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中國拿什麼守住制造業?,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丨華商韬略,作者|畢亞軍
這個目标實現了,中國制造才是真正的強大。
這個目标實現了,中國也就不用那麼擔心所謂的產能轉移,甚至應該主動轉移自己的一些產能了。
01
酒泉衞星發射中心,東風大禮堂。
講台上的謝公興,面對 PPT 上 " 明月的前世今生 " 幾個大字,眼淚在眼眶打轉。
數次哽咽後,他有些羞澀地説,聽完航天人的事迹精神,我都不好意思説明月這點事兒了,但就算這點事兒,也的确是不容易的,所以我更加感受到航天人的偉大。
晚飯時,我問謝公興當時是不是想起了當年擺地攤,被追債的情形。他説,有想起,但想得更多的,還是最近這些年從做工廠轉向做品牌的艱難、慶幸,以及欣慰。
温州人謝公興和哥哥謝公晚,不到 20 歲就踏入眼鏡行業發展至今。90 年代初,剛剛出道的他們曾經借了 4 萬多的高利貸做眼鏡批發但血本無歸,在萬元户就是有錢的當時,這是個大數字。
" 不敢回家,哥哥一度想要自殺。"
這種經歷讓兄弟二人更有危機感,也不斷在經營中居安思危,争取更多主動權。
" 很早就認識到,一定要自己做研發,建廠,做產品,才能更有主動權。"
2007 年,從批發零售轉型到加工制造的明月,已是中國唯一關鍵材料自給、核心技術自主的鏡片企業。但他們努力拼成了鏡片制造的全國隐形冠軍,主動權卻沒有跟随而至。
" 我們很重視研發,產品也不比國外品牌差,但賣不起價,也不好賣,國產牌子,顧客不認。" 謝公晚説。
當更多國產鏡片廠起來,價格戰成為同行競争的主旋律,明月的處境甚至比以前更糟糕。
" 研發提高了成本,但無法在市場兑現,甚至連山寨廠都打不過,山寨還有個成本優勢。"
就在此時,一家外資巨頭給出超溢價要收購明月,條件從絕對控股談到 50 對 50,但謝家兄弟依然不同意。
" 越看越明白,他們是要明月做代工廠,但我們已經下定決心,要做自己的品牌。"
謝公晚説,同樣的產品,貼上外資的标就賣得好,這讓他們不服,也逼他們思考。" 思維有了巨大轉變,要真正掌握主動權,還得做品牌,讓消費者認,赢得消費者才是制造業可持續的終極秘籍。"
認準這個目标後,明月一邊修煉技術與產品的更高境界,一邊開始了新的攀登。
用謝公晚的話説就是,重構了整個運作體系:" 過去一直是以生產為主導,所有的東西都是圍繞着生產來做,做品牌是要轉變工作方向,從生產為導向轉向消費者為導向。"
謝公晚説," 研發難,產品難,做好品牌難上加難。"
明月從生產導向轉到消費者導向,也是充滿着陣痛。
比如,拒絕收購後,曾遭遇經銷商,供應鏈夥伴被外資脅迫砍單的危機。" 收購不成,他就打壓,圍追堵截,很長時間内,我們每天都在想,還能這樣活多久。"
再比如,品牌創建既需投入大量資本和精力,也需較長的時間才能產生效果,這讓轉型到品牌創建初期的明月,更加面臨着考驗其意志與實力的壓力:品牌效益無法在短期兑現,運營成本持續上升,價格戰不能打了,但同行卻不斷以價格戰搶占市場。
這過程,猶如逆行者攀高峰,自己拼命往上走,但感覺整個環境都在把自己往下拽。
謝公晚説,實在難以支撐時,他們也想過要不就賣掉算了,或者回到以前的走量模式,甚至代工," 但還是不甘心,覺得中國這麼大市場應該可以做出自己的品牌。"
堅持是值得的,熬過轉型的痛苦之後,明月赢得脱胎換骨的轉變。
2021 年初,明月登陸 A 股,上市當年就推出更符合中國特點的青少年近視防控鏡片—— " 輕松控 " 及 " 輕松控 Pro",既填補此一領網域的國產短板,為中國消費者帶來更多選擇,也培育出公司新的增長極。
如今,明月不但是中國本土最大鏡片品牌,持續擴大着市場占有,也帶動着整個國產鏡片的品牌化。2022 年,中國鏡片市占前 10 名,已有 3 家本土品牌,其中的領軍者就是明月。
明月将命運的缰繩握在了自己的手中,但回憶過往,謝公晚仍是一頭冷汗:" 如果我們當初沒有下這個決心,沒有以消費者為中心改變發展模式,而是繼續拼低價,走代工,那今天就難過了。"
" 拼低價,走代工,可能就難過了 ",這并非是謝公晚的假設。
明月生產總部所在地江蘇丹陽,世界最大眼鏡產業基地。
這裏年產鏡架 1 億多副,占中國 1/3;年產光學玻璃及樹脂鏡片 3.2 億副,占中國 75%,全球 50%。
但這兩年,丹陽的壓力越來越大了。
最大的壓力就是,國内其他城市,以及越南等海外國家都在努力發展鏡片產業,它們的成本優勢明顯,而且給出很多優惠政策,不少成本敏感型的企業,已經開始思考,甚至部署着產能轉移。
而丹陽的不少企業都要麼是拼低價的成本路徑,要麼是聽命于下遊品牌的代工廠。
一場產業重構已在悄然發生,丹陽該如何守住世界最大眼鏡產業基地的地位,甚至更升一級?顯然需要和過去努力招商引資,蓋工廠不一樣的眼光與思維。
