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華為歐洲風雲:從嚴重不及格到“豪門俱樂部”常客,歡迎閲讀。
我們在歐洲的份額也不能太高,我們也要給競争對手留有生存的餘地。所以有時别人説我們定價高,我們定價不得不高,我們如果定價低就把别人都整死了。把别人整死不是我們的目的,那麼錢多了我們怎麼辦,我們就加強對未來的科學研究投入上。
——任正非
歐洲的風向變了,曾經對華為 5G 持保留态度的歐盟,如今卻改口支持,甚至斥重金讓華為布局下一代通訊技術。
這出人意料的反轉,讓人不禁想起那句老話:打一巴掌,給個甜棗?
然而,這并非無的放矢。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華為已正式加入歐盟的旗艦研究和創新計劃—— Horizon Europe,涉及人工智能、6G、雲計算等多個前沿領網域。更值得關注的是,華為在其中的研發資金占比達到了 14%,這無疑是對其實力的一種認可。
回顧華為進入歐洲歷史,這是一步 " 必須走的提升路 ",要 " 三分天下 ",就要 " 暴露短板 "" 盡力學習 "" 拿到結果 "。
英國
從嚴重不及格到進入 " 豪門俱樂部 "
自 2021 年 1 月 1 日起,英國政府的一紙禁令震撼了全球科技產業:全面禁止從華為采購 5G 及終端產品,并計劃在 2027 年前徹底移除國内網絡中的華為設備。
這一決策的背後,是前美國政府的強大施壓,導致許多歐美國家紛紛效仿,對華為采取對抗姿态。然而,這場看似毫無懸念的 " 拆華行動 ",卻在實施過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難,讓英國政府不得不重新審視與華為的關系。
英國政府的 " 歸零計劃 " 旨在将華為設備徹底清除出國内網絡,但實際操作起來卻遠比想象中復雜。華為在歐洲市場,尤其是英國,已經深耕多年,與當地運營商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這種深度合作不僅為華為帶來了穩定的市場份額,也為英國運營商提供了高質量的網絡設備和服務。因此,要拆除華為設備,不僅意味着要付出巨大的經濟損失——預計超過 20 億英鎊,還可能導致英國在 5G 領網域的落後。
在這樣的背景下,英國政府的态度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2023 年 12 月,英國方面正式宣布:經過深入調查确認,華為 5G 設備并不存在所謂的安全問題。這一表态無疑是對華為的一次重大認可,也間接承認了英國政府此前決策的失誤。英國方面表示,拒絕華為 5G 主要是受到了來自美國的壓力。
此時的 " 甩鍋 " 行為已經無法挽回華為的損失。
事實上,在禁令發布之前,華為就已經計劃在英國進行大規模投資。據悉,華為曾計劃斥資 3 億英鎊在英國購買土地,并計劃在劍橋大學旁建立一座光電產業園。該計劃預計投資總額達到 10 億英鎊(約合人民币 83 億),一旦建成将為英國帶來大量高薪工作崗位,并促進當地通信事業的發展。
然而,由于禁令的影響以及英國政府的決策變化使得華為不得不推遲甚至考慮放棄這一計劃。這意味着這筆巨額投資可能面臨 " 打水漂 " 的風險。
同時回顧華為與英國電信的合作歷程,可以發現華為在歐洲市場的拓展之路,一直都并非一帆風順。
最初,接觸英國電信時,華為遭遇了冷遇和質疑,英國人難以相信中國企業能夠制造出高質量的交換機,因此華為連參與招标的機會都沒有。然而華為并沒有放棄,而是決定深入了解英國電信的規則和要求,努力提升自身實力,以符合其嚴格的标準。
經過長時間的準備和努力,華為終于赢得了英國電信的認可。2003 年 11 月,英國電信采購認證團來到華為進行了為期 4 天的嚴格 " 體檢 "。這次考核中技術并不是首要考慮的因素,相反管理體系、質量控制體系、環境體系等才是最重要的。英國電信的專家們要确保華為對客户交付的產品的可預測性和可復制性,同時還要對華為的合作夥伴的運營和信用、供應商的資信以及人權狀況(如員工食堂、宿舍等生活條件)進行全面審核。
經過 4 天的緊張考察後,英國電信專家分十幾個單元給華為打了分,每一個單元滿分 7 分。除了在基礎設施上得到了 6 分以外,其他硬體指标也得到了較高的評價。但是在業務的整體交付能力等軟性指标上,華為卻嚴重不及格。在國際一流水準的專家們面前,華為的很多漏洞都暴露無遺。盡管如此,這次認證過程對于華為來説仍然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讓他們更加明确了自身與國際頂級運營商之間的差距以及改進方向。
