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價值感低,不是你的錯,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王智遠(ID:Z201440),作者:王智遠,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和朋友散步,他説:
離職半年一直沒找到工作,前幾個月每天早晨,會習慣性到了工作時間就醒來,然後按照 " 上班的時間規律 ",洗漱完畢,坐在電腦前做些事情。
最近三個月,因為事情沒有得到正向強化,賺錢又少,加上沒人管,就慢慢松弛下來;朋友告訴我,應該找個班上,問題是:"不是不找,是找不到"。
不論招聘軟體,還是找人内推,每次打開聊天視窗時,總有股厭煩出現在眼前,面對 HR" 你暫時不符合我們的要求 " 和朋友的 " 你的簡歷不好,應該改一改 " 等回復,總有股厭煩湧上心頭。
特别消極,價值感特别低,出去散心都沒心情,似乎做什麼都沒有動力,感覺像個廢人。
問我,怎麼辦?
我説,這種狀态并不一定出現在工作中,在男女朋友交往,以及上學時期我們都遇到過,就像,小時候你學習很努力,最後卻還沒有考到理想大學,被同學貼上 " 真笨 " 的标籤。
不過,成年人面對的上有老,下有小,各種看不見的不确定性,帶來的壓迫,似乎更明顯一些罷了,不足為奇。
一
什麼是價值感(Sense of value)?
個人在社會、組織,或小團體中享受到的聲譽,以及所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這種體驗讓人表現出自信、自尊和自強的感覺。反之,則易產生自卑,自暴自棄。
這應該不難理解。比如:
你以前做着一份有價值的工作,在公司受到領導、同事擁護,每天非常開心,正能量爆棚;自從結婚生孩子後,你重新回到原來的崗位,發現過去半年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盡管很努力用心學習,卻發現體力、腦力都跟不上了,你感到停滞不前,與時代脱節,和年輕時根本沒法比,這一切,就會讓你產生極低價值感現象。
按照普遍觀點來説,自尊的本質就是對價值感的評價,所以,評價本身存在參考和比較。我們的價值感有兩個來源,分别是:
橫向比較
縱向比較
橫向俗稱 " 攀比,社會比較 "。一種獲得自我價值最原始的方式,這種比較最容易導致幸福丢失,它屬于永無止境的排名遊戲。
保羅 · 格雷厄姆在《黑客與畫家》這本書,将此現象叫做 "倒退至人緣比賽 ( degenerates into a popularity contest ) "。
什麼意思呢?
當我們将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并根據社會評判标準來評價自己時,會發生一種消極現象,即,把一切變成一個人際關系中的競争比賽。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自我評價值、價值感變得極度依賴他人對我們的認可,如果在比較中,排名較高,我們會產生傲慢和優越,如果排名較低,自卑則會出現。
随便舉個例子:
學生在學校中,被抽成不同等級和名次。如果等級系統中比較高,他可能會對其他排名較低的學生,產生傲慢、優越感;相反,那些排名較低的學生,可能會感到自卑和沮喪,因為他們覺得不如那些排名較高的同學,會失去自信和動力。
你可能會説,這沒什麼不好。一個人要成為社會地位高的人才,才會覺得有價值,處在卑微位置的痛苦,可以激勵人們前進,從而實現 " 人上人 " 的夢想。
這确實是,人們在追求自我實現時,下意識會做出的回復,變得更好、更優秀、獲得更高評價;然而,現實是,橫向比較有兩大問題:
