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要久久愛》靠販賣情懷感動90後,還遠遠不夠吧?,歡迎閲讀。
近日,由楊紫、範丞丞、朱顏曼滋等主演的青春勵志劇《要久久愛》播出。
從這部劇的原名《199 愛》可以看出,這是一部閱聽人聚焦在 90 後、主打青春回憶感的電視劇。
但從播出幾天的效果看,收視率、網播都不算高,90 後真的被打動了嗎?
職場戲真實,bgm 共情
《要久久愛》主要講述了黃瀛子(楊紫 飾)、蔣翼(範丞丞 飾)、方明雨(朱顏曼滋 飾)等主角團六人組從小互相陪伴成長,在經歷分離和重逢之後重拾初心的故事。
這部劇采用校園戲和職場戲并行的叙述方式,開篇從校園戲開場,随後進入黃瀛子的職場生活,接下來時不時再閃回高中時代。
與校園戲的搞笑相比,職場戲的質感更出彩。
第一集中主要演了黃瀛子和方明雨的職場生活,她們不得不在工作和個人情感之間做出選擇,很容易就讓打工人共情。
黃瀛子想做一個報道真相的新聞記者,可現實是公司要讨好廣告主。她握在手上的真相不僅被主編要求删除,還得向道貌岸然者道歉。
另一邊的方明雨看上去是光鮮亮麗的人事部經理,但是背地裏領導給她施加壓力:如果不能按照指标勸退員工,自己部門同事的工作就會保不住。
因此,她不得不板起面孔面對将要被辭退的員工。她要忍受的不僅是被潑一臉水,還有大批人在背地裏對她的議論。
就像三十歲的黃瀛子并沒有成為高中時她想成為的伸張正義的大記者,成年人的世界中有太多的身不由己。以往的青春劇,大多很少涉及到職場的描寫,即使有也多是一筆帶過,所以這些情節也得到了好評。
電視劇當然還是會對真實生活進行美化,但是這樣對職場規則的講述,并不會失去可看性,反而拉近了和觀眾之間的距離。
" 杭天城 F6" 從小一起長大,這次能夠重聚的契機也是其中一員關超的婚禮。在黃瀛子的努力下,大家克服各種困難,終于在十二年後重新在婚禮現場相聚。
作為重場戲的婚禮,也是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
網友們覺得,一場婚禮,看似只是長大後朋友們的一次聚會,實際上包含了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大家都有了各自的事業,無法再像小時候一樣無憂無慮地玩樂,但我依然願意為了你,我最親愛的朋友,排除萬難來見證你人生當中最重要的時刻。
這份情誼,是聯系劇中人物的紐帶,也同樣觸及了觀眾内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想到自己的朋友,感同身受。
此外,這部劇的 OST 陣容也十分令人驚喜。
孫燕姿演唱了片尾曲,她的經典歌曲《尚好的青春》《我懷念的》等也都成為了劇中的插曲。每當熟悉的旋律響起,孫燕姿動情的演唱瞬間就将觀眾的記憶帶回到青春時代。
何炅也演唱了片頭曲《長大有時》,兩位陪伴了觀眾青春的歌手獻唱,也為這部劇增色不少。
總的來説,職場戲的殘酷真實,友誼戲的情感渲染,加上 OST 加成,還是為《要久久愛》赢得了一些好評。
相差 8 歲 CP 感太弱,演技也沒撐起來
楊紫近幾年爆款頻出,範丞丞的流量也不小,這部劇的主創陣容吸引了不少粉絲和路人。
從選角來説,楊紫的年齡演起高中生來其實是有些違和的,即使開着磨皮濾鏡,看上去也缺少了一些青春感。
雖然校園戲和職場戲角色都由同一人出演,能讓觀眾熟悉角色的狀态,更好入戲,但還是有人覺得如果本身狀态已經不适合演高中生了,不如多給年輕演員一些機會,也能讓觀眾有更好的看劇體驗。
楊紫和範丞丞首次在電視劇中合作演 cp,不過這樣的姐弟組合卻并不契合角色。劇中設定黃瀛子與蔣翼是同齡人,但實際上楊紫比範丞丞大 8 歲。
即使開着磨皮濾鏡,二人看上去還是有年齡差,擦不出什麼火花。
過于微弱的 cp 感,甚至被網友吐槽有 " 姨侄 " 感。
像是第二集中二人十二年後重逢坐在一起談心的戲,本該成為 " 黃豆蔣 "cp 的名場面,卻沒撐起來。
這是兩人成年後第一次見面,再次見到年少時心動的人,内心肯定是難以平靜。
黃瀛子眼眶含淚,問蔣翼 " 這些年,你還好嗎 "?聽到蔣翼的回答,她不敢再直視對方的眼睛,只能一邊轉回頭一邊説 " 我也挺好的 "。説話間,淚水再也控制不住地奪眶而出。
而反觀蔣翼,黃瀛子深情款款地望着他,他只是輕描淡寫地回答 " 挺好的,你呢 "?蔣翼看上去過于平靜,就像黃瀛子只是一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絲毫看不出他對她有什麼特别的情愫。
也難怪網友評價:" 範丞丞接不住楊紫的戲。"
随着劇情深入,最重要的演技部分,網友們的評論呈現兩極分化。
開頭兩集中楊紫就展現出了情緒不同的哭戲,發現真相不得不妥協時淚水盈滿眼眶、和舞蹈家發小擁抱時喜極而泣、見到闊别已久的暗戀對象時激動夾雜着委屈的眼淚滑落 ...