面對這樣的結果,華為并沒有氣餒或者放棄,反而更加堅定了走向國際化的決心。
他們深知要成為一流的設備商就必須拿下一流的運營商,而全球電信運營商中排名第九的英國電信就是他們心目中的 " 大 T"(全球頂級運營商)。
為了攻克這個難關,華為成立了專門的籌備工作小組,由董事長孫亞芳親自挂帥擔任總指揮,常務副總裁費敏擔任總負責,涵蓋了銷售、市場、供應鏈、人力資源、财務等諸多部門,開始進入 " 緊急備考 " 狀态。在接下來的兩年多時間裏,華為耗費了數以億計的資金學習 " 大 T" 的運營模式和管理經驗,努力提升自身實力以符合其嚴格的标準和要求。
經過艱難的學習和準備之後,2004 年 6 月,當英國電信的 "21 世紀網絡 " 項目第一次發标時,數百家大大小小的供應商都參與了投标競争,那場景如同一場科技盛會一般熱鬧非凡。
作為上任後的第一個大項目,崔俊海(時任華為某部門負責人)最近一年裏與英國電信打得火熱,光報價就來來回回做了五六輪才最終确定下來。憑借過硬的技術實力、優質的服務以及合理的價格策略,華為最終在 2005 年 4 月成功拿到了英國電信交來的 " 金鑰匙 " ——正式入選 "21 世紀網絡 " 項目的優先供應商名單。2005 年 12 月 23 日,雙方正式籤署了供貨合同," 豪門俱樂部 " 的大門終于向華為敞開了。
得到像英國電信和沃達豐這樣的全球頂級運營商(" 大 T")的認同和支持意味着華為已經成功拿到了進入歐洲主流市場的通行證,這是他們走向世界級企業的關鍵一步。
德國
總部落子杜塞爾多夫
如果説英國是 " 規矩 ",那麼德國就是 " 嚴謹 ",華為要拿下德國,就要比德國還要嚴謹。
其實,關于華為與德國 5G 網絡的糾葛,一直是國際科技與經濟領網域的熱門話題。近期,有報道稱德國正在考慮從 2026 年開始在其 5G 網絡中,禁用中國制造商華為和中興的部件。這一消息引發了廣泛關注,人們紛紛猜測德國是否真的要對華為動手了。
據透露,從 2026 年 1 月 1 日開始,中國的零部件将被排除在德國 " 核心網絡 " 之外。這項禁令不僅适用于新部件,也适用于已經安裝的零部件。德國政府内部的一份檔案草案顯示,德國對華為和中興有 " 重大的結構性依賴 ",需要緊急采取行動。因此,德國内政部正計劃将華為、中興通訊的關鍵零組件排除在德國的 " 核心網絡 " 之外。
然而,這一計劃并非沒有争議。德國内部的争議依然激烈,許多人對這一計劃表示質疑和反對。有德媒指出,這一項目必須在朔爾茨政府聯盟内部獲得一致同意,但目前并非所有部長都同意這一計劃。此外,德國電信等相關企業也紛紛表達異議,認為政府要求在 2026 年前停用華為設備并不現實,并質疑政府是否需要采取這樣可能導致用户服務質量大幅下降的行動。
事實上,關于德國是否要在 5G 網絡上 " 去中國化 " 的争議今年以來就愈演愈烈。盡管由德國社民黨、自民黨和綠黨組成的 " 紅綠燈 " 執政聯盟一直在 " 去華為 " 一事上喊得響亮,但德聯邦政府并未對使用中國企業通訊部件發出任何禁令。相反,德國聯邦政府已正式證實,德國移動網絡運營商仍在繼續使用中國制造商的 5G 關鍵組件。
在這樣的背景下,華為在德國的發展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2023 年 9 月,德國聯邦數字化和交通部國務秘書丹妮拉 · 克盧克特承認:" 德國新的 5G 移動網絡建設依然大量使用了中國的通信技術 "。此外,華為還在德國成功發布了分銷業務的子品牌 HUAWEI eKit,标志着 HUAWEI eKit 在德國正式上市,這也是 HUAWEI eKit 在歐洲的首個國家級發布活動。
回顧華為在德國的發展歷程,可以説是一波三折。
在電信行業的激烈競争中,德國電信運營商 QSC 一直以其嚴謹的業務要求和領先的技術實力而著稱。作為德國最大的電信運營公司,QSC 的選擇往往意味着市場的風向标。2004 年年底,當 QSC 宣布将在德國建設 NGN 網絡時,無數設備制造商都看到了巨大的商機。
其中,華為公司與另一家跨國公司成為最有力的競争者。兩家公司都接受了 QSC 的全面考察,并将各自的設備運送到 QSC 總部科隆,展開了為期四個月的產品對比測試。這是一場技術與實力的較量,也是對兩家公司的一次全面檢驗。
測試結束後,QSC 的測評專家給出了報告。結果顯示,華為的 NGN 解決方案—— U-SYS 在業務兼容性、設備穩定性和協定的标準性方面更勝一籌。這一結果讓眾多國際巨頭感到驚訝,但也在情理之中。華為憑借其卓越的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再次證明了自己在通信領網域的領先地位。