其一,評級體系範圍變得更大;一個年輕人過去以學術成績優秀而感到自豪,但進入職場後發現傳統的學術評價标準在職場環境中變得較低。其他因素如人際關系、商業分析能力和銷售技巧變得更加重要,這種轉變導致他的自我價值感短暫失衡;他可能感到困惑和挑戰,因為以前所依賴的成績、學術成就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準。
同樣地,許多工作 5~7 年的職場人,也面臨過類似的問題,無論是主動離職還是被迫離職,他們在轉型做自媒體等新領網域時會遇到困難。
他們發現,以前努力得到結果的評價體系基于公司,而現在突然要基于整個行業,這種明顯錯位,使得自己不得不發展新技能,來滿足社會的評價标準。
其二,參照範圍定位不清晰;進行橫向比較時,會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應該與哪些人進行比較。
在人類最初的比較體系中,我們并不會無差别地和全人類比較,會根據部落形成的機制,與那些與自己處在相似社會經濟地位和背景的人進行比較。這種趨向原因是,我們對于和自己相似的人,更容易建立共鳴的心理傾向。
比如:
如果你和你的老板是同一所學校畢業的,但年齡比你大 10 多歲,你可能不太容易與他進行比較。然而,一旦有同齡人或晚輩在年紀相近的情況下,取得與你相當的成就,你可能會感到一些焦慮。
另一種情況是,如果你的老板與你同齡,但他是一所頂級名校的畢業生,年收入達到百萬,你可能并不會因此與他進行太多比較,因為他的背景和成就跟你有較大差距。
然而,如果你的大學同學也年收入百萬,你可能會感到一種被人甩在身後的落後感。
簡單來説:
我們内心的參照空間,會把一部分跟自己比較接近的人放進去,并與此進行比較,這是社會運作的基本邏輯,本身問題也不大。
可,現代媒體讓橫向體系變得極為廣大,似乎這種無邊界,讓每個人都有種被踩到頭上的感覺。
就像我朋友所説,原本自己做内容只想有個思考空間,不知道為什麼,現在不僅變成職業的第二曲線,還必須日更、周更,一旦跟不上節奏,似乎就與行業節奏脱軌。
更嚴重的是,橫向體系中,參照系的無邊界放大,會導致價值焦慮也會上升。
以前女生很少因為外貌不自信,現在牛奶肌、反手摸肚臍、這種嚴苛的審美觀,讓女性對自己外貌的評價,普遍不自信。
因此,橫向比較明顯的問題是,這種設定像賽馬機制,一定有輸有赢,并且大量社交媒體,還會制造出誰在前後的現象。
這就意味着,你必須很努力,可能才達到某種狀态,甚至你本身并不想達到某個高度,卻因各種信息的影響,而投射其中,多麼荒謬的思維。
二
縱向比較屬于自我比較。
生活中,一些人不太喜歡跟公司的人和事進行橫向對比,他們喜歡跟自己對比。用動機學中的 "個人評分标準" 來形容,最佳不過。也就是,以時間作為線索與過去相比,給現在打分,讓自己認識到是進步,還是停滞不前?
很多研究發現,與社會比較的人相比,自我比較的人相對價值感更穩定,幸福感更高,但是也有兩點缺陷:
其一,評價維度可能存在扭曲;西方心理學奠基人之一的威廉 · 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説," 自尊是建立在重要領網域的能力之上 ",換言之,如果重視擅長的事,忽略不擅長的事,就能提高自尊心。
這也意味着,我們對自身評價不是一種固定标準,而習慣性根據目前的優勢,來調整。
舉例來説:
我在語言方面稍微有些功底,擅長主持各類活動,但不擅長運動,天生不愛打球,截止到 30 歲摸球的數量不超過 10 次。
年輕時,我認為,它只是一項,頭腦簡單身體發達的人才喜歡的東西。與此相反,擅長運動的人,可能覺得 " 主持 ",是愛抛頭露面的人才喜歡的領網域,籃球才是最重要的。
這種思維方式缺陷,會導致我們陷入扭曲的評價中,有時,為維護自尊,我們可能忽略不擅長的領網域,從而失去新領網域探索的機會。
我身邊有一類人,他們喜歡自圓其説,若決定一件事,不管身邊的人怎麼説,都無法改變他的想法,直到最後付出慘痛代價後,才改變方向。
