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中國人口遷徙路線正變化:深圳常住人口首次負增長,中西部人口回流明顯,歡迎閲讀。
紅星資本局原創
記者 | 王田
編輯 | 肖子琦
中國人口遷徙路線正在發生着變化。
" 北上廣深 " 出現了歷史性的一幕。去年,四座一線城市的常住人口均出現下降。這對京滬并不算新鮮事,但 2022 年的負增長,是深圳自 1979 年建市以來常住人口首次下降,對廣州也同樣罕見。
相較于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人口流失。受訪專家對紅星資本局表示,廣深的人口負增長只是短期現象,不足以代表長期走勢。廣東省統計局也對 " 省外流動人口減少 69.2 萬 " 解釋為 " 暫時回流返鄉的階段性現象 ", 并預期 2023 年廣東常住人口将逐步恢復穩定增長。
但一個明顯現象是,傳統沿海城市的引力正在 " 降温 ",取而代之的是中西部強省會城市人口回流明顯。2022 年 36 個主要城市人口增量排名中,前十大城市裏中西部城市占據 7 席。
人口增量冠軍花落長沙
中西部回流明顯
人口增長冠軍,再次花落中西部城市。
據紅星資本局梳理,2022 年 36 個主要城市人口增量排名中,前十大城市分别是長沙、杭州、合肥、西安、南昌、昆明、武漢、鄭州、青島、濟南。中西部城市占據 7 席," 中西部人口回流 " 的現象明顯。
長沙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 年末,長沙市常住總人口 1042.06 萬,同比增長 1.8%;人口增量為 18.13 萬,在 36 個城市排名中位列第一。
不僅如此,長沙還拿下 2022 年 "GDP 萬億元俱樂部 " 增速(4.5%)第一城。人口增量第二名杭州,近年來以 " 搶人赢家 " 著稱,去年人口新增 17.2 萬。
5 月 11 日,長沙五一廣場
合肥、西安、南昌分别以 16.9 萬、12.29 萬、10.06 萬人口增量位列三、四、五位;排在其後的昆明、武漢、鄭州去年人口增量分别為 9.8 萬、9.01 萬、8.6 萬。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大城市的人口虹吸效應基本沒受人口增長減緩和人口結構改變的影響,省會城市、東部沿江、沿海地區人口 10 年來增長迅速。
長久以來,深圳、廣州霸榜人口增量榜,從 2014 年開始,每年新增人口都在 40 萬以上。2021 年人口增量登頂的城市是武漢,去年是長沙,均是中西部強省會城市。
但從去年人口增量表現中,超過了東部沿海城市青島。随着近年來中西部中心城市崛起,就業機會随之增多,人口吸引力逐漸增強。
這是否意味着東部沿海地區告别了人口高增長?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對紅星資本局表示,從產業更新的角度來説,數字化科技化的到來實現了對人工的替代,這相應減少了東部沿海地區對勞動力的部分需求。
目前已公布 2022 年人口數據的 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18 個省份實現常住人口正增長,且絕大多數為中西部省份,如湖北、安徽、山西、江西、甘肅、内蒙古、貴州、陝西、雲南等。
對于中西部的回流明顯,除了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原因外,原新認為跟新型城鎮化發展有着密切關聯。" 當前城市化的發展,實際上在走兩極:一個是大城市的發展,再一個就是中小城市的發展。" 原新指出,中西部中小城鎮的發展有所起色,省内打工明顯也會增多。
常住人口流失
" 北上廣深 " 首次集體失速
紅星資本局發現,在去年人口增量榜單中," 北上廣深 " 集體人口負增長。分别流失 4.3 萬、13.54 萬、7.65 萬、1.98 萬。而京滬人口負增長已不是第一次出現。
此前,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舸接受紅星資本局采訪時就表示過,傳統一線城市的吸引力并未下降,而是一種人口主動調節的結果," 過去新型城鎮化規劃中,對一線城市都有人口紅線的劃定,其中北京上海比較嚴格,廣東深圳到紅線還有距離,所以人口調控相對寬松。"
