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暴漲超30倍!内地消費者為何愛買香港保險?,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内地訪客赴港買保險迎來了大幅增長。
近期香港保險業監管局公布的 2023 年首季香港保險業臨時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内地訪客的新造業務保費水平達 96.13 億港元,大幅上升 2686.4%,占個人業務總額 20.5%;新造保單數目為 34506 份,去年同期為 1029 份,增幅達 3253.4%。
從保單類型來看,今年一季度内地訪客在中國香港地區購買的保單中,終身壽險、重疾險和醫療在已發出保單份額中占比位列前三,分别為 55.6%、33.4% 和 5%。其中終身壽險的增長勢頭最猛,同比增長達到了近 65 倍。從保費來看,年金和儲蓄壽險增速最高,分别同比增長 89 倍、67 倍。
2023 年一季度香港保險業新造保單保費。數據來源:香港保險業監管局。
部分保險公司的業績報也印證了這股内地訪客赴港買保險熱潮。友邦保險 2023 年一季度财報顯示,按固定匯率基準,一季度友邦保險年化新保費同比上漲 34% 至 19.98 億美元。其在中國内地、香港、東盟和印度的業務均取得雙位數字的新業務價值增長。保誠保險公司發布的 2023 年第一季度财報也顯示,按固定匯率基準,保費等值銷售額同比增加 35% 至 15.59 億美元,主要是受到中國内地跨境流量增加、中國香港本地需求上升,以及公司旗下多個其他業務部門取得增長的推動。
為何今年内地居民紛紛遠赴中國香港地區買保險?港險產品有何吸引力?香港投保熱背後又暗藏了哪些風險因素?
為何港險備受内地訪客青睐?
對于内地訪客赴港投保激增現象,香港保險業監管局将其歸因于:" 跨境人流恢復正常釋放了壓抑多時的需求,加上去年同期基數較低。" 自從 2023 年 2 月 6 日,中國香港地區與内地實現全面 " 通關 ",這也意味着因疫情冰封三年的香港保險業開始解凍。
除此之外,港險產品受追捧也與本身具備的性價比優勢有關。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目前内地訪客買港險的以儲蓄壽險比較多,儲蓄壽險又以分紅險為主流,相對于内地的理财險產品,其最大優勢在于長期分紅較高——雖然保證收益率比較低,只有 1% 左右,但加上預期分紅,長期收益率可達到 6% 至 7% 水平,超過了内地保險公司同類型保險產品。至于同樣受歡迎的重疾險,則是相較内地擁有價格優勢。在同等保險範圍下,香港地區保費普遍比内地略低,而且還具有合理分紅水平,對消費者產生很大吸引力。
與此同時,香港保險公司也一直在積極迎合市場及時迭代產品。比如近兩年一些香港巨頭保險公司開始推出多元貨币保險產品,即允許保險合同中使用多種貨币進行保費支付和理賠結算,可選擇貨币高達七到九種,覆蓋了人民币、美元、英鎊、加元、澳元等币種,每三年可以選擇轉換一次保險貨币,可以滿足高淨值客户的外币需求。此外,2022 年開始,香港保險還新增了保單分拆功能,保單既可以一拆多,還可以更改受保人,把保單利益拆分給不同受益人。如此一來,靈活性高的香港保險產品自然很容易受消費者青睐。
再從全球金融環境來看,中國香港地區是國際金融中心之一,擁有成熟的金融市場系統,無論在資產端還是資金端,都有豐富的供給和巨大的交易規模,各類資產定價機制和交易市場都比較成熟,這都為香港保險公司進行全球資產配置提供了便利,使得香港保險公司在資產端能夠實現全球化的标的配置和風險分散,從而讓保險產品實現較高的盈利能力和分紅水平。