其二,沒達到目标會内疚自責;就算不去曲解自我評價标準,尊重外部領網域成就,清楚地選擇自己認可的領網域來評價自己,還會遇到一個麻煩問題是,我們往往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行動。
那些減肥失敗、試圖戒煙、被舊習慣折磨的人,相信深有體會。
當多次經歷自我控制失敗時,對自己的批評、自責和攻擊反而比外界給予負面更多、更強烈,這會導致,我們進入習慣性否定,自我懷疑中。
我就是典型案例,某個短期目标通過努力沒有達到,内心會下意識進行反思,到底不夠努力?還是不夠自律、亦或方法不對?這種思維反刍,常常導致自己無心做下面的事。
總之,不管是橫向的與社會,小團隊對比,還是縱向與昨天的自己對比,假設對比内容一直沒變化,那麼,價值感就會一直處在不穩定狀态。
這時,自尊心越強反而越受傷。
一則研究曾表明,脆弱高自尊的攻擊反而會 " 變本加厲 ",把 " 不是我不努力,是努力沒得到機會 " 挂在嘴邊,變成一種應該。
還有一類人,他的價值感會随着外界波動而波動,一些創業者,看到市場增長非常開心,份額下滑,會想盡一切辦法,維護自己的外在表現,這些辦法中不乏數據造假、作弊等手段。
事實上,一些外在評價體系中被認為極度成功的人,他們仍會覺得自己毫無價值,心裏沒自信。
哈利波特系列女主角艾瑪 · 沃森曾經坦言,她在别人越誇獎她,它表現得越好時,内心越覺得不安,她害怕有一天,别人發現她不配擁有目前的成就。
另外一種是,一些年輕人借助互聯網,短期内獲得社會所擁有的成就,也很容易陷入空虛、無意義情緒中,他們會為所擁有的一切快速消失,而感到恐懼,焦慮。
所以,外界評價體系與自我認同的價值感,并不完全一致,更重要的是,獲得更穩定的價值體系。
三
既然價值感的根源是評價體系,那麼,評級就涉及到價值界定、評判标準,以及評價參照物,把它們簡化下,三個問題就是:
跟誰比?
比什麼?
怎麼比?
關于第一個,我的結論很簡單,不要跟别人比,如果要比,那就和過去的自己比;比什麼呢?盡量是内在價值觀和美德相關的事。
将追求内在價值觀作為評判标準的唯一好處是,它天生就難以進行和他人的橫向社會比較,這也很容易讓人滿足,并且不會因為攀比,跟不上,而感到自卑或驕傲。
這方面,阿德勒(Alfred Adler)暢銷書《自卑與超越》最入人心,他提出關于自卑和優越感理論,充分表達了,人們在社會警鍾中的不安全感。
如果要比,該怎麼比?我認為,内心評價可以作為競争排名體系,也可以是一個标準體系,你達到某個标準就可以了,這種标準型評價比較友好,我們會因為擁有美德而開心,也不會介意自己的美德是否高人一等。
三者,是評價體系内核。唯有關注它們,才能獲得更多健康,和穩固的價值源;相反,當我們關注外部價值時,則會陷入優越感、不确定性中。
這種危險的高自尊恰巧會引發 " 不适效應 ",如同,我們在最擅長的領網域,取得巨大進步,看起來也不是很高興。
就像:
一位朋友跟我一樣從事内容創作。有一天他問我,現在圖文自媒體要實現商業化變得非常困難,大多數人都堅持不下去,你為什麼還在做?
我告訴他,我繼續做下去的動力就是" 價值感 "。
每次寫作是一次自我反思,不僅讓我得到認知上的成長,還能将這些經驗傳播出去,幫助更多的人,這讓我非常開心。
而商業化問題則是 " 設計的問題 ",只有做好并且鞏固自己的事業,商業化才能實現。因此,我反而認為,從容不迫是一種 " 加速 "。
四
那麼,怎麼改變自我評價的方式呢?
1. 整合動機
要知道,價值觀決定你要做的事,方向正不正确。而自尊重要的源泉是按照 " 價值觀 " 行事。所以,去做那些自己認為對、且重要的事,這樣才能形成正循環,這也是 " 自我決定論 " 中的整合動機部分。
但是,做自認為對的事未必就能成功,持續做,也未必會成功,反而會因外界幹擾,陷入一種惡性循環;那麼,即便知道不會成功,該從哪裏找到高自尊?
這就回到 " 目标和價值觀 ",二者權衡上。你到底追求,外界衡量的目标成功?還是内部的個人品質與美德?價值觀認為面子重要,還是裏子重要?
自媒體日更的人有很多,你到底追求别人眼中的日更效率,還是注重内部品質,一周寫一篇比較深刻的復盤?
