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骁龍8155“繼任者”發布,未來芯片會主導汽車換代嗎?,歡迎閲讀。
軟體定義汽車的時代,汽車行業正在被 " 摩爾定律 " 逐漸滲透。
摩爾定律指的是:當價格不變時,芯片上的晶體管數量大約每 18-24 個月會翻一倍,也就是價格不變,性能翻番,這一定律揭示了電子產品更新迭代的速度之快。
而在智能電動車上,随着核心三大件被電子架構所取代,摩爾定律也得到了清晰的體現,甚至可能會直接主導汽車換代。
骁龍 8155 即将成為 " 過去式 "
過去兩年,骁龍 8155 座艙芯片人盡皆知,有近百台新車搭載了它,這些車型中有新能源車,也有燃油車,盡管它們的動力形式不同,產品定位也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主打智能化體驗。
而骁龍 8155 就是這一切的核心,如果如今一款車沒有骁龍 8155,那它可能都不配談論智能化。
不過随着摩爾定律的上演,骁龍 8155 也将進入歷史舞台,當然,會有新的角色來接替它。
就在最近,高通第四代座艙芯片平台發布,同時公布了骁龍 8155 的 " 繼任者 ",骁龍 8295。在讨論這顆全新的芯片前,我們有必要先來回顧一下高通座艙芯片平台的演進過程。
2014 年,高通發布骁龍 602A,采用 28nm 制程工藝,這是高通在汽車端上的初步嘗試;2016 年,骁龍 820A 發布,采用 14nm 工藝,骁龍車機芯片漸漸被消費者所了解;2019 年,高通發布第三代座艙芯片,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骁龍 8155,它的工藝提升到 7nm,是如今智能汽車的 " 标配 "。
十年時間,四次迭代,每次都基于全新的制程工藝打造,如果你恰巧了解高通移動端芯片的演進過程,就會發現這個更新節奏和高通手機芯片的換代是強關聯的。沒錯,高通的座艙芯片和移動端芯片确實基于同一架構。
具體而言,高通首先會在手機芯片上驗證全新的功能和技術,然後再下放至座艙芯片。
也就是説,高通面向汽車座艙的芯片,能率先在成熟的移動端市場上得到驗證,然後再用到座艙上,這使得高通座艙芯片在研發成本、迭代速度和技術成熟度上,有着其他廠商難以比拟的優勢,所以才出現了全員高舉骁龍 8155 的盛況。
現在,我們再來説新發布的骁龍 8295,與前三代不同的是,它的設計藍本并非手機芯片,而是高通面向筆記本終端的骁龍 8cx Gen3,從制程工藝上來講,它和 2021 年的骁龍 888 屬于同代產品,但面向筆記本終端的特性,決定了它的性能直接跨升了幾個維度,這就好比 iPhone 12 上的 A14 芯片和 Mac 上的 M1 芯片。
帶着這個概念,再來看高通官方的介紹,骁龍 8295 的 AI 算力提升到了 30TOPS,作為對比,骁龍 8155 是 4TOPS,華為鴻蒙車機采用的麒麟 990A 則是 3.5TOPS。
而在座艙芯片更看重的 GPU 表現上,骁龍 8295 相比骁龍 8155,GPU 整體性能提升 2 倍、3D 渲染性能提升 3 倍,此外還增加了電子後視鏡的支持、機器學習視覺(後置、環視)、乘客監測以及信息安全等功能,一顆芯片可帶 11 塊屏。
不出意外的話,很快各家車企就會不遺餘力地宣傳骁龍 8295 了。
哪些車企會用骁龍 8295?
