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6年漲價6倍,共享充電寶的錢究竟被誰賺走了:商户占七成,代理稱“太卷”,歡迎閲讀。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曾思怡
"5 塊錢半小時,咬咬牙掃了。"
今年 7 月,肖倩到廣州黃埔區一文化中心看演唱會時電量告急,在附近的十字路口掃了一個共享充電寶。沒想到的是,幾個小時後她回到該路口返還充電寶時,原先立在路邊的共享充電寶機櫃已經不見了," 當天晚上沒還上,扣了 99 塊錢,又貴又坑 "。
和肖倩持相同感受的不在少數。
時代周報記者整理發現,自 2019 年以來,每年都有媒體就共享充電寶價格漲幅過高、價格不合理發布報道,社交媒體上對漲價行為的不滿情緒也随處可見。
近日,時代周報記者走訪發現,廣州街頭巷尾的共享充電寶價格以 3-4 元 / 小時為主,少數高端餐飲店、娛樂場所、景點則會漲到 6 至 8 元 / 小時。
便利店門口的共享充電寶 曾思怡 / 攝
雖然類似肖倩遭遇的高溢價情況屬于少見,但共享充電寶從最初打入市場時的 1 元 / 小時,到其後的 2 元、3 元、4 元、5 元、6 元,在不少用户看來依舊是 " 漲勢迅猛 "。
一漲再漲
共享充電寶自 2017 年在中國市場開始奪城,兩年時間,用户過億。到現在,共享充電寶已經成為各個城市街頭巷尾、大型商場、旅遊度假景區和娛樂場所等的标配。
市場不斷開拓的同時,共享充電寶的價格也在一次次調高。
時代周報記者在廣州走訪發現,較于最初進入市場時的 0.5 元 / 小時,眼下 3 元 / 小時、4 元 / 每小時的共享充電寶收費情況比比皆是。
位于廣州越秀區的一家飲品店内,共享充電寶 4 元 / 小時 圖源:手機截圖
社交平台上的議論也不少,有網友們表示自己在景區、KTV、洗浴中心等借幾小時動辄幾十元," 充電比停車還貴 "。
深圳共享充電寶收費情況也大致如此。
在當地工作的白莉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她一般外出吃飯、逛街手機沒電的時候會用到共享充電寶,使用場景多以餐飲店和大型商場為主,價格也集中在 3-4 元 / 小時。
共享充電寶定價也和城市類型有關系。
廣西河池是一座五線城市,在當地工作的蘇蘇介紹,共享充電寶在當地的定價一般是 2 元 / 小時,"KTV、車站、景點可能會貴些,但是在接受的範圍 "。
2017 年是我國充電寶企業的發展元年,企業以 0.5 元 / 小時的價格打入市場,甚至在用户使用前 30 分鍾都是免費。在手機電池技術有限、用户電量焦慮的背景下,優惠、便捷的共享充電寶迅速獲得大量用户。
至 2019 年,我國共享充電寶全年用户規模達到 1.5 億人次,幾家頭部企業占據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且大部分頭部企業已經實現盈利。
在用户規模足夠龐大且形成一定使用依賴後,和大部分共享經濟的商品一樣,共享充電寶發起一輪又一輪漲價潮——以最低 3 元 / 小時的價格計算,這六年間,共享充電寶價格上漲了 6 倍。
時代周報記者整理發現,共享充電寶集體漲價的情況從 2019 年開始引起注意,其後每一年,漲價情況都會引發多家媒體報道,社交平台上也彌漫着用户不滿情緒。
但從更廣泛的層面來看,不同消費者對共享充電寶漲價的反饋也有所不同。
餘慧是共享充電寶最早一批用户,随着共享充電寶價格一年高過一年,她和朋友形成每逢出遠門即自帶充電寶的習慣," 都有一兩年沒用(共享充電寶)了 "。
白莉覺得共享充電寶雖然貴,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也算 " 貴有貴的道理 ":" 一般都是臨時電量短缺的時候使用,算是解決了燃眉之急,這年頭手機沒電啥都幹不了。"
這種理論正是手機時代下,消費群體的普遍心理狀态:電量焦慮。這也是共享充電寶漲價背後的底氣。
但讓白莉稍感無奈的是," 以前配置有插座的餐飲店,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引入了共享充電寶,現在很多都取消免費插座了 "。
為誰做嫁衣?
