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強如小米,BUG難免,歡迎閲讀。
虧損 15 億的小米汽車在集團 " 史上最強 " 三季報發布前 BUG 頻出,或為亮眼業績帶來些許瑕疵,也為整個汽車行業再度敲響警鍾。但不可否認,雷軍為中國汽車行業,也帶來 " 一股清流 "。
作 者 | 清 辰
責 編 | 李曉瑞
出 品 | 汽車 K 線
2021 年小米集團春季發布會,其董事長雷軍宣布造車。那時,雷軍説:" 今天的小米,已經有一點點積累,是值得我們大幹一場的時候了。我們有什麼?我們有錢!"
當時,手握 1080 億元現金的雷軍坦言,造車有風險,動辄超百億的資金投入,3~5 年才能初見成效。
三年半之後,小米為造車投入何止百億,但現金儲備并未因此減少,反增至1516 億元!
汽車業務虧損收窄,小米造車無礙大局
11 月 18 日,小米集團發布 " 史上最強 " 的 2024 三季報顯示,季度營收首次突破 900 億,達到 925.07 億元,同比增長 30.5%;集團整體毛利率雖同比下降 2.3 個百分點,但仍能達到 20.4%;經調整淨利潤 62.52 億元,同比增長 4.4%。
财報發布後首個交易日,小米集團股價上漲 1.22%,以 29.15 港元高開,随後出現震蕩,盤中跌幅一度超 4%,最終該日下跌 1.74%,報收 28.3 港元。
「小米集團 -W(01810)股價 K 線圖」
截至 11 月 28 日收盤,股價收于 27.85 港元,較 11 月 22 日高點略有下跌。
相比港股市場反應平淡,眾多券商對小米集團三季度表現,普遍給予積極肯定,紛紛給出 " 買入 " 或 " 推薦 " 評級。其中,招商證券認為,随着產品矩陣進一步完善及生态鏈的協同效應,小米汽車有望跻身國内新勢力第一梯隊。
的确,與其他造車新勢力三季報的各種 " 創歷史新高 "、" 史上最強 " 相比,顯然作為後來者,小米集團的 " 最強 ",含金量更足。
第三季度,小米 " 智能電動汽車 " 等創新業務收入達到 96.97 億元(汽車收入 95 億元),較二季度 63.69 億元增長 52.25%,在集團整體收入中的占比,也從二季度 7.2% 增加至 10.5%。
「圖片來源:小米集團 2024 三季報」
3 月 28 日,小米 SU7 上市,到三季度末,僅 6 個月時間,小米單季度汽車業務收入就已超過小鵬汽車同期的 88 億元,甚至直逼零跑汽車三季度公司整體收入 98.6 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 SU7 第三季度完成交付 3.98 萬輛,之後在 10 月單月交付突破 2 萬輛大關;三季報發布前,小米汽車已達成累計生產 10 萬輛裏程碑;提前完成 10 萬輛交付任務,已毫無懸念。
按小米 " 言出必行 " 的作風,年末完成雷軍定下的交付 13 萬輛新目标,也不再令人吃驚。
「圖片來源:小米集團 2024 三季報」
此外,小米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的毛利率,從前一季度的 15.4% 上升到 17.1%。如此表現," 蔚小理零 " 中僅有理想汽車能超過。
對于此,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在業績溝通會上表示,毛利率的快速增長,得益于單品、爆品之下的規模效應。他認為 "Q4 肯定比 Q3 更好 "。
在新車銷量快速增長和平均售價約 23 萬元的支撐下,保證了小米汽車的毛利水平。
「圖片來源:小米集團 2024 三季報」
這也解釋了為何一邊是與電動汽車相關研發投入的增加,導致小米三季度研發開支達到 59.57 億元,同比增長近 20%;而另一邊則是三季度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經調整淨虧損較二季度收窄 3 個億,至 15 億元。于是,很多人就開始關心小米汽車何時盈利。
就此問題,小米高層顯得很冷靜,盧偉冰表示,"希望大家能夠給我們一些寬容的時間,現在正處于汽車這個新業務的大投入期間,在這個百年賽道,過早盈利實際上是不合适的。"
若按現階段的虧損收窄速度,小米汽車有可能在 2026 年實現盈利,也恰好是雷軍造車第五年。這與蔚來李斌所講的盈利時間點 " 心有靈犀 "。
兩年時間,随着小米門店發揮協同效應,小米汽車銷售網絡快速擴張;小米 SU7 逐步上量攤薄成本,SU7 Ultra 開售有望進一部提升利潤率。
