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公開課究竟要“公開”什麼?,歡迎閲讀。
我們應坦然承認,不完美、有缺憾是課堂教學的常态,也是教育的固有特征。問題并不可怕,它是我們改進教學的新起點,也為同行提供寶貴借鑑。虛心傾聽同行的意見,深入研究教學的得失,及時進行自我反思,這正是公開課對于授課教師而言至關重要的價值所在。
文 / 李代貴
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
教育部首批中小學名師領航工程學員
江蘇省溧水高級中學教師
至今難忘,30 多年前我首次接到承擔市級公開課的通知,内心滿是激動。當時,我全力以赴,四處查閲資料,親手繪制地圖,反復打磨教學設計,閉門背誦講稿,并提前與學生交流,不經意間向學生透露這堂課的重要性。
果不其然,課後收獲了好評,我自然欣喜萬分。
此後,随着教學年資的增長,上公開課的機會逐漸增多。在收獲褒揚與獎項的同時,我也聽到了不少質疑與批評的聲音。
漸漸地,我深刻認識到,承擔公開課既是一種信任與榮譽,更是向同行展示一個可供研讨的課例,是自我提升與反思的寶貴契機。
尋常課,師生置身相對固定時空,熟悉的場景、熟絡的師生、既定的内容、慣性的進度,教師往往成竹在胸,學生也能按部就班,即使有 " 教 " 的問題或 " 學 " 的意外,大多場面可控,或可事後彌補。
與尋常課不同,除了面向學生,公開課要向特定的人或群體公開。一旦 " 公開 ",同行從 " 局外 " 進到 " 場内 ",他們不僅是與學生并肩的聽課者,更是抱着受啓發或借鑑的期待而來,甚至以評價者的角色出現。若是參賽課,聽課評委則是利害關系人,如此的公開課,除了既定的 " 為學而教 ",更肩負着給同行觀摩借鑑或評定的使命。
如此,學生的收獲與同行的評價,哪個最重要?時過經年,我也有了諸多評課機會。角色的轉換帶來立場的改變。我漸漸意識到,除了向同行展現良好的學養與教養、提供更多的借鑑或示範之外,公開課更在于呈現學生通過 " 教 " 實現 " 學 " 的狀态。
那麼,公開課究竟應當 " 公開 " 什麼?我認為,可從内容、方法、學生和教師四個層面進行考慮。
首先,公開教學内容的重構與呈現
教師既是課程的實施者,也是課程的二次開發者與設計者。
在公開課中,教師應獨具匠心地處理課程内容,精準聚焦重點知識,合理設定難點突破的梯度,持續關注學生能力素養的培養,做到教學詳略得當、遊刃有餘。
通過巧妙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讓學生在問題的提出與解答過程中獲得思維的發展,同時也為同行提供具有借鑑價值的案例。
其次,公開教學方法的适切性與有效性
公開課上,問題的發現應具有創新性與思辨性,問題的提出要有層次、有遞進,問題的讨論應富有探索性與啓發性,即便課堂上出現短暫的沉默,也應是學生深入思考的表現。
當然,這一切的實現前提是教師的講解精準生動,問題的提出與教學方法的設計貼合學情,既體現預設的精心,又展現生成的智慧,甚至能夠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衍生出有意義的新問題。
再次,公開教師平等和諧的學生觀
在課堂上,教師的親和力與師生平等理念應清晰呈現。以學生為主體,将學生發展作為教學的唯一目的與終極歸宿,是正确的學生觀。
例如,富有親和力的教師會對每一個回答問題的學生給予鼓勵性回應,即便需要批評,也會以激勵性的語言收尾,總是詢問 " 我説明白了嗎 ",而不是 " 你聽清楚沒有 "。
最後,公開教師的個性與風格
公開課無疑是教師展示自我的絕佳機會,包括教師的語言表達、課堂互動、教學技藝以及個人形象等方面。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預設内容可适當留白,對課堂生成的意外情況要妥善處理。
在展現自身學識修養、教學風采與魅力的同時,教師務必時刻警醒自己身處課堂之中、學生之間,教學活動應圍繞課程内容的學習與學生能力的提升展開,與學生的表現相得益彰,切不可因過度展現自我而遮蔽學生的光芒。畢竟,學生才是課堂存在的唯一理由,課堂絕非教師的個人秀場。
公開課的理想境界,是能夠讓學生、同行以及教師自身都有所收獲。這種收獲未必是圓滿的成功,更有可能是新問題的產生與新價值的發現。我們應坦然承認,不完美、有缺憾是課堂教學的常态,也是教育的固有特征。問題并不可怕,它是我們改進教學的新起點,也為同行提供寶貴借鑑。虛心傾聽同行的意見,深入研究教學的得失,及時進行自我反思,這正是公開課對于授課教師而言至關重要的價值所在。
在 " 公開 " 的課堂中,助力學生成長,為同行提供借鑑,教師自身也必然能收獲 " 公開 " 帶來的成就感以及不 " 公開 " 的自我反省與提升。【END】
來源 :《中國教師報》
點亮小星标 ★ 精彩不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