2005 年 2 月,華為脱穎而出,獨家得標 QSC 的 NGN 項目。這一消息震動了整個電信行業,也标志着華為在歐洲市場的又一重大突破。随後,QSC 宣布将與華為結成戰略合作夥伴,共同建設覆蓋德國全境 200 多個城市的 NGN 網絡。這一項目于 2005 年 5 月建成,QSC 即擁有德國最大的 VoIP 網絡,提供語音、數據、視頻融合的下一代業務。
随着在歐洲市場的不斷深入,華為于 2007 年将其歐洲總部從英國遷移至德國的杜塞爾多夫,并在慕尼黑、法蘭克福、達姆斯塔特等地成立了分部。這一舉措進一步加強了華為在歐洲市場的影響力,也為其後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除了與 QSC 的合作外,華為還為西班牙電信(Telefonica)旗下 O2 完成了德國最大規模的現網更新。華為采用 SingleRAN 解決方案搬遷和替換了 O2 德國的 5199 個基站,并另外交付了 3000 餘個基站作為其網絡擴容計劃的一部分。2008 年 3 月,O2 德國選擇基于華為 SingleRAN 解決方部署其德國南部地區的 GSM/UMTS 融合網絡,該網絡覆蓋包括慕尼黑和斯圖加特在内的主要城市。
這一系列項目的成功實施,進一步證明了華為在通信領網域的強大實力和卓越技術。
法國荷蘭市場
逼出來的分布式基站
剛剛過去的一年,整個歐洲 " 去華為 " 化愈演愈烈,可是好像最後都 " 悄悄作罷 ",就在 2023 年 12 月 10 日,華為法國分公司副總經理張明剛宣布,華為首家海外工廠将在法國落地,預計占地約 8 公頃,并于 2025 年底正式投產。這座工廠計劃投資 2 億歐元,年產值高達 10 億歐元,不僅将帶來可觀的經濟回報,還将為當地創造 800 個就業崗位。
而這一切 " 結果 ",都起源于華為十多年前就在歐洲市場的開始探索。
時間回溯到 2003 年,華為初入法國市場,面臨着種種挑戰。作為一家來自中國的通信設備制造商,華為需要在陌生的環境中尋找合作夥伴,打開市場局面。幸運的是,華為很快找到了與阿爾斯通的合作機會。這家法國系統集成商承攬了一些電信集成項目,正在尋找性價比高的設備商進行合作。華為憑借過硬的產品質量和優質的服務,成功與阿爾斯通達成了第一次合作。這次合作的成功為華為在法國市場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随後,華為開始逐步在法國市場嶄露頭角。2001 年 2 月,法國電信運營商 NEUF 計劃在全境建設一個骨幹光傳輸網絡。當時,NEUF 的供應商名單中并沒有華為的名字。然而,在阿爾斯通的極力推薦下,NEUF 決定給華為一次參與競争的機會。華為抓住了這次機會,以極快的速度建成了兩個城市的網絡,并提供了優質的服務。這一舉措赢得了 NEUF 的認可,華為成功獲得了整個法國的光網絡傳輸合同。
在與 NEUF 的合作中,華為展現出了強大的實力和高效的執行力。據 NEUF 的 CEO 米歇爾 · 保蘭透露,與華為合作能夠節省 10% 的費用,并且速度很快。這也是 NEUF 選擇華為作為重要供應商的原因之一。随着合作的深入,華為逐漸在法國市場樹立起了良好的口碑和形象。
在接下來的幾年裏,華為不斷加大在法國市場的投入和布局。2007 年,華為在法國西北郊的塞爾日市建立了第一個研發中心,吸引了大量當地人才加入。如今,華為在法國的員工總數已達到 270 人左右,其中 60% 以上是當地雇員。通過與當地企業和機構的合作與交流,華為逐漸融入了法國社會和經濟體系。
随着市場份額的不斷擴大和實力的增強,華為開始進軍法國的智能手機市場。憑借創新的產品設計和卓越的用户體驗,華為成功打破了三星與蘋果的市場壟斷地位,在法國智能手機市場占據了 22% 的份額。
如今,華為在法國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首家海外工廠的落地标志着華為在全球化戰略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這座工廠将主要生產 4G 和 5G 基站所需的芯片組、主機板等零部件,供應整個歐洲市場。
其實在歐洲,華為還有另一個版圖就是荷蘭,這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市場。而在這片市場上,陳海軍的名字與一段傳奇故事緊密相連。作為可能是華為在歐洲分支機構中唯一持外籍護照的華人 " 一把手 ",他親身經歷了那場被内部稱為 " 荷蘭戰役 " 的較量。
