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瑞幸如何成了中國消費新坐标?,歡迎閲讀。
中國的消費市場正在進入一個更為復雜且充滿壓力的調整期。随着經濟增速放緩、消費結構變化以及消費者信心低迷,消費增速逐漸減緩,傳統消費模式的疲軟與新的消費趨勢之間的矛盾,使得市場在復蘇之路上充滿不确定性。摩根士丹利在近期閉門策略會上提出,預計上半年消費市場仍會持續調整。
餐飲業作為消費的 " 晴雨表 ",表現尤為明顯。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 年全國餐飲收入 55,718 億元,增長 5.3%。在日趨放緩的增長率背後,餐飲行業内部競争不斷加劇,為了迎合消費者對質價比的追求,餐飲企業紛紛選擇降價,甚至出現 " 增收不增利 " 現象。
但在這種整體疲軟的外部環境下,瑞幸咖啡卻交出了一份強勁的成績單。财報顯示,2024 年,瑞幸在中國各線城市持續擴展市場份額,全年總淨收入同比增長 38.4% 達 344.75 億元,經營利潤同達 35.38 億元,更值得注意的是營業利潤率同比增長 17%,在第四季度更是實現了雙位數的營業利潤率,達到了 10.4%,這意味着,在行業相對淡季的情況下,瑞幸依然通過高效的成本控制與運營管理,确保了利潤的穩步增長。
在當前品牌普遍采取保守、謹慎的策略時,瑞幸卻逆勢而行、大力擴張。在這強勢信号背後,品牌的方法論與價值觀,更值得深究。
回顧經濟發展歷史,各行各業都曾湧現出一些具有深遠意義的品牌,它們通過創新與突破為行業提供了新的路徑和範式,成為其他品牌效仿的标杆,如今,瑞幸咖啡也在中國咖啡產業中扮演着這樣一個角色。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使瑞幸能夠在不确定的環境中實現确定性增長,成為新一代中國消費的新坐标?瑞幸的增長路徑,又能為中國品牌帶來哪些啓發?
爆品與供應鏈,實現破局增長
正如蘋果創始人喬布斯所説:" 光靠用户調查很難設計出優秀的產品。很多時候,要等到你把產品擺在用户面前,他們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很多蜚聲全球的超級品牌,最初的起點就是一款打破用户想象和預期的超級單品。
30 餘年前肯德基進入中國市場,就是一次 " 單品引爆 " 的典型案例。通過推出 " 香辣雞腿堡 ",肯德基迎合了中國消費者對于辣味和濃郁醬料的偏好,迅速打開本土市場,打破了麥當勞 " 巨無霸 " 在漢堡品類上的壟斷地位,并通過對漢堡品類的持續迭代,奠定了西式快餐數十年的雙巨頭格局。類似的故事,在可口可樂、蘋果公司、特斯拉等超級消費品牌中,反復出現。
" 生椰拿鐵 ",對瑞幸來説就是那個喚醒市場的 "iPhone 時刻 "。在推出後的三年裏,生椰拿鐵累計銷售已經超過 7 億杯,而高頻產品創新也從此成為了瑞幸制勝市場的 " 明牌 "。
這一能力在 2024 年得到了進一步鞏固。2024 年,瑞幸推出了 119 款新產品,相當于每 3 天就上新 1 款,其中小白梨拿鐵、輕咖檸檬茶等新品上市首周銷量均突破百萬杯級别;" 輕輕茉莉 · 輕乳茶 " 首月銷量就突破 4400 萬杯,刷新單品銷售紀錄;小黃油拿鐵則成為 2024 年第四季度銷量僅次于生椰拿鐵的 TOP2 單品。
這些數字為瑞幸的市場份額擴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不僅有效拉新,激活了活躍用户的消費潛力,推動月均交易客户數的上升。财報顯示,2024 年,瑞幸月均交易客户數為 7,180 萬,同比增長 48.5%;瑞幸累計交易客户數達到 3.34 億,繼續刷新紀錄。
