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江浙滬猛踩油門,廣東危險了,歡迎閲讀。
随着 2023 年上半年經濟數據公布完畢,一絲不同尋常的信号悄然傳出。
從經濟總量上看,廣東、江蘇 GDP 雙雙破 6 萬億,維持你追我趕的緊張态勢。
山東破 4 萬億,浙江、河南破 3 萬億,13 省邁過 2 萬億大關,全國整體态勢穩健。
但如果看經濟增速,則顯露出相當相當相當的不尋常。
耐人尋味!
圖源:21 世紀經濟報道
上海 GDP 增速 9.7%、海南 8.6%、西藏 8.4%、吉林 7.7%、内蒙古 7.3%、青海 6.8%、甘肅 6.8%、寧夏 6.5%......
這是一個百花齊放的大好局面。
在區網域協調發展方面,南北差距的説法一度甚嚣塵上。而這次表現亮眼的省份大多在北方,讓南北差距的説法不攻自破。
圖源:國民經略
冷靜下來,這些增速神勇的省,大部分屬于經濟體量本身不大的省。較小的基數,更容易取得高速增長。
不過無論如何,有進步,就是好事!可喜可賀!
但中國的大盤,更多還是要靠經濟大省持續帶領和驅動。
再看這些大省的表現,GDP 體量最大的 8 省表現分别為:
廣東增速 5%、江蘇 6.6%、山東 6.2%、浙江 6.8%、河南 3.8%、四川 5.5%、湖北 5.6%、福建 3.8%。
一個意義重大的趨勢已然呼之欲出——長三角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了!
都知道長三角很強,但之前長三角從來沒有像今天這般獨挑大梁。
之前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一直并列為中國最頂級的城市群,國家還悉心将成渝培育成第四極,希冀帶動内陸,尋求更大範圍的區網域協調發展。
之前在國内三大頂級城市群裏,以廣東為代表的大灣區與以江浙滬為代表的長三角,一度表現惹眼,長期你追趕我,屬于雙星閃耀的璀璨局面。
如今高下似乎拉開了。到底是廣東發展慢了,還是江浙滬拿到了狂飙的秘笈?
今年上半年,廣東以 62909.80 億的經濟總量,守住了全國第一經濟大省的位置。
總量第二的江蘇,卻以 3556.16 億元的增量,摘得全國增量最大的省,縮小了與廣東的差距。
與 5.5% 的全國平均增速相比,江蘇高出 1.1 個百分點,廣東則未能跑赢全國。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金融發展研究所副所長鍾輝勇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
在當前背景下,上半年各省經濟 " 成績單 " 之間的差别主要取決于去年疫情衝擊程度大小和各省經濟的基本面。
盡管專家解釋了原因,但產業結構數據,還是不難看出其它端倪。
從產業結構來看,今年上半年,廣東第一產業增加值 2270.95 億元,增長 4.6%;第二產業增加值 24661.44 億元,增長 3.7%;服務業增加值 35977.41 億元,增長 5.9%。
再看江蘇:第一產業增加值 1720.2 億元,同比增長 3.5%;第二產業增加值 26613.4 億元,同比增長 7.1%;服務業增加值 32131.7 億元,同比增長 6.3%。
很明顯,拉開粵蘇兩省增速差距的主要在二產——江蘇二產增速 7.1%,在三大產業中增長最快;反觀廣東,二產增速僅 3.7%,比全省 GDP 增速還低 1.3 個百分點。
説白了,廣東工業表現不足。
如果把視野從粵蘇争霸拉大到長三角。經濟增速比江蘇 6.6% 還高的浙江 ( 6.8% ) ,其二產增加值為 4.4%,同樣高于廣東的 3.7%。
要知道,與同為經濟大省的粵蘇魯相比,浙江不屬于傳統意義上的工業大省。如今對工業的重視,以及二產漲勢都如此強勁。
浙江不滿足于商業大省的江湖地位,還想通過工業讓經濟整體再上台階。
上半年,浙江制造業投資增長 17.6%。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裝備制造業投資分别增長 60.5% 和 36.3%,占制造業投資的比重為 33.7% 和 62.6%,比去年同期提高了 9.0 個和 8.6 個百分點。
今年以來,三個 " 一号工程 " 成為浙江 " 出鏡率 " 最高的熱詞,從省級到地方分别出台了實施方案。
三個 " 一号工程 " 分别是:
" 一号發展工程 " 瞄準 " 往高攀升、向新進軍、以融提效 ",加快構建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產業體系,以超常力度一體建設教育、科技、人才強省,推進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的創新。
" 一号改革工程 " 重點推動從便捷服務向增值服務、賦能服務的更新,進一步激發民營經濟活力,探索有利于共同富裕的體制機制。
" 一号開放工程 " 聚焦拓市場、優布局、聚資源、引人才、強總部,目标是實現浙江經濟、國内浙江人經濟、海外浙江人經濟的融合、發展提質。
三個 " 一号工程 " 并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工業振興方案,而是通過招商引資、營商環境、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一攬子、多鏈路的聯動,去激活整個第二、服務業。
這或意味着,江蘇日後不再是廣東的唯一對手,冉冉升起的浙江也是廣東不能忽視的。
而江浙滬組成的長三角,未來将持續給廣東領銜的大灣區,帶來巨大的壓力。
浙江對制造業的重視,再次證明了制造業對拉動經濟的重要性作用。
但説廣東不重視制造業,顯然是冤枉了廣東。時至今日,廣東都是狹義上 " 世界工廠 " 的代名詞。
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裏?