丹陽眼鏡產業的挑戰,幾乎也是整個中國制造的寫照。
02
據工信部數據,2022 年中國工業增加值突破 40 萬億元人民币大關,占 GDP 比重已達 33.2%;據海關總署數據,2022 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已達 42.07 萬億元人民币,連續 6 年貨物貿易全球第一。
兩組數據之下,是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和世界工廠的絕對優勢地位。
絕對優勢之下,壓力也越來越大。
地緣政治博弈,成本變化導致的產業鏈重構和產能轉移,核心技術卡脖子都是顯而易見的壓力。這些之外,相比美國、德國、日本等制造業發展,中國制造業也還存在着 " 誰主浮沉 " 的其他隐憂。
首先是相當大部分的中國制造,其實是外資制造。
據商務部數據,2021 年我國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 13.82 萬億元,占進出口總值的 32.9%。數據之下是,一個鄭州富士康占河南外貿半壁江山;上海的外資企業貢獻了約 2/3 的進出口和規上工業總產值……
而且,外資制造都相對站在產業價值的更高端。2020 年中國前 15 大外貿出口企業,外資占了 11 席,11 家企業幾乎都來自于更高附加值的電子信息產業,且絕大多數都可被美國以技術或市場卡脖子。
其次是相當大部分的中國制造,是為外資制造。
這方面,缺少具體數據,但可以肯定,數字不小,從蘋果、惠普到耐克、阿迪,眾多中國本土的先進制造力,事實上都在為外資品牌打工。
比如丹陽生產了全球一半的鏡片,其中超 6 成都是為外資品牌代工。
工廠是别人的,或者工廠是你的,但品牌與消費者在别人手裏,都是主動權在别人手裏。發展是主旋律,和氣生财的時代,那是分工合作,你好我好大家好,可一旦和氣變成了對立,那就是被動者被打。
除了外資制造和為外資制造的被動,即便是中國制造中的中國品牌,相比美國、德國、日本品牌而言,也依然在全球市場,甚至在國内市場的消費者競争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
全球供應鏈重塑,中國制造業已有的規模、短板與壓力,這些綜合下來,幾乎可以得出結論:中國已不可能,也不應該像過去那樣,靠吸引更多外資,開更多工廠,擴張更大產能,來加強制造業的發展。
但無論從就業、民生,還是經濟可持續發展角度看,中國都必須更加依靠制造業拉動實體經濟的發展。一邊是不可能,一邊是必須要,這中間的矛盾該如何解?或者説:
中國拿什麼守住并更新制造業?
03
制造是為消費者服務的。
誰掌握消費者,誰就掌握制造。
無論外資制造、為外資制造的比重,還是中國制造的品牌力不足,其實都可歸結為:
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制造,并沒有對等地掌握世界消費者。
富士康就是個例子。
它擁有世界頂尖的工廠、產線和制造力,但卻并不擁有制造的主動權,而是必須聽命于諸如蘋果等品牌廠商。換句話説,沒有工廠,沒有生產線的蘋果,才是這些工廠、生產線真正的制造力主人。
清楚了問題,也就清楚了解決之道:中國要守住和更新制造業,其功夫應在制造之外、在工廠之外,在于超越制造,超越工廠,從為世界生產制造為導向,轉向赢得世界消費者為導向。
核心是,加強自主品牌的發展與自主渠道的建設,真正讓世界愛上中國制造,而且愛的是中國的自主品牌,而不只是外資品牌背後的 "made in china"。
這早已是中國制造轉型更新的共識,無須多言。但如何加強,卻是值得探讨與反思的。這也是此文最想建議和呼籲的:必須改變一談制造就是開工廠的生產思維,改變對服務業,特别是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傲慢與偏見。
而且,幾乎所有服務業,其實都有益于制造業,它們要麼直接服務制造,要麼通過服務場景拉動與消費制造。
中國制造固然存在核心技術卡脖子等關鍵挑戰,但在更多大多數領網域,卡住脖子的早已不是技術或產品本身,而是這些落後的觀念,是這些觀念導致的——對生產的重視,對市場和消費者的輕視,以及由此帶來的被市場和消費者卡脖子。
至今,很多人一提制造業就是開工廠,讓人進工廠,一談服務業就給戴上虛頭巴腦的帽子,甚至把服務業與制造業對立起來看,把品牌行銷,公關咨詢等説成是騙子,把通過這些追求品牌溢價説成收智商税。
曾經的 " 年輕人寧願當騎手也不進工廠 ",就是把服務業與制造業對立起來看的典型。
這種思維的潛意識是快遞或外賣,挖了制造業的牆角,削弱了制造業。但事實上,快遞或外賣是強化,而不是削弱了制造業。沒有他們,各種產品不會如此高效的送到消費者手中——
沒有消費,工廠為誰制造?
