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争搶患者入組,國產自免“生死戰”提前打響?,歡迎閲讀。
文 | vb 動脈網
近日,江浙滬各大醫院頻繁出現 " 搶人 " 一幕。以杭州某三甲醫院皮膚科為例,一旦有新的患者入院,醫生就會開始争先恐後," 這個我要了 "、" 這個先留給我 "、" 這個我現在有急用 "、" 這個先歸我 " 等語錄在其内部群裏反復刷屏。
事實上,這并非個例。根據一組數據統計,截至 2024 年 6 月,僅僅浙江一個省,已開始啓動的特應性皮炎臨床研究項目就超過 500 個;另外從各大主流平台來看,大量與自免相關的臨床招募也層出不窮;最後是在各類行業群裏,也主要是圍繞臨床招募的話題展開。不難發現,當前整個自免領網域都沉浸在 " 搶患者 " 的熱鬧氛圍之中。
圖 1. 國產自免藥臨床招募熱鬧
這絕對是難以見到的一幕,但這并非首次,臨床項目 " 搶人 " 其實國内早有先例,上一次便是出現在 PD-1/PD-L1 這個劃時代的品種。據悉,在最緊張時期,國内大城市裏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一度 " 不夠用 ",要知道該患者群體數量龐大,每年新增比例超過 80%,如此情況下還能出現 " 供不應求 ",由此可見其臨床競争激烈程度。而在這之後,PD-1 分水嶺也就此形成,百澤安、達伯舒、開坦尼、漢斯狀等拳頭產品脱穎而出,并搶走大量市場份額。
那麼如今,國產自免臨床研究再次重現 " 搶人 " 一幕,這是否意味着該領網域也将很快分出勝負?一場久違的 " 大戰 " 當前已經蓄勢待發?
自免進入 "AII IN" 時代
2024 年,自免產品商業化放量再上一個台階。
圖 2.2024 年 Top5 自免暢銷藥(數據來源:公開資料)
透過财報發現,自免不僅在全球暢銷藥 Top10 中占據三席,與腫瘤分庭抗禮;另外多個產品也增長明顯,賽諾菲度普利尤單抗(Dupixent)大賣 141.79 億美元,同比增長 23%;艾伯維瑞莎珠單抗(Skyrizi)和烏帕替尼(Rinvoq)分别銷售 117.18 億美元和 59.71 億美元,并且漲幅都在 50% 以上。對此,行業不斷發出感嘆,當前的自免就是十年前的腫瘤,以此來強調自免領網域巨大的市場潛力。
具體而言,以銀屑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特應性皮炎、哮喘為代表的自免疾病,患者群體數量龐大,并且增長趨勢明顯,再加上當前市場滲透率普遍較低,因此有諸多可能性亟待挖掘。另外從產業格局來看,不同于存量市場下一片紅海的腫瘤,自免領網域當前競争相對開放,諸多市場增量機會還都藴藏其中。
這顯然吸引了全球頭部藥企的注意,于是在近幾年," 諸神之戰 " 開始逐漸從腫瘤向自免遷移。
尤其以艾伯維 " 守擂 " 自免藥王為例。據悉,為對衝修美樂(Humira)專利到期影響,艾伯維近些年一直在加大投入,其中光在 2024 年免疫領網域交易數量就多達 7 筆,涉及總金額超過 50 億美元,這占其全年收并購體量的一半。即便如此,艾伯維依然不踏實,在自免上的研發投入也在激增,2024 年斥資 121.91 億美元,同比增長 66.66%。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其研發投入的歷史最高水平。
有人在 " 守擂 ",當然就有人渴望 " 奪嫡 ",這就是賽諾菲。2024 年上半年,度普利尤單抗銷售額來到 66.6 億美元,正式超越修美樂,成為新一代自免藥王。進入年末,度普利尤單抗優勢進一步擴大,以 23.1% 的增速突破 140 億美元大關,直接讓新一代自免藥王之争沒了懸念。不過賽諾菲并不想坐以待斃,除度普利尤單抗之外,其在自免領網域還有 9 款藥物銷售額都有望超過 50 億美元,這無疑使其擁有了更多底氣。
" 自免三強 " 之一的強生當然也沒閒着,它在拼命 " 自救 "。2024 年,強生多款自免產品呈負增長态勢,拳頭產品烏司奴單抗同比下降 4.6%;曾經帶給強生超 900 億營收的英夫利西單抗 2024 年收入已下滑至 16.05 億美元;戈利木單抗則微跌 0.3%,過去一年營收僅 21.9 億美元。受此壓力,強生近些年開始瘋狂押注,其中光是收購 Momenta 一案,強生就花費高達 65 億美元;今年年初,強生又以 12.5 億美元将臨床前階段 STAT6 抑制劑 KP-723 納入麾下,大有 "AII IN" 自免的勢頭。
