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姜萍事件落幕,尊重常識有多難?,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判官老司機(ID:panguansays),作者:判官,題圖來自:AI 生成
昨天上午阿裏巴巴全球數學競賽組委會發布公告,宣布此前預選賽第 12 名的姜萍在決賽未獲得名次,且預選賽違規,通俗説就是作弊了。
這個事件的結局我一點都不意外,大家還是要尊重常識。
第一個常識:" 天才 " 不會從天而降。
其實都不用説天才,因為普通人生活中很少遇到天才,連人才都是這樣的道理。
比如,遊戲天梯高分排行大家都認識,突然冒出個在頂分局炸魚的玩家,查之前戰績也沒痕迹,一般常識就是開了挂。
沒有無法自證的 " 天才 ",因為天才是有發展痕迹和軌迹的,不可能憑空出現。尤其是在數學這個領網域,天才更不會橫空出世,因為數學天才的智力水平對普通人是數量級的碾壓。
很多人眼中的數學就是加減乘除平方開方,以為數學修養是可以通過勤奮努力達到的成就,其實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在數學這個領網域能稱得上 " 家 " 是非常難的,我一個工科生,在阿裏競賽的題目前都像文盲一樣。數學是所謂的元科學,這麼説吧,愛因斯坦是頂級的物理學家,但尚且不是(同時代)頂級的數學家。
普通數學家和普通人的智力差距,大概相當于普通人與狗的智力差距。至于頂尖數學家,大家可以搜一下 " 拉馬努金 " 的開挂人生。
拉馬努金 1887 年出生在印度,11 歲就掌握了當時大學水平的數學知識,13 歲時數學水平橫掃學校的教師,20 歲出頭手搓公式,跳過證明過程直接給結果,問就説是受到女神的啓示。
他後邊的成就我懶得寫了,大家自行想象。要不是 33 歲英年早逝,他的數學成就至少能把人類科技加速推進五十年。
他亦師亦友的導師,英國數學家哈代説:我一生中對數學最大的貢獻,不是我的研究成果,而是發現了拉馬努金。另外,哈代也是華羅庚的老師。
舉拉馬努金的例子,是為了告訴大家,不管天才還是人才,肯定是有迹可循的。數學又不是文學創作,文學創作被人質疑代筆都可以繼續搞創作來自證,數學更簡單粗暴,拿幾個獎發幾篇論文讓大家閉嘴就是了。
第二個常識,生活中沒那麼多爽文。
現在普通人日子過得比較艱難,總覺得生活沒有盼頭,所以就喜歡看一些爽文爽劇,類似 " 霸道總裁愛上絕經的我 " 之類。
這類東西看多了,腦子就壞了,就會相信生活中真的有奇迹,所以有心人就會制造奇迹,迎合市場的需要。
所以,當一則新聞充斥着 " 小鎮青年逆襲 "" 中專生大戰清北斯坦福高材生 "" 天才少女自學成才 " 之類元素的時候,大家很容易上頭,節奏就這麼帶起來了。
當時雖然不乏質疑的聲音,比如很多數學專業人士從板書、日常數學成績、專業軟體、導師歷史參賽行為等多方面指出整件事的反常之處,但很快淹沒在謾罵之中。
甚至今天阿裏的聲明出來後,各種新聞評論區還有很多人説什麼 " 果然還是敗給了出身 "" 扼殺天才 " 之類的夢話。
叫醒一個做春夢的人是遭人恨的,叫醒一群做春夢的人,他們會繼續裝睡并且請你滾遠一點。
咱不是説中專生、小鎮青年、女生就不能逆襲,但在數學這種事上逆襲實在是太難了,因為學過數學的人會明白,極小概率事件約等于不發生。
那普通人應該怎麼辦呢?坦白説我也沒有統一的答案。只講 " 勤奮努力就能逆襲 ",同樣是一種爽文。
但有一點經驗是可以分享的,就是警惕那種讓你很爽并且一直爽的東西,這種東西要麼是騙局,要麼是毒品。前者對錢包不好,後者對腦子不好。
最後一個常識,就是理解企業和媒體為何會炒作這件事。
企業是要賺錢的,但并不是企業中每個部門都賺錢。企業中有的部門主要負責賺錢,有的部門主要負責賺眼球。而賺眼球是要花錢的。
一個要花錢的部門,在企業中稱為成本中心,這種部門如果不能證明自身存在的價值,結果就是被不停地削減預算,直至砍掉。
拿這次比賽的主辦方阿裏巴巴達摩院來説,成立七年,比賽辦了六屆,一直都是數學界的小範圍活動。去年他們炒作 "95 後專科快遞小哥 ",獲得了一定社會影響力和正面評價,今年姜萍就成了他們炒作的對象。
數學不會騙人,可是人會騙人。今年就翻車了。
那賽事主辦方事後有沒有發現不對勁?知乎網友都能發現不對勁,主辦方發現不了,説出來你信麼。
問題是訪談片都發出去了,輿論都起來了,這種情況下已經不是他一個部門的事了,這是整個阿裏的面子問題。
搞出這麼大的飛機,咋辦?涼拌呗。先擱置幾個月冷卻一下,再看看用什麼方法低調處理一下。
可惜快五個月下來,一直有網友不依不饒,低調不了一點。而且随着決賽結果的公布時間推遲,本來説 8 月公布,昨天都 8 月 90 多号了,推遲本身已經説明了問題。
于是幹脆一不做二不休,趁雙十一公布。有人可能覺得淘寶天貓遇到二五仔隊友了,但别忘了,達摩院辦賽的任務是吸引眼球,你就説吸引到了沒有吧?
還吸引了兩次,超額完成任務。
説完企業再説媒體。
在六月份那次初賽結果公布後,有些媒體和自媒體表現很積極,跟着猛吹天才少女的故事。
大家要理解媒體的作用。媒體不生產新聞,只是新聞的搬運工,全世界都一樣。一個迎合大眾情緒的故事,媒體會自發傳播,而且在傳播過程中添油加醋上價值。
那有沒有所謂人間清醒的媒體呢,當然是有的,但是逆流而上的風險是很大的,比如 6 月至今出來質疑姜萍事件的文章和視頻,要麼被删了,要麼評論區罵聲一片。
有朋友可能會問,媒體也是需要吸引眼球的,罵名也是名啊。
問題是,媒體被罵得厲害了,有可能面臨兩種結果:被主管部門處罰,丢失甲方的商單投放。這是媒體無法承受的代價。
説到這裏,我也不是替達摩院或者哪個彩虹屁媒體説話,這件事前前後後他們确實不光彩,但大家要明白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做。
這件事過後會改變什麼?大概率啥也改變不了。企業和媒體還是會追逐眼球制造爽點,普通人還是提供眼球爽得要命,專業領網域的科研競賽仍然是少數人的遊戲。
我最擔心的還是姜萍本人,這次事件對她的影響遠未結束,也許她永遠無法回到 6 月份之前的生活狀态。
因為不清楚她在事件中具體是怎樣的态度,以及自身有多大的選擇權,我傾向于認為她也是事件的受害者,甚至可能是唯一的受害者。
考慮到她才 17 歲,今後的日子還很長,我也祝願她,把這段經歷翻過去,繼續過好未來的生活。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判官老司機(ID:panguansays),作者:判官(前產品經理,現個體户,著有《產品覺醒》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