實際上,整個零售咖啡行業都在模仿這種新品方法論,但高命中率不只取決于用户洞察和產品研發,更依賴于瑞幸強大供應鏈的支撐與反哺。
2024 年,瑞幸在咖啡供應鏈的投入進一步夯實。在原料采購方面,瑞幸繼續深化與中國雲南、巴西、埃塞俄比亞、哥倫比亞等全球咖啡產區的合作,例如與巴西出口投資促進局的合作就将原本為期兩年的 12 萬噸咖啡豆采購合同延展至五年 24 萬噸。穩定的原料供應使其能保持原材料的高品質穩定供應,從更廣泛維度展開產品創新探索。
在中下遊生產架構環節,随着瑞幸位于昆山、青島等地工廠投產,預計 2025 年底将形成年自有咖啡烘焙產能達 10 萬噸的加工體系,實現對產品加工工藝和标準化生產的強力把控。
供應鏈作為核心競争力,這一點在消費品牌上已被反復驗證。以近幾年的出海明星品牌 SHEIN 來説,當其他時尚品牌還在 " 押寶 " 流行風向時,SHEIN 通過高度數字化和數據驅動的供應鏈,提前捕捉流行趨勢,以更低的成本、更高頻率推出新品,大幅縮短了設計、生產和銷售的周期,快速響應消費者需求和趨勢變化,從而形成了 " 超快時尚 " 的優勢,也改變了服裝行業的供應鏈格局。
瑞幸也是同樣。從原料到生產再到最終的產品發布,瑞幸通過供應鏈的持續深耕,建立了一個高效且有序的產品創新生态系統,既保障了咖啡產品的高品質,又能夠迅速将創意轉化為可實現的產品。如今,瑞幸的 " 爆品邏輯 " 已經成為整個消費行業的風向,并在品控上樹立了新的标杆。
打動消費者的品牌故事,在于情緒價值
在消費品牌的發展初期,品牌往往更依賴產品創新和運營效率,但随着市場走向成熟,品牌故事和文化的塑造就變得至關重要。
在這一點上,瑞幸走出了一條與傳統的咖啡文化截然不同的道路——以年輕消費者為核心,講述一種快節奏、高效、多元的生活方式。這不僅體現在產品設計包裝與門店選址上,更通過一系列跨界合作和 IP 聯名活動持續加強了與年輕消費者的情感連接。
2024 年,瑞幸的聯名戰略繼續發力,與原神、鄉村愛情、《貓和老鼠》等一系列熱門 IP 的合作,幫助瑞幸将自身定位為一個充滿活力、時尚并且富有情感共鳴的品牌,例如與《黑神話:悟空》的合作,就很好地傳達了 " 玩樂 " 與 " 探索 " 的品牌精神。
這種 " 跨界 + 情感聯結 " 的策略,讓人想起現代創新品牌營銷的鼻祖可口可樂。可口可樂賣的不只是飲料,而且通過廣告、節日促銷、跨界合作等手段,傳遞了快樂、分享與勝利的情感價值。瑞幸同樣是通過與特定文化 IP 的聯結,實現了從產品銷售到品牌文化的更新,從消費品變成了一種帶有情感附加值的生活符号。
不僅如此,瑞幸的品牌創新來自更深層次對消費場景的重塑。近年來,像海底撈和西貝等餐飲品牌紛紛跳出火鍋、西北菜等傳統品類定位,轉向 " 歡聚餐廳 " 的全新定位,這種轉變背後是品牌對消費者情感價值的新洞察。例如,西貝以 " 兒童餐和家庭歡聚場景 " 為核心,讓親子消費場景和情緒價值成為新質生產力。
瑞幸咖啡通過場景創新,開啓了 " 随時随地享受咖啡 " 的全時段消費模式,為消費者提供了另一種形式的情感陪伴。通過将咖啡從 " 早晨必需品 " 擴展到 " 下午茶 " 和 " 夜間輕食 ",瑞幸讓品牌不再局限于單一時段、單一品類,而是根據消費者需求提供全天候的陪伴,尤其是在推出了輕乳茶系列之後,瑞幸進一步讓咖啡和茶飲融入了更多的日常生活場景。
