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總兵力30萬人,為何抽出主力3萬餘人,營團編制還極不充實?,歡迎閲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甲骨堂 Author 甲風
1945 年抗戰勝利時,晉冀魯豫軍區下轄太行、太嶽、冀南、冀魯豫四個二級軍區,根據地内有 80 多座城市,總人口 2400 萬人,兵力則發展到了近 30 萬人。
從 1937 年全面抗戰爆發時第 129 師的 9000 餘人,再加上第 115 師的一部,歷經 8 年血戰終于迎來了勝利這一天。
不過此時縮居晉西已久的閻錫山卻早就跟日偽軍搭線,不僅收編了 5 萬餘名偽軍充當所謂的 " 省防軍 ",其晉綏軍本部也迅速向前開動,搶占了上黨地區。
随後,上黨戰役全面爆發。
當時晉冀魯豫我軍集中了太行、太嶽、冀南的主力部隊迎戰,但是總兵力卻只有 31000 餘人。
大家可能奇怪,當時晉冀魯豫區的總兵力有約 30 萬之眾,為何集結主力的大戰卻只有 3 萬兵力出頭?
這主要是因為在 1942 年後,第 129 師系統的部隊實施了精兵簡政;當時各主力旅均取消番号合并到了軍分區内,原有的主力團則劃抽成甲乙丙種團,分屬于各軍分區。
當時即便是甲種團的建制也只是維持了 3 個步兵營,而且編制兵力數還遠不如全面抗戰前期,最多不過 2000 号人,實際還往往達不到。
至于其他兩類團,分别轄 2 個營和直屬幾個連,實有兵力不過千把人乃至幾百人。
到 1945 年時,敵後根據地開始反攻作戰,一些主力團的編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但能恢復到大團标準的還不是很多。
據第二野戰軍戰史載:
參戰部隊雖然多數是老部隊,但在抗日戰争後期逐漸分散到各軍分區作為基幹團;到對日大反攻之後,才逐步集中作戰。上黨戰役開始時,這些部隊的編制仍不充實,多數團在千人以下。
而且當時抗戰雖然勝利了,但戰鬥其實并未結束,跟日偽軍的作戰始終在進行中。
即便是一些主力團隊因為還在戰鬥狀态中,所以也不能抽身前來上黨戰役。
所以當時雖然擊中了太行、太嶽、冀南的主力,也才只有 31000 餘人。
上黨戰役後,晉冀魯豫野戰部隊的編組工作加速進行。
由于此次戰役勝利後繳獲了大量武器裝備,不僅使得最先參戰的主力團普遍充實到了三個營,并健全了直屬隊。
而且對于新一批主力團的組建,也奠定了物質基礎;畢竟咱們當時所缺的是武器,并不差兵員,只要時間足夠就有充實建制的兵力。
因此,上黨戰役勝利後,晉冀魯豫軍區即進行了進一步的整編。
其中冀魯豫軍區野戰主力整編為第 1 縱隊、冀南軍區野戰主力改編為第 2 縱隊、太行軍區野戰主力改編為第 3 縱隊、太嶽軍區野戰主力改編為第 4 縱隊。
每個縱隊轄 3 個野戰旅,每個野戰旅轄 3 個團;由于上黨戰役的繳獲,第 2、第 3、第 4 縱隊還組建有炮兵部隊。
所以到 1945 年 10 月,晉冀魯豫軍區準備組織邯鄲戰役時,第 1、第 2、第 3 縱隊的兵力就已經達到了 6 萬餘人,已是先前上黨戰役時動員野戰主力的兩倍;而第 4 縱隊及太嶽軍區部隊還可獨立承擔戰役方向的任務。
不久後,新一批野戰部隊編成,即太行區編成的第 6 縱隊和冀魯豫區編成的第 7 縱隊。
到 1946 年解放戰争全面開始時,晉冀魯豫軍區除精簡老弱,并抽調第 1 縱隊和 25 個團的架子外,全區總兵力尚有 27 萬餘人;其中野戰軍主力方面有 5 萬餘人,第 4 縱隊方面還有 2 萬餘人。
很顯然,此時的野戰主力所占比例已經較先前提升很多,但大部分還是地方武裝。
到 1947 年千裏挺進大别山前,晉冀魯豫全區兵力增加到了 40 餘萬人,其中野戰軍主力方面有 12.8 萬人,第 4 縱隊方面還有 3.8 萬人,後來南下作戰主要就靠這些主力;之後軍區部隊進一步編成新的野戰部隊,主要就是華北第 1 兵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