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是無心插柳,還是早有布局?這些公司開始賣“碳”,歡迎閲讀。
10 月 24 日,特斯拉發布 2024 年度三季度财報。根據财報,特斯拉第三季度的總營收為 251.82 億美元,同比增長 8%。這一營收數額部分得益于出售碳排放積分所獲得的收入,特斯拉第三季度通過出售碳積分獲得了 7.39 億美元的收入,為史上第二高。
這一收入來源對特斯拉的淨利潤貢獻顯著,幫助公司在該季度實現了 21.67 億美元的淨利潤,同比增長了 17%。得益于碳積分銷售的強勁表現以及其他業務的增長,特斯拉的股價在盤後交易中大漲超過 10%。
不止特斯拉,國内多家上市公司賣 " 碳 ",減碳正在為企業提供新的增收渠道。
華電能源(600726)在 9 月 25 日宣布,計劃以大約 90 元 / 噸的價格出售約 298 萬噸碳排放配額,預計交易總金額約為 2.6 億元人民币。這筆交易若順利完成,将成為近期 A 股公司公布的最大一筆碳排放配額交易。
山鷹國際 9 月 25 日公告稱,公司及其下屬子公司拟通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以大宗協定、挂牌交易等多種轉讓方式出售碳排放配額約 100 萬噸,出售價格不低于 90 元 / 噸(含税),交易總金額約 9000 萬元。
富春環保 9 月 11 日披露的公告顯示,近期公司子公司通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以協定轉讓、單項競價及其他符合規定的方式共計出售 2019 年至 2022 年碳排放配額結餘量 26.79 萬噸,成交均價 94.57 元 / 噸,交易總金額 2533.75 萬元(含税)。
這 " 碳 " 怎麼賣?
國内公司的賣 " 碳 " 行為是企業根據新法規《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對碳資產進行管理和運用的一種方式,該條例自 2024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條例構建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包括碳排放權交易覆蓋範圍、交易產品、交易主體和交易方式,重點排放部門的确定,碳排放配額分配,年度温室氣體排放報告編制與核查以及碳排放配額清繳和市場交易等事項。
首先,重點排放部門需要建設碳排放管理體系,這可能包括在集團層面設立碳資產管理部門或獨立的碳資產管理公司,以管理公司的碳排放和碳資產。公司需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國務院生态環境主管部門制定的技術規範,制定并嚴格執行温室氣體排放數據質量控制方案,編制年度排放報告,并報送主管部門。
然後,重點排放部門要根據核查結果,在規定的時限内清繳等同于其實際排放量的碳排放配額。碳配額出現不夠或結餘的情況,可以通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購買或出售碳排放配額。購買的配額可以用于清繳,也可以購買經核證的温室氣體減排量用于清繳。碳排放權交易可以采取協定轉讓、單向競價或者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其他現貨交易方式。
賣 " 碳 " 為企業提供了新的盈利渠道
賣 " 碳 " 為企業提供了新的盈利渠道。那些能夠有效減少碳排放的企業,通常會有剩餘的碳配額,這些配額可以在市場上出售,從而實現收益。例如,電力行業的企業在履約周期内,通過出售多餘的碳配額,能夠獲得可觀的收入。2023 年,部分電力企業的碳交易收入甚至超過了 1 億元。
2023 年,A 股 31 家電力上市公司披露了碳排放交易情況,碳排放交易收入 19.24 億元,較 2022 年增加 9.48 億元。國電電力碳收入超過 3 億元,位居榜首,碳資產對上市公司現金流的貢獻不可小觑。
随着《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的實施,企業通過減少碳排放,不僅可以履行社會責任,還能通過碳市場獲得經濟效益。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累計成交量和成交額均在增長,顯示碳市場正在逐步成熟。
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将于年内正式納入全國碳市場,預計新增約 1500 家重點排放部門,覆蓋排放量新增加約 30 億噸,全國碳市場覆蓋的排放量将達到全國碳排放總量的 60%。碳市場的影響力和覆蓋範圍正在不斷擴大,為更多企業提供了通過碳交易獲得收益的機會。
穩定和上漲的碳價讓碳市場具備投資屬性
碳排放配額交易是企業實現碳減排和财務績效提升的一種方式。有研究表明,試點 ETS(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實施總體上提升了參與企業的财務績效,特别是對非國有企業和非能源行業企業的影響更為顯著。這表明,通過碳排放配額交易,企業有可能通過碳減排來提升其财務績效。
碳市場的價格波動為企業提供了套利機會。企業可以在碳配額價格較低時購買配額,在價格上漲時出售,從中獲利。例如,2023 年全國碳市場的碳排放配額成交價格持續上漲,年末收盤價達 79.42 元 / 噸,較前一年上漲 44%。企業可以通過預測市場走勢,選擇合适的時機進行交易。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周誠君提到,碳市場具有強烈的金融屬性,碳排放權像金融工具和金融產品,應以金融市場的規律、邏輯和方法學來推動碳市場的發展、監管以及創新,重視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發展與監管有效分離的管理機制。
另外,随着碳市場的發展,企業還可以參與碳金融產品的交易,如碳期貨和碳期權等。這些金融工具可以幫助企業對衝碳價格波動的風險,同時也為企業提供了新的投資機會。通過這些金融工具,企業能夠在碳市場中實現更高的收益。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陶野
編輯 白華兵 校對 柳寶慶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