2004 年 6 月,夏季的陽光剛剛灑在荷蘭的土地上,陳海軍便通過一位在荷蘭郵政電信部門的熟人,開始與一家名為 Telfort 的公司接觸。當時的華為,在荷蘭的市場上幾乎還是一張白紙,連一個正式的辦事處都沒有,但陳海軍敏鋭地嗅到了商機。
在初步的交流中,他了解到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Telfort 早在 2000 年 7 月就已經獲得了 3G 牌照,然而卻遲遲沒有推出 3G 服務。對于其他運營商來説,這可能是一個難以理解的謎團,但在陳海軍眼中,這卻是一座等待開發的寶藏。
僅僅一個月後,陳海軍便上門與 Telfort 進行了第一次 3G 業務的深入交流。接下來的兩個月裏,他與 Telfort 的團隊緊密合作,共同制定了一份詳盡的 3G 商業計劃。到了第四個月,華為正式向 Telfort 提交了一套量身定制的分布式基站方案。
然而,Telfort 對于 3G 業務的遲疑并非沒有原因。荷蘭是西歐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移動業務的競争異常激烈。盡管人口只有 1600 萬,但市場上卻有五家實力雄厚的移動運營商在争奪市場份額。沃達豐、Orange、T-Mobile、KPN 等世界級大公司都已經推出了自己的 3G 服務方案。
Telfort 的擔憂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自身實力不足,缺乏足夠的研發支持來推出有針對性的 3G 應用,二是荷蘭的人口密度極高,環保意識強烈,新建基站和射頻設備的成本高昂。
針對這些問題,華為展現出了其靈活性和創新能力。陳海軍與 Telfort 合作成立了一個移動創新中心,專注于研究适合荷蘭市場的移動服務項目。在此基礎上,華為提出了分布式基站的解決方案,将基站分為兩個獨立的部分,可以直接安裝到運營商原有的機櫃中或靠近天線的抱杆或牆面上。這一方案不僅大大降低了成本,還使得 Telfort 能夠利用 90% 以上的原有站點。
Telfort 公司的 CTO 範 · 德 · 威爾對華為的解決方案贊不絕口。他表示:" 大家都以為華為在這個項目上是靠低價取勝的,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關鍵是看中了華為對合同執行的承諾和快速的反應能力。" 事實上,華為的價格并不是最低的,但其高效的服務和創新能力赢得了 Telfort 的信任。
2004 年年底,華為成功拿下了這個項目,為 Telfort 提供了全面的 3G 服務支持。而這僅僅是開始。2005 年 6 月,華為和 Telfort 完成了首次 HSDPA 商用演示,标志着這個項目有可能成為全球第一個商用 HSDPA 項目。
随後的發展更是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2005 年 6 月 29 日,荷蘭電信運營商的老大 KPN 宣布以 11.2 億歐元的價格收購 Telfort。這一消息引起了 KPN 主要供應商愛立信的擔憂,因為它意味着華為有機會向 KPN 推銷自己的全線產品。果然不出所料,在 KPN 的 3G 網絡更新過程中,華為成功地從愛立信手中分得了一杯羹。2006 年 2 月 28 日,華為與 KPN 籤署協定,成為其核心網設備供應商。
在此之前的 2005 年 6 月 7 日,華為已經赢得了 KPN 的一個大單——成為其荷蘭全國骨幹傳輸網的唯一供應商。這個項目覆蓋了荷蘭全國各大城市,為華為在荷蘭市場的進一步拓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幾個月後的 6 月 24 日,荷蘭皇家電信(KPN Telecom N.V.)和華為公司正式籤署了一份獨家供貨合同,項目覆蓋了包括荷蘭全境的接入層 CWDM 和國家幹線 DWDM。
這樁樁件件的合作不僅進一步鞏固了華為在歐洲市場的地位,也為其在歐洲市場的整體布局增添了重要一筆。
結 語
歷史上,以強勝弱的戰役如 " 漫天星海 ",無法數清,而以弱勝強的戰役大家幾乎可以如數家珍。華為進入歐洲,談不上以弱勝強,但絕不是以強勝弱,只是華為要成為世界強企業,必須要面對的必經之路。
華為進入強敵林立的歐洲,用的就是 " 逐個擊破 " 與 " 超強學習 ",或者叫 " 蠶食戰略 ",沒有機會創造機會,沒有合格努力提升。
其實,大部分企業面對市場,大概率都這樣,沒鞋也要跑,跑着跑着就有錢買鞋了。
不妄自菲薄,也不自吹自擂,華為是一個悶聲做事的企業,一個悶聲把事情做好的企業,不大力吆喝,也會有掩藏不住實力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