此外,消費者期待已久的小米首款 SUV 逐漸揭開神秘面紗;以及智能手機、白電等業務為汽車業務持續輸血;加上雷軍個人影響力和地方政府扶持,小米汽車扭虧為盈,比起蔚來汽車,顯然更靠譜兒。
BUG 頻出,恐為小米汽車蒙上陰影
對于一家造車僅三年的企業,能有現在的銷量與财務表現,放眼中國汽車行業,能與之比肩的寥寥無幾。
但這種看似近乎完美的狀态,也難以掩蓋風險。畢竟,小米造車太快了,汽車不是手機,而是關乎生命财產安全的交通工具。
雷軍很清楚,造車的風險不止停留在經濟層面,又或者説造車的過程,任何瑕疵產生的負面影響,都極有可能最終反映在經濟層面。
自從中國汽車行業電動化、智能化進程不斷提速,產品可靠性問題始終都被高度關注,重點更是被放在電池安全、隐私安全和智駕安全上。
尤其對于汽車圈的 " 新勢力 ",其產品事故、設計缺陷,會被無限放大,以至于雷軍就曾表示,小米 SU7 被網友拿着放大鏡找問題。
在公眾的眼裏,相比傳統車企," 新勢力 " 更會做營銷,小米就是其中翹楚。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相安無事,每名用户都可能成為小米產品的 " 代言人 ",可一旦出事,這些 " 米粉 " 也就成了足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就在小米發布三季報前,11 月 14 日中午至次日凌晨,不斷有用户曝出自己的小米 SU7 标準版在開啓自動泊車功能後 " 撞牆 "。據不完全統計,一天内,全國接連發生類似事故超 70 起。
事發後,小米汽車的反應倒是頗為迅速,官方确認事故為系統 Bug 導致,并表示會承擔事故車輛的全部維修費用,并向受影響用户提供積分補償。
小米汽車方面的積極态度倒是值得肯定,但 10 月 30 日剛剛更新不久的系統發生 Bug,難免對用户心理造成影響,也或多或少對日後新車銷售和小米汽車可靠性產生影響,或對其汽車業務發展蒙上一層陰影。
「10 月 30 日小米 SU7 标準版更新内容」
萬幸的是,此次事故均發生在低速泊車階段,若是發生在車輛處于開啓智駕功能高速行駛狀态下,後果則不堪設想。當然,不僅對于年輕的小米汽車,這起事件也足以為整個汽車行業敲響警鍾。
筆者不由得想起 7 年前那部《速度與激情 8》中的情節,被黑客技術控制的數十輛汽車,衝出停車樓向街道墜落,攔截目标車輛 ......
相信所有人都遇到過電腦、手機當機或者黑屏。電子產品受温度、濕度、電磁幹擾等因素影響,普遍存在随機出現故障的可能,而且往往故障來得毫無征兆。
電腦當機,可以靜待重啓;嚴重的系統 Bug,甚至可以重裝系統,可能都不會對用户的人身安全造成影響。但汽車與電子產品有着本質上的不同,安全永遠是汽車的第一要素。
可随着汽車智能化的深入、智駕系統的普及,如今的汽車越來越像電子消費品。相比歐、美、日的傳統車企,中國車企更熱衷于宣傳自己的智艙、智駕,甚至會定期公布自家產品智駕系統的使用頻率和使用裏程。
雷軍近期表示,在智駕方面,小米的投入上不封頂。
" 新勢力 " 正在颠覆傳統的造車模式,也在不遺餘力地将汽車智能化推向新高度,但問題是,車企在極力鼓吹產品的智能化之前,對產品的測試是否足夠嚴苛?系統的穩定性是否得到充分驗證?對系統 Bug 的容忍度又是如何?有沒有在產品設計之初,就考慮留足安全冗餘?
Views of AutosKline:
以小米為例,至今為止,論人、車、家生态,無人能出其右。但假設黑客攻陷其人、車、家任意一端,那麼影響到的極有可能就是整個生态,全家人隐私安全、人身安全,都會受到嚴重威脅。
随着智能汽車的普及,汽車愈發成為網絡世界的一部分,在經濟利益驅使下,甚至還有復雜的地緣政治關系,類似上述假設出現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科技在改變人們用車習慣的同時,消費者可能面臨的風險卻在增加。當指令與人的安全相衝突時,系統的選擇必須是守護後者。
小米、華為駛入汽車這條賽道,正在快速提升中國汽車品牌的產品力,并已令傳統豪華品牌的生存空間被嚴重壓縮。但它們被 " 眾星攬月 " 之時,更要将車輛全維度的安全放在首位。
當然,筆者也深信,包括小米在内的科技公司、車企,會全力保證自家網絡安全。可五角大樓的網絡系統都曾被攻陷,企業又如何做到萬無一失?
" 一失 " 對于用户,很有可能失去的就是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