如果你專注于提升内在品質,你的自我價值感很有可能持續增長。畢竟,在成功的衡量上,内在品質是與外在因素難以相比的;因此,我們将始終保持勝利,同時,内在目标也更加可控,從而确保了成功的概率。
2. 無需價值
當我們在探索價值時,無非考慮的是概念和存在的意義。就像,什麼是接納?為什麼要感受個人價值?為什麼需要個人價值?
我的理解,當感到自我價值時,我們會感受到被肯定和接納,從而獲得安全感。所以,擁有自我價值本身是獲取愛和接納。
如果你為了獲取商業層面的成功,破壞了友情,實則是将别人視為充滿敵意的對手,或者進行嘲諷和貶低别人,達到維護脆弱自尊的途徑,這種方法,反而會讓自己離想得到的東西更遠。
實際上,真正地接納并沒有 " 一個人是否存在價值 " 的定義,不信你想想,嬰兒、兒童時期,為什麼父母都會給予無條件的愛?
換到成年人角度,這種力量表現為接納自己,和自我關懷的程度,但大家普遍的擔憂是,當選擇自我接納後,發現 " 我 " 是如此平庸,逐漸失去進取心。
這種擔憂,并無道理。
畢竟一個人獲得充足的肯定和安全感,的确能體會到,不論做任何事情,都能感受到内心充實的狀态。
問題是,當你内心充滿滿足感時,你是否還會在乎各種外在影響(公司排名、競争對手)呢?
心理學學家克裏斯廷 · 内夫在她的專著《自我關懷的力量》中系統證明了自我關懷,是更好、更穩定的價值來源,而不是一個人是否達到自己重視的目标,所以,當事情不順時,你可能需要更多自我關懷,而不是批評,它和價值無關。
3. 過程無我
自我價值終極解答是什麼?自我決定論核心在揭露的主旨只有一個," 過程自我觀 "。
美國教育界曾興起一股高自尊運動,過度強調價值感,導致學生家長無論如何都贊美孩子,以至于孩子認為不管自己做什麼,都很出色。
這導致一種奇怪的賞識教育出現,孩子們個個都很自大,互不相容,當一群孩子發生衝突時,他們意識到父母和學校的态度,并不真實的反映世界。
自我價值本身是一個隐含假設,将 " 我 " 視為标籤化的實體,這種潛意識的錯覺,使我們很難接受外界的評價,因為一次評價,你可能覺得,他們都在定義我。
成長性心智本身,是讓自我變成空性的,這不意味着你沒有内容,而是沒有确定的 " 固有本質 ",我們不能用名詞理解自我,要用動詞方式理解自我。
我認為,不是看到了本質,看到市場内卷,就看不到行動的希望。恰恰相反,我們決定成為什麼樣的人,是否有價值,是當做出決定,做出有價值動作那一瞬間,我們就擁有了價值。
所以,價值不是固定标籤,有動态屬性,你也不必因為付出後沒有收獲而感到 " 無力 ",即便沒有,相信多多少少在軟能力上也有提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許多人擔心一旦與自己和解,不再接受自我批評,不再與他人比較後,就會失去進步的動力。
自足自樂态度本身沒有錯,我們需要糾正這種誤解。
那些充分接納,持有過程自我觀的人,由于減少了對自我攻擊式的内耗,反而有更多精力投身外界事物。更有趣的是,此時做外界事物,也不再是為了證明自己多厲害,而是考慮,是否為他人帶來福祉。
當我們為了責任、愛而努力改善他人的福祉時,激發的動力也會變得更純粹,不再混雜着因擔心内心受傷,價值感低,而產生的扭曲行為。
換句話説,整個評級體系轉化的過程是,從我覺得别人做得都比我好,自己沒有價值,逐漸轉移到我決定做什麼,讓自己有價值感,我就能獲得價值感。
總體而言:不要用價值标尺,去衡量自我表現。
停下來多問問自己,付出過程中,除金錢外,我還獲得了什麼?這樣做到底是為了外界的眼光,還是内心的肯定?如果不這麼做,未來,我又會失去什麼?會讓我遺憾嗎?如果會,那就慢慢做。畢竟重要的事,要付出很久很久。所以,你有什麼顧慮的?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王智遠(ID:Z201440),作者:王智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