據現有信息來看,集度 ROBO-01 是最早宣布首發骁龍 8295 的車型,但以目前集度的造車進度來看,大概率會是 "PPT 首發 ",而相對靠譜的,有理想、零跑和小米。
理想在今年 3 月的媒體溝通會上表示,第四季度會發布搭載骁龍 8295 的新車,也就是首款純電車型 W01,此外 L 系列車型也将支持更新到骁龍 8295;零跑則宣布下半年發布的中大型 SUV 零跑 B11 将搭載骁龍 8295;小米作為高通的鐵杆客户,2024 年的首款汽車自然也不會錯過。
骁龍 8295 上車後,會給智能座艙帶來哪些提升,這一點集度可能是最了解的,雖然他們的 ROBO-01 難產,但不可否認,集度技術團隊在智能化方面有着很敏鋭的嗅覺。
從集度 ROBO-01 上可以看出,目前骁龍 8295 有兩項能力是比較清晰的,首先是車内語音互動,得益于算力的提升,可以做到毫秒級的全離線語音互動。
另一點是在智駕方面,同樣是在高算力的支持下,骁龍 8295 可以作為獨立冗餘的備份系統,當輔助駕駛系統遇到極端情況失效後,智艙可以立刻接管以保證安全。
此外,骁龍 8295 對螢幕數量和大内存的支持,不僅為座艙互動和娛樂系統提供了更多可能,還能滿足一些高算力需求的車型。
比如理想 L9 在發布時,為了實現五屏互動的場景,不得不采用了 2 顆骁龍 8155 芯片,因為骁龍 8155 最高只支持 12GB 内存和 4 塊螢幕,無法滿足算力需求,而如今,一顆骁龍 8295 足以應對,明顯是更高效和經濟的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宣布搭載骁龍 8295 的車企雖然不多,但幾乎都是新勢力車企,而更多車企則處在觀望狀态,在這一點上,智能電動車行業與手機行業形成了鮮明對比。
同樣是在高通旗艦芯片平台發布時,各大手機廠商無一例外,都會為高通站台,并宣布旗下產品将首批搭載高通芯片,而在智能電動車領網域,目前只看到了集度、零跑在賣力宣傳。
這背後的原因,一方面是目前智能化體驗的優先級相對較低,如果不是主打賣點,廠商沒必要大肆宣傳。
但更主要的原因或許是,執着新技術的傳統車企并不多,他們對于新硬體的需求也相對較低,在他們眼中," 三大件 " 依舊是決定汽車的最重要因素," 性能過剩 " 帶來的多餘成本是看重利潤率的傳統車企難以承受的。
但熟悉消費電子的人都知道," 硬體過剩 " 或者是 " 性能過剩 " 其實是個偽命題,因為軟體的不斷進步,最終一定會吞噬掉所有硬體性能。
在這一點上,對技術更重視的新勢力車企看得比較明白,李想曾在年初談及理想汽車旗艦車型的產品策略,他表示 " 旗艦產品發布和交付的時間,跟一些最關鍵的技術是綁定的。
有時候我們的產品延期,主要是為了綁定最先進的技術,比如,高通的 8295 芯片在今年年底将迎來重要更新。而理想的產品跟高通 8295 芯片的開發進度、開發策略、整個軟體釋放的進度都是息息相關的。
我們不能發布一款旗艦產品,但它搭載的是進入產品末期的上一代芯片。這個對我們來説其實非常難受。"
芯片會主導汽車換代嗎?
正如李想所説,產品的發布節點,和一些關鍵技術是綁定的,這非常符合消費電子產品的迭代特征。
而在汽車領網域,以前,這些關鍵技術指的是發動機、變速箱、底盤三大件,但現在,正在被各種電子元器件所取代,這或許就是軟體定義汽車的真正含義,更準确地説,是半導體和軟體共同定義汽車。
随着三大件被各種電子元器件取代,汽車自然也不會逃脱 " 摩爾定律 " 的規律,進一步理解,之後的汽車換代,可能會像手機電腦一樣,把核心芯片的迭代當作最重要的參考項之一,而在這種趨勢下,汽車迭代速度會越來越快,成本也會越來越低。
今年的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消費電子出身的零跑 CEO 朱江明就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兩年是智能電動車的更新節奏。
他認為,電動車的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系統,會以兩年時間為部門進行更新,同時,随着技術的快速迭代,電池、電驅等核心部件的成本也會加速下降,朱江明甚至大膽預測:" 以每兩年迭代一次的速度,十年後智能電動汽車或将迎來 5 萬元時代 "。
事實上,朱江明的預測已經在現實中悄然上演,最近一段時間,新車 " 背刺 " 老車的現象越來越多,去年有理想 ONE 換代,今年有蔚來 ES6 換代。
可以預見的是,随着技術成本的快速下降,這不會成為個例,所以對車企來講,進行更清晰的產品定義,打造層次分明的產品矩陣,可能是今後要不斷完善的功課。
而從單一車型的角度來説,在產品設計之初,就為日後的體驗更新留下餘地,讓汽車能夠 " 常開常新 ",同樣也是值得思考的。
在未來,汽車行業注定會更深入地結合消費電子產品的特性,這兩者究竟會以什麼樣的方式相融合,值得讓我們拭目以待。
我知道你在看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