哭戲是楊紫擅長的領網域,有人認為楊紫的演技可圈可點,哭戲代入感滿滿,在校園時代活潑鬼馬的樣子,就是想象中的黃瀛子的樣子。
但也有人覺得她的表演中小雪、邱瑩瑩等人物影子明顯,演技千篇一律,沒有進步,沒有體現出黃瀛子的個性和特點。
男主範丞丞穿上校服站在那裏,形象和氣質還算符合蔣翼的形象,和黃瀛子對視之後低頭淺笑的樣子也很有蘇感,妥妥的青春劇男主角。
可是或許是閲歷不夠,觀眾説一旦鏡頭轉到職場戲,他就只剩下面無表情的一張臉,就好像是戴着面具一樣死板地念台詞,十二年後重逢的戲碼被他演得波瀾不驚。
看來要想将觀眾緣從綜藝中延伸到電視劇中,範丞丞還需要好好磨煉演技。
相比較主演的演技受到争議,配角的演技反而受到了更多的好評。
朱顏曼滋的長相自帶清冷感,與方明雨的适配度很高。剛剛被人潑完水,狼狽的她在看到黃瀛子留下的袋子時先是不解,随後看到巧克力派瞬間了然。
她迫不及待地拆開包裝,舔了舔手上沾着的酥皮,大口大口地吃着巧克力派,眼眶是濕潤的,嘴角卻忍不住地上揚。她回憶起學生時代的故事,懷念、感動、欣慰、愧疚,多種情緒雜糅在一起,都通過她的眼神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了。
整個片段沒有一句台詞,但是方明雨的角色形象一下子就立住了,讓觀眾忍不住地心疼她。
作為一部時間跨度長達十二年的電視劇,如果演員的演技不能做出很鮮明的區分,那麼就很難持續地吸引觀眾。
劇情碎片化,全靠賣情懷就行嗎?
同樣是範丞丞主演的青春劇,有網友将這部劇和《曾少年》做對比。
《曾少年》也是講述一群好朋友們在長大的路上,經歷各種感情、事業的風風雨雨,依舊不忘初心的故事。
與《要久久愛》成年和校園不斷穿插的叙述方式不同,《曾少年》是按時間順序正向演的,對于觀眾理解劇情更友好。觀眾能直觀地明白,角色之間感情的發展脈絡,因為什麼從親密到疏遠也有迹可循。
雖然一部分觀眾也能接受插叙的叙事方式,但弊端也不少。
觀眾好不容易進入這一情境,一個閃回又讓觀眾抽離出來。回憶部分也略顯生硬,就是強行告訴觀眾他們的友誼有多麼可貴,缺少必要的鋪墊。
很多觀眾不明白為什麼他們以前的感情那麼好,也找不到為什麼他們會走散的原因,從而看得一頭霧水。
這部劇改編自小説《十七歲你喜歡誰》,走的還是之前國產青春劇的老套路:男女主青梅竹馬,因為高考分開,最終又重新走到一起。
青梅竹馬、雙向暗戀、久别重逢、破鏡重圓,只是這幾個詞排列在一起觀眾就能夠猜到大致的劇情走向。熱門元素當然可以有,但是如果只是堆砌而沒有創新,就和之前的青春劇沒什麼差别了。
主創團隊應該是想通過氛圍的營造讓觀眾回憶起自己的青春,但是過于昏黃的濾鏡讓校園戲和職場戲割裂感嚴重,失真的濾鏡反而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故事的開場發生在 2008 年,奧運元素自然必不可少。可是舞台劇開場并不能讓觀眾共情,畢竟很少有高三學生在快高考的時候還能參加文藝匯演。
有網友覺得,目前《要久久愛》的閱聽人群體比較局限,劇的 90 後閱聽人群體現在幾乎已經是 30 歲左右的職場人,而現在寒假剛剛開始,電視劇的主要觀眾還是中小學生,對于劇中更精彩的職場戲部分他們還難以理解。
這部劇後續收視和口碑如何,還要看真正的觀眾看劇之後的反饋,也要看劇方的宣傳營銷如何做,能夠擴大閱聽人群體。
無論是正值青春還是懷念青春,觀眾總能從青春劇的角色身上找到自己或者身邊人的影子,青春劇是有它的市場在的。
作為劇方,不是找到一本小説改編并拍攝出來就萬事大吉了,只販賣情懷是滿足不了觀眾的需求的,用真心打磨劇情和演技,才能獲得觀眾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