遺憾的是,如此狹義眼光看制造的不是少數人,甚至不是普通人,而是制造業者本身,甚至是制造業中的大人物。
04
制造業,至今被寄托着促進就業的厚望。
以就業而論,中國制造也迫切需要超越制造、超越工廠,需把功夫放在制造之外。
智能制造的大勢之下,即便中國制造業進一步規模提升,制造環節也只會降低,而不是提高用工需求。
這一前提下,唯有立足制造,但又超越制造,将制造的自主價值做強,自主價值鏈做長,才能提供更多就業,也帶動實體經濟整體擴容發展。
其核心,依然是要做強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比如研發設計、品牌行銷、公關咨詢、物流服務等,推動服務業與制造業更深度的融合發展,形成衣務業與制造業的雙向拉動和雙向奔赴,在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謀求更高更具主動權的產業價值與空間。
以明月鏡片為例,在生產智能化浪潮之下,其自身產能從 2017 年的 3600 萬片提到了如今的 4000 萬片,但用工卻從 1600 人減少到 1000 人。
然而若以明月從生產導向轉到消費者導向,并且因此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的品牌價值鏈發展來看,情況就大大不同了。
據初步測算,明月轉向品牌經營後,1 個工人 1 年的產能可對應支撐 160 個新的工作崗位,僅僅它在全國的超萬家經銷網絡,就至少帶動十萬就業,是過去開廠的超百倍。
更重要的是,一個大大區别于代工制造的產業生态也因此形成了。
在這個生态裏,明月拉動了研發設計、品牌行銷、公關咨詢、乃至金融、法律等服務業的發展,而這些服務業者也以自己的創新創意和專業能力,讓明月得到了更好的發展,進而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當這種從制造到消費的生态良性循環得以建立,制造與服務也就可以通過創新發展實現規模和價值提升,進而拉動經濟良性增長,明月的工廠也更能将成本提升化為價值創新,進而更有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而不是像代工廠一樣受制于人。
簡單説就是,因為做好了工廠之外的文章,明月得以更好地守住并更新自己的工廠。而若整個中國制造多一些這樣的企業,世界工廠的地位也就更難動搖。
可口可樂前董事長伍德魯夫曾有句名言:" 即使可口可樂公司在全球的生產工廠一夜之間被大火燒毀,只要有可口可樂的品牌在,我很快就可以重建可口可樂新的王國 "。
曾經以為只要把技術做好,產品做好,工廠也就一定能開好的謝家兄弟,也總結出一句話:" 如果不能直接連接消費者,不能赢得消費者,只是一門心思開工廠,最終可能保不住工廠。"
長期跟蹤對比中國制造業發展的這幾年,我一直有個想法,要有不同眼光看制造業,要以超越制造,超越工廠的眼光看制造業:
如果我們對制造業的定義,只是生產能力與規模,中國絕對是遙遙領先的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若我們把制造業的定義擴大到通過創造與掌握產品賺取最大價值,那中國制造業可能就是另一個狀況了。
這就像——
如果只把制造業當工廠,那全球最強大的制造商應該是富士康;如果把制造業當創造與掌握產品并賺取最大價值,那全球最強大制造商可能是蘋果。
而且——
蘋果被燒了,可以很快重建。
富士康被燒了,燒了就是燒了。
以創造與掌握產品賺取最大價值的眼光看,當下的中國制造,就更需要在制造之外,在產能之外做文章,而不是擔憂所謂的產能轉移——要從開工廠為世界制造產品,向做強做長制造業的自主價值鏈,直接服務并赢得世界消費者而努力。
這個目标實現了,中國也就不用那麼擔心所謂的產能轉移,甚至應該主動轉移自己的一些產能,更好地利用全球資源來更貼近服務全球消費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