一個核心問題是,共享充電寶費用漲價,是誰收益?由誰推動?
眼下,漲價涉及的利益方主要是中遊共享充電寶企業、代理商和商户。
早期的共享充電寶企業在開拓市場時多采用直營模式,即由企業直接和商户談,在行業玩家眾多的情況下,很容易形成 " 誰給的錢多就讓誰進店 " 的情況,為了擴展點位,共享充電寶企業只能打價格戰。
在這樣的背景下,更省錢的代理模式應運而生。即企業在各區網域招募當地代理商,由更具人脈資源的代理商與商户談合作,有效減少共享充電寶企業的營銷費用,但代理商也會分走一定比例的充電收入。
不過無論這三方如何抽成,在過去幾年裏,居民電價和商用電價均沒有大幅上漲,充電寶的制作工藝也沒有明顯的成本上升,在成倍的漲價環境裏,上述三方必有受益者,不過究竟誰賺到了更多?
共享充電寶企業或許有怨言。
作為行業頭部企業之一,怪獸充電市占率高達 36%,号稱 " 充電寶第一股 ",2021 年上市,2022 年營收 28.38 億元、淨虧損 7.11 億元,2023 年一季度扭虧為盈。
行業頭部尚且如此,其他同行更是在盈虧平衡線上掙扎。
7 月 30 日,時代周報記者以咨詢代理業務為由,聯系一位共享充電寶企業工作人員,對方随即發來一份充電寶櫃機采購價目表。
工作人員發來的價目表圖片,代理商購入單個共享充電寶的價格是 65 元,買得越多、折扣越大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 你按這個價格買入後,自己聯系商户投放,我們只抽取 1% 的充電費用,剩下 99% 由你和商户自行安排。" 這名工作人員還表示,充電價格全權由代理商決定," 你想設定多少都可以,最低 0.01 元,最高 20 元。現在下單還有折扣 "。
由此來看,即使充電價格一漲再漲,對于共享充電寶企業來説更像是 " 為他人做嫁衣 ",甚至説是淪為賣充電寶的廠商也不為過。
"1% 的抽成還是少見,一般規模小、名氣不大的才會設定這麼低,頭部企業抽成會高些,但也不超過 10%。"
吳傑(化名)從 2020 年開始在廣東地區擔任多家頭部共享充電寶企業的代理商,在他看來,(代理商)直接買充電寶的必虧,因為充電寶本身不值錢。現在一些頭部共享充電寶企業為了吸引代理商,推出風險更低、業務模式更靈活的方式," 美團的收一點錢(就能申領共享充電寶櫃機);怪獸的不用錢,達到标準就能申領(共享充電寶櫃機)"。
在這樣的情況下,提高單價依舊是共享充電寶行業鏈各個環節中,提升收入最見效的方式。
" 大公司背後是資本,資本只看重歸母利潤,運營團隊的決策對他們來説沒太大影響,畢竟整個市場全部加起來才百億規模。"
吳傑説,雖然共享充電寶定價權基本下放到代理商和商户手中,但是大多數企業都會設定一個基本的定價範圍," 比如一線城市,都會要求 3、4 塊錢起步 "。
但在企業設定的收費範圍内,大多數代理商和商户其實更傾向于将價格調得盡可能低。
他曾根據自己手頭業務進行統計,共享充電寶每一輪漲價,都會明顯降低用户使用率和使用時長," 單價上去、數量又下來了,所以我們(代理商和商户)在定價的時候基本就選規定範圍内的最低标準,你看廣州街上的充電寶還是以 3 元 / 小時的收費為主,當然一些景點、高消費場所另算 "。
誰是赢家?