工業門類龐雜,看問題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但門類再多,更體現發展質量的規上工業,都是一個極其有代表性的指标。
從上半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看,江蘇 ( 8.3% ) 、浙江 ( 4.7% ) 、廣東 ( 2.5% ) ,三者只有廣東低于全國水平。
光看總量還不足以説明問題。長三角另一個強大之處在于能打的優勢產業眾多,形成了高原經濟。
千億產業是工業經濟的 " 脊梁 "。全國乃至世界工業 TOP 3 的蘇州、深圳、上海,千億產業產值均超過 3 萬億。
但從千億產業數量看,上海 12 個,蘇州 11 個,深圳 6 個,明顯少于前兩者。
其中蘇州不僅千億產業總產值最高且門類豐富,其單個產業實力也十分亮眼。11 個千億產業中,有 9 個產業位居對應行業前三名,其中 3 個更高居第一,分别為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
圖源:城市進化論
不僅是上海、蘇州對深圳的優勢,同樣是長三角對大灣區的整體優勢。
長三角:上海 12 個、蘇州 11 個、無錫 9 個、寧波 8 個;大灣區:佛山 9 個、東莞 7 個、深圳 6 個、廣州 5 個。
一目了然。
還有一種説法,認為長三角產業更高端、更先進,而大灣區產業更低端、更傳統。
令人驚訝的是,上半年浙江規上工業中,17 個重點傳統制造業增加值實現 6273 億元,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 58%。
説明浙江并沒有盲目清退和淘汰傳統產業。
而廣東這邊,高端的電子產業,反而是出問題最大的。
作為制造大省,電子信息產業是廣東第一大支柱產業。根據《2022 廣東 500 強企業發展報告》,在廣東制造業百強企業涉及行業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排名第一,共有 38 家。而當前,受全球消費電子行業增速趨緩影響,廣東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
分行業大類看,汽車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以及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均實現正增長,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則下降 1.5%。
由于廣東電子產業太強,就是稍微下降 1.5%,足以對整個區網域經濟產生蝴蝶效應。
外貿出口,是影響區網域競争的另一條線索。
廣東省統計局局長楊新洪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對廣東上半年表現給出解釋:
無法忽視的客觀現實是,全球經濟增長低迷,主要經濟體增長乏力,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外向型特征明顯的廣東首當其衝,風口浪尖的承壓劇增。與此同時,受全球市場影響,消費電子行業增速趨緩,燃油車市場持續低迷,石化行業整體走弱,鋼材、陶瓷等建材需求不足 …… 廣東多個支柱及優勢產業進入行業調整期,發展壓力進一步加大。
廣東經濟第四大城市東莞的表現格外揪心。東莞以 1.5% 的增速,不幸成為萬億俱樂部中增長最慢的城市。
無論是工業還是出口,東莞都是雙降,東莞上半年規上工業增加值 -5.9%,出口 -9.4%。
相對于長三角,大灣區經濟更加外向。工業和出口一直都是互相咬合、雙輪驅動。如今外資在中美博弈背景下,重新布局產業鏈、供應鏈有密切關系,顯然對工業和出口形成雙重打擊。
東莞工業和出口承壓,立竿見影傳導到深圳港的吞吐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相對于深圳港,廣州港承擔了一部分內銷任務,受影響較深圳港小一點。
雖然廣州港數據穩住了,但廣州外貿數據并不比東莞理想,同樣是負增長 2.5%。
除了工業和外貿,區網域一體化的成果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幾年前,智谷趨勢最早提出 " 長三角正在成為一個省,而大灣區正在成為一個市 "。
大灣區由于更小的面積,更大的人口與經濟密度,創造了更好的城市群融合先決條件。但近年長三角一體化步伐一再加快。
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區網域發展研究室主任、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研究中心秘書長宗傳宏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
長三角三省一市的成績既有疫情後經濟恢復的大背景,更要看到的是區網域一體化帶來的結果,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已經 5 年,前期的磨合、積累帶來的效果越來越明顯," 區網域分工更明确,區網域内大產業鏈、全產業鏈越來越完善、平衡,傳統產業鏈在長三角拉長、資源配置更完善,新興產業鏈擴散得更快。所以,長三角是整個區網域在發力,不只是三省一市各自的事情。"
相對于大灣區三大核心——廣深港一體化受困于制度藩籬,長三角的上海已經開始用平台效應外溢出 " 流量經濟 " 了。
現在很多企業将總部設在上海,但在長三角其它城市建 " 飛地 ",與上海形成分工體系。很多江浙企業甚至江浙城市把一些功能尤其是對外功能放在上海,借助上海這個平台,進行各種要素之間的流動。
還有一些新聞,側面佐證了長三角的成功。
武漢本來屬于大灣區傳統腹地範圍,但今年 6 月,武漢黨政代表團考察了南京、蘇州、昆山、上海、杭州等城市。學習以及對接長三角意願強烈。
連大灣區的廣州、佛山都派出黨政代表團考察長三角,虛心學習經驗。
長三角獨挑大梁,固然説明其優秀。但一個整體崛起的區網域發展格局,更值得期待。
參考資料:
《GDP 增速領跑經濟大省,浙江上半年為何這麼猛》澎湃新聞
《6 個經濟大省 " 半年報 ":江蘇緊逼廣東,浙江拿下增速第一》澎湃新聞
《齊破 6 萬億,江蘇跑赢廣東》城市進化論
《這一次,蘇州反超深滬》城市進化論
《27 省份半年報:長三角挑大梁,中部 " 吊車尾 ",東北踩油門?》城市進化論
《上半年,哪些省市增長強勁,哪些低迷》 劉曉博説财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