這和海底撈、西貝的 " 情感餐廳 " 策略異曲同工。當消費者在瑞幸購買一杯咖啡或茶飲時,已經不僅僅是在購買一款商品,更是在購買一種情緒——一種随時随地能享受的生活方式的情緒。無論是忙碌的工作午後,還是朋友聚會時的輕松時光,瑞幸的咖啡和飲品已經成為了消費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填補了他們在不同生活場景中對咖啡和情感陪伴的需求。
看多做多,為市場注入信心與方向
瑞幸的增長,向整個中國消費市場釋放了一個積極的信号:盡管宏觀環境正在經歷短期波動,但具有核心價值的品牌始終走在上升軌道之中。
财報顯示,2024 年,作為中國門店數量最多的咖啡品牌,瑞幸繼續加快開店步伐,全年門店同比增長 37.5%,門店總數突破 22,000 家;海外門店也在穩步擴張,新加坡門店數已達 51 家。不只是數量增加,運營提效同樣值得關注:自營門店的同店銷售增長率從 Q3 的 -13% 大幅收窄至 Q4 的 -3%,并在 12 月實現了單月轉正,展現了品牌在市場調整中的韌性與回升動力。
按照門店數計算,瑞幸占據國内連鎖咖啡市場的 35%,遠超第二名星巴克的 14%。如今,很多年輕白領在找工作時已經将 " 公司附近有瑞幸 " 作為考慮因素,而很多投資人在審視一個行業的價值時,也會将 " 價格是否已經打下來了 "、是否已經 " 瑞幸化 " 作為标準之一。瑞幸高密度門店布局帶來的便捷性,疊加在豐富產品和情緒價值上提供的吸引力,使其不斷搶占用户心智。
當然,财務指标的持續優化,背後需要一套數字化、标準化的門店質量管理體系。從開店選址、合夥人招募到門店全生命周期的精細化管理,瑞幸确保了每一家門店的運營都能達到高标準,既保障了門店的精準覆蓋,也确保了消費者在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内享受到一致的優質服務。
瑞幸的信心和底氣,來自于對咖啡市場前景的 " 看多做多 "。過去幾年,我國零售咖啡市場已經翻了幾倍,但人均年飲用杯數距離發達國家仍有十倍差距。随着咖啡消費習慣的進一步養成,消費頻次逐漸上升,人均杯量還有巨大的增長空間,這也會給同店增長帶來強勁動力。
這是整個中國消費市場的縮影:挑戰猶在,但更高層次的需求已經呼之欲出,呼喚着品牌文化和活力的注入。
用户市場的培育需要耐心與時間,更需要領軍品牌的帶動作用。以近年來發展強勢的新能源汽車來説,正是因為比亞迪、蔚來、理想等中國新能源品牌持續的研發投入,帶來了科技感、環保且性能更勝一籌的產品,才改變了消費者認知,并帶動了電池制造、充電設施建設、智駕軟體等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大規模更新。同樣,瑞幸的全產業鏈投入也豐富了中國消費者的咖啡審美,擴大了市場容量,讓更多咖啡從業者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當然,這也考驗瑞幸在不同階段下 " 有舍有得 " 的策略。例如,通過不斷調整的價格系統持續給消費者優惠回饋;始終關注如何平衡市場拓展與消費者體驗的關系,在全球門店布局上采取了更加穩健的策略。
如今,瑞幸在供應鏈、數字化、品牌建設等方面的深入布局,正在持續推動了中國品牌價值觀的轉變。瑞幸的品牌成長不僅展現了 " 價值驅動 " 的更新路徑,更是中國消費品牌不斷走向成熟、建立系統性競争力、構建文化價值的一個縮影。随着品牌資產的逐步沉澱,瑞幸在中國咖啡市場重塑消費話語權的進程開始加速,也為中國品牌的長期發展提供了一個可靠的新坐标。
(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消研所,編輯|謝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