除了傳統霸主,以諾華和羅氏為代表的新興勢力,當前也在持續加碼。據悉,羅氏奧瑞珠單抗已經衝進 2024 年全球自免領網域藥品銷售 Top5,而其獲批适應症目前僅兩項,這意味着其銷量遠未到天花板。諾華同樣值得期待,目前圍繞自免領網域共推進 15 個 I/II 期臨床項目,8 個 III 期項目,接下來 5 年内,諾華預計将有 6 個 III 期和 10 個以上 II 期結果讀出,而在這背後,實際上就是超百億美元的巨額投入。
圖 3. 恒瑞醫藥自免在研管線進展(圖片來源:恒瑞官網)
事實上,不只是 MNC,國内藥企同樣在 " 豪賭 " 自免。據動脈網不完全統計,2020 年至今國内共有 58 家上市藥企布局自免領網域,其中以恒瑞最為典型,目前在自免領網域已有 17 條管線進入臨床,為國產之最;另外一個代表性案例是三生國健,2023 年三生将所有腫瘤管線剝離,全力聚焦自免領網域研發,目前擁有 IL 家族最完整布局,且進度全部處于國產前三。
在當前資本寒冬下,卻出現了某一個治療領網域頭部藥企競相湧入的情況,這實在難得。但透過現象看本質,在一筆筆巨額投入之中,無不在向行業傳遞這樣一個關鍵信息:自免正逐步取代腫瘤,成為全球醫藥市場增長的核心引擎。
國產自免進入密集上市期
2024 年,無疑是國產自免藥物的爆發之年。
重點以產品端為例,全年共有三款重磅藥獲批上市,分别是智翔金泰的賽立奇單抗和恒瑞醫藥的夫那奇珠單抗,以及康諾亞旗下的司普奇拜單抗。而三款獲批藥來頭都不小,司普奇拜是國產首個、全球第二款 IL-4R 抗體藥物;而賽立奇和夫那奇珠則在同一天獲批,共同成為首款國產 IL-17A 單抗藥物。
除了已獲批產品,在研發管線端,國產自免藥更是表現強勢,多個關鍵靶點均将迎來密集收獲期。
圖 4. 國產 IL-4R 靶點藥物研發進展(臨床Ⅲ期及以上)
先以 IL-4R 單抗為例,除已上市的司普奇拜之外,目前還有 8 款國產 IL-4R 單抗處于臨床Ⅲ期階段,包括康方生物的曼多奇單抗、恒瑞醫藥的 SHR-1819、智翔金泰的 GR1802 以及三生國健的 SSGJ-611 等。這意味着,國產 IL-4R 單抗将在未來 1-2 年内密集上市,屆時将向百億重磅藥普利尤單抗發起猛烈衝擊。
圖 5. 國產 IL-17A 靶點藥物研發進展(臨床Ⅲ期及以上)
相比于 IL-4R,IL-17A 單抗競争更為激烈,而相應地,國產發力力度也更大。一方面是在已上市的 6 款 IL-17A 單抗藥物中,國產藥已占據兩席;另一方面從臨床管線來看,目前國内還有超過 10 款 IL-17A 單抗已進入Ⅲ期臨床試驗,主要涉及康方生物、百奧泰、君實生物等頭部企業。不難看出,國產 IL-17A 單抗當前大有 " 圍獵 " 海外藥企的态勢。
圖 6.JAK 抑制劑國内研發進展(數據來源:insight 數據庫)
説完白介素抗體家族,接着再聚焦到自免領網域另一大關鍵靶點—— JAK 抑制劑。據 insight 數據庫統計,目前國内已有 4 款 JAK 抑制劑處于 NDA 階段,另外還有超過 50 款在研,其中有 13 款已經進入Ⅲ期臨床。在這之中,迪哲醫藥的戈利昔替尼處于第一梯隊,目前已于 2024 年 6 月正式獲批上市。值得一提的是,戈利昔替尼是全球首個且唯一作用于 JAK/STAT 通路的治療 r/r PTCL 的新藥物,這突破了該領網域的臨床治療瓶頸。
進度處于第二梯隊的國產 JAK 抑制劑包括恒瑞醫藥的艾瑪昔替尼以及澤璟制藥的吉卡昔替尼,目前兩款藥均在申報上市階段。其中艾瑪昔替尼現已在國内遞交 4 項适應症上市申請,其中有 3 項适應症将于今年上半年獲批上市;而吉卡昔替尼則是有多個适應症都已經處于 II 期臨床及以上階段。可以預見的是,正在狂飙的國產 JAK 抑制劑有望在未來三年内實現快速放量。
而當多款藥物已走到上市申請或後期臨床階段,這無不在證明:國產自免正在迎來自己的時刻,進口藥物占主導地位的市場局面已經被一一打破。
巨頭環繞,國產内卷,商業化如何突圍?
