被忽略。
所有這些不同的技術在醫療以及其他學科中的進步都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技術進步,我們就會停滞不前,每個人都會繼續做同樣的事情。所以,我們需要有一些創新者加入,打破現有的範式,也許做出一些改變。我想很多人都理解這一點,我肯定是深谙這樣做的重要性。但對于年輕人來説,要理解這一切需要一些時間。回顧我過去二十年的職業生涯,我認為,那簡直是一個奇迹。
頂尖學府的中國學生更會問問題
《21 世紀》:你還是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國政府友誼獎得主。在你領導的多個尖端醫學研究中心中,有四個位于中國。基于你在中國的教學和科研經驗,你覺得這裏的學術氛圍與澳大利亞有何異同?
馬歇爾:當我在中國的頂尖大學給大學生講課時,我能夠感受到他們的思維火花和強大的好奇心,他們會問我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有時候會有點混亂;而在其他排名不那麼靠前的高校,學生們相對循規蹈矩一些,表現得也比較乖,不太敢于向我提出有挑戰的問題。當然,這種情況在别的地方也會發生。比如,在澳大利亞。西澳大學是澳大利亞的頂尖學府,是澳大利亞八大名校之一。在那裏的論壇上,大家可以暢所欲言,從讨論中獲得啓發。但在其他地方,老師可能只專注于講述事實,因為現實問題更受關注。
中國科學家一定會再次拿下諾獎
《21 世紀》:你覺得中國年輕的科研人員能夠在生理學或醫學再次獲得諾貝爾獎嗎?
馬歇爾:這會發生的。他們可能已經有重大發現了,只不過他們的研究可能還需要十年的時間才能讓人們認識到它們的重要性。
策劃:于曉娜
監制: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