事實上,港險以上種種優勢早在疫情爆發的前 6 年就開始對内地訪客產生了巨大吸力,香港保險業監管局統計數據顯示,2014 年— 2019 年,内地訪客新單保單保費占全港新單保費的比例一直超過了 20%。尤其是在 2016 年,内地訪客赴港投保達到了歷史最高峰,其新造保單保費達到 727 億元,占全港新單保費的 39.3%。
2016 年的保費峰值,一方面原因在于當時人民币貶值之下的保值需求,另外,2016 年 3 月起,限制内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新政也陸續出台,包括暫停内地客户使用銀聯卡等電子支付方式在香港繳交保費等規定。這也刺激了一波内地訪客搶先在政策生效前赴港買保險,使得 2016 年内地訪客新單保單保費比例登上歷史新高點。只不過後來因疫情封關和政策變化等原因,内地訪客新單保單保費比例才在 2020 年— 2022 年期間斷崖式下跌,一度跌到了 0.9%。
赴港投保熱潮背後的 "B 面 "
在筆者看來,内地訪客赴港投保的現象在未來一段時間大概率還會增加。一是因為目前内地訪客對港險需求旺盛。據國際管理咨詢公司奧緯咨詢 3 月公布的調查報告,72% 的内地受訪者計劃在未來 24 個月内來港旅遊,47% 的消費者有興趣在旅行期間購買香港的人壽保險產品。而瑞銀實證所(UBS Evidence Lab)通關做的調查也顯示,受訪的 1000 名内地居民中 47% 有意購買境外保險,約三分之二考慮在通關一年内投保。瑞銀預計,内地消費者來香港地區投保到明年有望超過疫情前高峰。過去兩三年因為疫情被抑制的需求,會在今明兩年釋放出來。
另外,考慮到今年以來的銀行集體降息,内地銀行存款利率步入 "2 時代 " 後,内地訪客的一部分理财需求也有可能釋放到港險市場。
但需要注意的是,港險并非适合所有内地消費者,背後也有諸多風險因素須考量。
首先,購買港險需要去香港地區當地的保險公司投保,這對内地居民來説成本較高。如果通過代理人轉交等非正規渠道繳費,也容易帶來資金損失的風險。因為在現實案例中,曾出現一些消費者委托代理人繳納保費,但代理人并沒有将保費繳納至保險公司,導致投保人保單失效的情況。
其次,購買港險還需要考慮到匯率風險和外匯政策風險,比如投保長期壽險需要定期按時繳納保費,但如果期間外匯支付政策發生變化,就可能面臨無法按期繳納保費的風險。
另外,因預期收益較高而備受青睐的香港儲蓄分紅險,其最終收益率其實也是不确定的。因為香港保險市場化程度高,并未對保險產品的紅利演示有明确規定,因此大多數產品都采用 6% 以上的投資收益率進行分紅演示。但分紅本身其實屬于非保證收益,最終能否達到預期都要取決于保險公司投資收益能力如何,不确定性較大。
而在保險最重要的理賠環節,購買港險的風險也不容忽視。一是因為港險公司理賠時對客户的賠償款項只能匯入其香港的銀行賬户裏,不能匯入其在内地銀行的個人賬户,這會給内地消費者提取和使用理賠款帶來不便。二是我國内地法律不保護香港地區保單權益,一旦香港保險保單發生糾紛,内地消費者需要前往香港地區維權,其法律訴訟費也高于内地。第三點也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一點,香港保險健康申報環節的告知要求高于内地。和内地的有限告知不同,香港保險實行的是無限告知,投保人如果因為不清楚或不記得很久以前的患病和檢查情況,理賠時就會被保險公司拒賠。
綜合上述種種,不難看出赴港買保險這件事 "A 面 " 和 "B 面 " 兼有,内地消費者去香港購買保險可以享受到專業化水平高、多元化產品選擇和國際化金融服務等優勢。然而,購買者也需要考慮費用、貨币匯率風險、跨境操作復雜性以及監管差異等方面的因素。赴港買保險,切忌跟風,應該根據自身需求和情況進行權衡和決策,才能避免踩坑。(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僅代表個人觀點,與平台無關)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