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為了活下去 車企正在撬動下沉市場……,歡迎閲讀。
2024 年終将至,車企的噩夢卻才剛剛開始……
這兩天,一封名為《2025 年比亞迪乘用車降本要求》的郵件在網絡曝光,其核心内容為比亞迪要求供應商降價 10%,就在大家還在懷疑這封郵件的真偽時,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雲飛于 11 月 27 日中午在其微博上回應了這一問題,稱 " 與供應商的年度議價,是汽車行業的慣例。我們基于規模化大量采購,對供應商提出降價目标,非強制要求,大家可協商推進。"
(圖片源自網絡)
不用猜,這兩天汽車圈裏又有很多人徹夜難眠。
因為這件事的恐怖之處就在于,随着比亞迪供應鏈成本的降低,新一輪的 " 價格戰 " 或将在 2025 年正式打響。
總結 2024 年這一輪價格戰帶來的影響:18 家上市中國車企的利潤總和不敵豐田一家,車企每賣出一台車就要虧損幾萬元,平均每天倒下 10 家經銷商、今年前 8 個月新車市場整體零售累計損失 1380 億元……
而這也只是外界能看到的冰川一角,多少車企和供應商倒閉及破產、多少汽車相關從業人員被降薪或裁員,借用此前長城汽車總裁穆峰説的那句 " 不幹就是等死,幹就是找死,必須在找死的過程中絕處逢生。"
何處是生門?答案或許就在當 " 下 ",此處劃重點:下 = 下沉市場。
5000 億的汽車市場規模
一個不争的事實是,我國下沉市場(三線及以下城市 , 包括縣城、鄉鎮和農村地區)的整體消費規模不容小觑。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下沉市場覆蓋了 300 個地級市、2800 個縣城、4 萬個鄉鎮和 66 萬個村莊,其人口總數占到了國内總人口的 77.55%,經濟總量占到全國 GDP 的 38%。
而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發布的《中國農村地區電動汽車出行研究》也顯示,預計到 2030 年,中國農村地區汽車千人保有量将近 160 輛,總保有量超 7000 萬輛。未來如果能滿足農村居民的機動化出行需求,将會撬動一個 5000 億元規模的汽車市場。
這還沒算國家給予下沉市場的種種政策利好。
去年 1 月份,工信部發布了《關于印發助力中小微企業穩增長調結構強能力若幹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落實擴大汽車、新能源汽車下鄉等促消費政策措施;去年 5 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車下鄉和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今年以來,政府從促進汽車消費、以舊換新、汽車下鄉和汽車出口等多個層面,以組合拳的方式提振汽車消費……
在政策和市場的兩輪驅動下,下沉市場這塊香饽饽就變得十分誘人。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是塊香饽饽,嗅覺敏鋭的車企們為什麼怎麼沒有早早發現這一市場?
其實不然,車企盯下沉市場基盤已久,只是态度難説堅決。
曾經的中國車市在以合資品牌為首的傳統燃油車市場中,實現了快速增量,并在全國打造了毛細血管般的經銷商網絡,然而随着存量市場的到來,高性價比、低利潤率的產品空間越來越小,在構建品牌、獲取更高溢價權的道路上,車企勢必要向上進發,在技術、品牌、產品等方面實現全面提升。
這樣不僅有助于車企向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延伸,提升企業在產業鏈中的地位和話語權,還可以通過掌控核心技術、品牌營銷等高附加值環節,獲取更多的利潤分配,實現產業更新和轉型。
而下沉市場由于消費者購車預算普遍較低,更看重汽車的代步功能和實用性,對車輛的舒适性配置、智能科技等方面的需求相對較少,同時,消費者在購車時更傾向于選擇口碑好、信譽度高的品牌,對于新興品牌需要較長時間來建立品牌信任,這也使得很多高調進軍下沉市場的品牌,最終铩羽而歸。
活下去,才能向前看
説到這兒有人會問了,既然都説了下沉市場主看性價比,跟車企發展路線存在需求偏差,為什麼又説下沉市場是車企的 " 生門 "?
答案很簡單,當車企面臨生存挑戰,卷到賠錢賣車都賣不動時," 幹吃饅頭 " 和 " 餓死 ",你會選哪個?