事實上,當前國產自免藥物的密集收獲僅是序幕,後續商業化大戰才是檢驗成果的最終試金石。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2030 年國内自免藥物市場将增長至 199 億美元,年復合增速達 27.2%。而面對如此巨大的蛋糕,未來產品之間的競争無疑将變得格外激烈,尤其是對于國内自免藥企而言,其不僅要應對外資巨頭的強勁挑戰,同時也要面臨國内同行的極度内卷。
那麼,到底要如何脱穎而出呢?
首先一點就是要在價格上保有優勢。事實上,自免疾病被稱為 " 不死癌症 ",如強直性脊柱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通常不會直接致死,但也難以根治,患者需要長期甚至終生用藥,這因此使得患者對于藥物價格格外敏感。
圖 7.2018-2024 修美樂全球銷售額情況(數據來源:公開資料)
以修美樂在中國市場 " 吃癟 " 為例,其早在 2010 年就已進入中國市場,但銷量一直不理想,全年最高營收僅 2700 萬元,并且還在持續下降。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高額定價,在獲批上市的前 9 年,修美樂一直維持 7600 元 / 針,患者一年下來需要花費近 20 萬元。雖然在進入醫保後,價格降至 1290 元 / 針,但為時已晚,競品白介素抗體開始攻城拔寨,并進一步壓縮了修美樂的市場份額。
這無疑給國產自免創新藥敲響了警鍾,在當前市場情形下,只有做到 " 價廉物美 ",才有可能繼續留在牌桌上。于是,進入醫保 " 以價換量 " 成為了共同選擇。這一方面是因為當前自免市場滲透率低,國内自免患者就診率不到 30%,進入醫保後則可以快速覆蓋下層市場,增加藥物可及性;另一方面則是從穩定收益來看,自免等同于慢性病,進入醫保後可以打開更大的想象空間。
其次是要盡可能地拓寬适應症。不同于腫瘤,自免疾病之間存在共患率,一款創新藥至多可以捆綁約 10 個以上适應症,因此一旦首個适應症獲批,之後就有成為集束炸彈的可能。所以,自免一直是以适應症打天下,就以度普利尤單抗為例,其之所以能夠成為新一代自免藥王,核心點就是在于其在适應症層面的快速拓展,目前已獲批 7 項适應症,并且當前仍在加速。
這對于國產藥來説也是如此,只有更多地獲批新适應症,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站穩腳跟。三生國健早已意識到這一點,在放棄腫瘤 "AII IN" 自免之後,其目前擁有 IL 家族最完整管線,并且在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特應性皮炎、哮喘、銀屑病等患者基數龐大的适應症上均有布局,且當前進度均處于國產前三,顯然已經占據了先發優勢。
最後是在做出差異化上。眾所周知,國產自免藥起步較晚,且市場長期被外企壟斷,因此想要與之進行抗衡,甚至是彎道超車,除了在價格上要更有優勢,還有一點就是要形成差異化。以競争最為激烈的 IL-17A 單抗為例,國產為此花費了不少功夫,智翔金泰的賽立奇單抗采用全人源 IgG4 類型抗體,親活力更高,活性更強。同一時間獲批的夫那奇珠單抗除了銀屑病之外,還布局了銀屑病關節炎、狼瘡腎炎、格氏眼病、中軸型脊柱關節炎等多個适應症。
對此,某藥企負責人談道," 對于自免來説,成熟靶點未來的差異化方向,一方面是可以通過進一步減少用藥頻次,延長給藥周期;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改變劑型,并以此提高依從性和滲透率。除此之外,一些新的靶點包括 TSLP、OX40、TL1A 等,也非常值得關注。而差異化的部署,不僅可以優先受到大藥企‘青睐’,同時也可以有極大可能性推動藥企上市盈利,并產生良性循環。"
可以説,在新型生物藥數量、市場滲透率以及醫保覆蓋率不斷提升的當下,國產自免藥顯然是趕上了發展的黃金時期。但最終誰能脱穎而出,還是要靠硬實力説話,不過,可以确定的是,在多個疾病領網域已經極度内卷,藥企逐漸感覺疲憊的當下," 自免 " 這個新故事顯然吸引了更多國產藥企的注意,而那些 " 搶跑者 ",有望率先吃到市場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