從三方利益分配來看,商户或占主導權。
艾瑞報告數據指出,2022 年,共享充電寶價值鏈中,終端商户能拿到 50% 至 70% 的共享充電收入,這部分收入包括入場費和抽成。
商户的話語權或許還在進一步提高。
近日,時代周報記者走訪廣州天河區、越秀區多家提供共享充電寶的商户了解到,當前共享充電寶進入一家商鋪的門檻,已經提高至要給商户七成充電收入流水。
即使拿下充電收入的大頭,但在商户看來,共享充電寶帶來的效益也稱不上可觀。
廖薇(化名)在廣州越秀區經營一家奶茶店,2022 年上半年,她在代理商的推薦下引進兩台共享充電寶櫃機," 定價 3 元 / 小時,我能拿到 7 成的充電收入,平均 1 天到手收入幾十塊錢,十幾塊錢的時候也有 "。
不過廖薇表示,也有經營咖啡館和奶茶店的同行為了提高食客體驗,更願意在店裏配置插座而非引入了共享充電寶。
時代周報記者随後又走訪多家引入了共享充電寶櫃機的便利店、快餐店和飲品店,店主大都表示共享充電寶櫃機日均帶來的收入在幾十元,鮮有上百。
代理商也有自己的迷茫。
社交媒體上," 前期投入少,後期收入高 "、" 适合年輕人的低成本創業 "、" 做共享充電寶代理月入過萬 " 等共享充電寶代理招募信息眼花缭亂,但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以買入價兩三成将共享充電寶櫃機出售的代理商們同樣數量龐大。
招募廣告中,共享充電寶被稱為 " 躺着就能賺錢 " 的生意 圖源:網絡截圖
吳傑自覺從事互聯網行業多年,且在廣東地區積累下不少商户資源,但仍感覺這行并不好做," 現在一個商户同時放兩三家共享充電寶櫃機基本是常态,而且每次被迫漲價也很慌,充電收入是肉眼可見的變少 "。
不好做的原因,吳傑用 " 狼多肉少 " 來形容。一方面,共享充電寶行業市場空間有限,眼下業内的一個共識是,共享充電寶整個行業規模僅為 100 億元;另一方面,共享充電寶行業技術壁壘薄弱,玩家大量湧入導致内卷。
廣州某商場一樓奶茶店門口放置了 4 台不同品牌的充電寶櫃機,其中 3 台充電價格 4 元 / 小時,有一台推出促銷活動,3.88 元 / 小時 圖源:手機截圖
内卷之下更是衍生了一些灰色操作。
吳傑表示,有的共享充電寶企業雖然抽成極低,但是會做假數據,隐藏訂單,比如一個櫃機一天充電收入 50 元,企業做數據隐藏掉二三十元、也就是自己獨吞,剩下的才拿出來和代理、商户抽成;而且大多數充電寶未及時返還扣 99 元,雖然充電寶歸消費者了,但是有的充電寶只能用專門櫃機充電,相當于消費者 99 元買了個一次性產品," 換誰不堵得慌 "。
吳傑覺得,不顧用户情緒的定價和扣費操作,不論企業、代理商還是商户都會遭到反噬。
共享消費,只能越來越貴?
一個普遍的趨勢是,共享經濟項目似乎都在變得越來越貴。
和共享充電寶漲價相比,近期更能引發民眾關注的,是共享充電樁也漲價了。
時代周報記者整理發現,七月份以來,上海、鄭州、青島、重慶等地都出現共享充電樁費用上漲的情況,部分地區的高峰漲幅甚至達到 87%。
如果説共享充電寶的漲價可以通過随身攜帶一個充電寶解決,那共享充電樁漲價無疑是給數量日益龐大的新能源車主群體再增添一份難以抵消的裏程焦慮,尤其是一眾開新能源汽車的網約車和出租車司機群體。
同為擴展迅猛的共享經濟項目——共享單車,也是一漲再漲。
和共享充電寶類似的是,共享單車在打入市場時的價格也是 1 元 / 小時,不過眼下,多個城市共享單車價格已經漲至 1 小時 5 元左右。此前有媒體報道,共享單車的單次騎行價格已經在 4 年間翻了一倍,上海的單次騎行價格甚至漲到了每小時 6.5 元。
通過低價打入市場,共享經濟經營方在完成對市場壟斷和用户使用習慣培育之後,漲價似乎是一條必經之路。
不過問題在于,什麼程度的漲幅,可以在企業實現盈利和可持續經營的同時也滿足消費者對性價比的期待?又有多少共享經濟項目的漲價行為和漲價幅度已經突破了這個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