京滬人口負增長,更多是政策調節所致。作為全國僅有的 2 個 4 萬億級城市,也是位數不多的 2 千萬人口大市,京滬的 2035 年規劃人口上限分别是 2300 萬人和 2500 萬人。目前京滬常住人口已逼近上述設限——北京常住人口為 2184 萬人,上海常住人口高達 2476 萬人。
除了京滬以外,數據顯示,2022 年全國常住人口為 " 淨流出狀态 " 的省(區市)還包括新疆、山東、天津、河南、湖南、黑龍江、廣東、河北和遼寧。
從常住人口數量來看, 2022 年廣東以 12656.8 萬人口總量繼續坐穩 " 人口第一大省 ",但就常住人口變量來看,2022 年常住人口卻出現 40 年來首次負增長(減少 27.2 萬),情況僅好于遼寧(減少 32.4 萬)和河北(減少 28 萬)。
1 月 16 日,廣州街頭
和大多數省份人口自然增長乏力有所不同,廣東省這兩年主要是遷入人口(機械增長)減少。2021 年,廣東機械增長人口僅 2.81 萬,2022 年更是負增長。
廣東省統計局官網刊文解釋稱,2022 年,廣東省外流動人口減少 69.2 萬,這是在 2022 年廣東疫情散發多發的因素影響下,省外流動人口暫時回流返鄉的階段性現象。預期随着經濟社會發展,廣東人口規模及其結構優勢将長期保持穩定,2023 年廣東常住人口将逐步恢復穩定增長。
原新認為,對去年廣東的人口流失數據無需太過在意。去年廣東省 ( 尤其是珠三角地區 ) 由于受疫情影響,部分行業用工需求下降,一些原來在廣東務工的外省流動人口返鄉就業。加之此前 " 騰籠換鳥 ",低端產業遷出,轉移過程中對勞動力需求也明顯減少。
珠三角 8 城流失 30 餘萬人
長三角人口增加近 50 萬
廣東省的常住人口首次負增長,背後反映的是珠三角地區的集體人口流失。
紅星資本局梳理發現,2022 年珠三角九市——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只有珠海常住人口增量為 1.05 萬,其餘 8 城共計流失 31.17 萬人。
分别來看,2022 年,深圳常住人口為 1766.18 萬人,比上一年減少 1.98 萬人,這是 1979 年設立深圳市以來,常住人口首次下降。
長期以來,深圳是人口流入大市。其常住人口從 1979 年的 31.41 萬人增長到 2021 年的 1768.16 萬人,四十多年間增加了 50 多倍。
尤其是近十年,深圳市人口繼續保持較快增長。2010-2020 年深圳人口增長 720.22 萬,雄踞全國城市榜首,排名第二的是廣州,2010-2020 年人口增長 597.58 萬。
5 月 4 日,深圳羅湖區深南東路羅湖商務中心片區
另外兩個珠三角大市佛山和東莞,2022 年佛山市常住人口為 955.23 萬,與 2021 年相比,減少了 6.03 萬。這是佛山常住人口自本世紀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2022 年東莞常住人口 1043.7 萬人,比上一年減少 9.98 萬人。
珠三角不光匯聚了制造大市,也是外貿第一大省廣東主要的外貿份額聚集區網域。而制造業和外貿,去年受疫情影響衝擊較大,在此情況下,深圳、佛山、東莞常住人口減少,并不令人意外。
相較而言,長三角地區常住人口呈增長之勢。2022 年末 , 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合計常住人口為 23695.9 萬人,與 2021 年末常住人口 23647.7 萬人相比,增加 48.2 萬人。
長三角地區常住人口排名前十的城市,增量為正的有 7 個,分别是杭州(17.2 萬)合肥(16.9 萬)寧波(7.4 萬)南京(6.8 萬)蘇州(6.3 萬)温州(3.4 萬)南通(1.1 萬)。
" 整個長三角的產業結構比珠三角要好一些,所以在人口這一塊,它勞動密集型的程度可能要比珠三角要低一點,受影響也會小一些。" 原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