活下去,才能向前看。
英國經濟學家馬克西和西爾伯斯通在其合著的《汽車工業》一書裏,依據當時的生產技術和工藝水平,計算并繪制了汽車工廠生產線的長期平均費用曲線圖,直觀呈現了成本與產量間的關聯。
根據曲線結論,當汽車產量從 5 萬輛增加到 10 萬輛時,部門成本下降 15%;從 10 萬輛增加到 20 萬輛時,部門成本下降 10%;從 20 萬輛增加到 40 萬輛時,部門成本下降 5%,部門成本會随產量增長而持續降低。
只有跨越規模化的鴻溝,才能為企業争取更大的利潤空間。
在剛剛過去的 10 月份,比亞迪創下了 50.27 萬輛的銷量成績,這個數字意味着,平均每天有超 1.6 萬輛比亞迪汽車被交付到用户手中,值得一提的是,比亞迪還一舉拿下了全國 28 個省市的銷量冠軍寶座。
這樣的比亞迪自然有底氣要求供應商降價了。
而像特斯拉、小鵬、哪吒、零跑、極氪等一眾新勢力企業其實也在默默加碼,将觸角伸向下沉市場的各個角落,畢竟,當整個汽車行業被 " 寒氣 " 籠罩,銷量是向資本證明其市場價值和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至于一些還沒有下定決心的企業,可以試着參考手機行業的發展途徑,華為推出榮耀系列、小米推出 Redmi、OPPO 推出 realme,通過產品和價位将主品牌與副品牌的市場空間區隔來搶占市場。
進入下沉市場不是簡單的 " 復制""粘貼"
下沉市場的潛力無限,但想要真正進入卻很難。
不同于一二線城市的汽車銷售模式,下沉市場有着一套自己的打法,這就需要對下沉市場的用户消費特征有更加全面的了解,這裏我們可以通過 58 汽車研究院給出的一些下沉市場用户購車行為畫像來分析。
具體來看,下沉市場用户關注的能源類型中,燃油車占比 34.5%,混動車型占比 27%,純電動車型占比 22.4%;
下沉用户關注的車系國别中,中國品牌占比最高,達到了 35.2%,德系品牌占比 20.7%,日系品牌占比 16.2%,美系品牌占比 7.8%,韓系品牌占比 4.2%;
下沉用户關注的車系級别中,緊湊型車占比 22.3%,緊湊型 SUV 占比 20.9%,中型車占比 14.4%,中型 SUV 占比 13.8%,小型 SUV 占比 10.6%;
下沉用户關注的車系價格分布中,5-10 萬占比 26.9%,10-20 萬占比 26.8%,20-30 萬占比 15.4%,5 萬以下占比 12.6%,40-80 萬占比 9.3%;
在下沉用户關注品牌 TOP30 中,排名前十的分别是:比亞迪、大眾、五菱、豐田、本田、吉利、奔馳、長安、日產、奇瑞;
在下沉用户關注車系 TOP30 中,排名前十的分别是:秦 PLUS DM-i、海鷗、朗逸、宏光 MINI EV、軒逸、五菱缤果、宋 PLUS EV、五菱宏光、奔馳 C 級、元 PLUS。
總體來看,在下沉市場,合資及自主燃油車品牌的優勢更加明顯,這得益于二者多年來在下沉市場持續深耕的結果,新能源汽車市場則以中國品牌為主導。購車決策相對保守的下沉用户更加重視車輛的性價比、使用成本以及品牌信譽度,他們傾向于選擇親朋好友實際體驗過且推薦的產品,這與一二線城市的用户購車特征有着明顯不同。
在實用性至上的下沉市場,車企面臨的挑戰還有很多,包括為用户提供更具性價比的產品、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進行銷售渠道布局等等,新能源汽車品牌還要加大市場推廣力度,提高用户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同時找到服務和成本之間的平衡點,進一步完善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給用户帶來踏踏實實的用車安全感。
所以説,進入下沉市場絕對不是簡單的模式 " 復制 "" 粘貼 ",只有找到用户真正需要的產品和服務,才能找到真正的風口。
對此,你怎麼看?
更多原創熱點汽車資訊可關注 58 汽車微信号:wuba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