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雷軍、何小鵬被“坑”?特斯拉放棄一體化壓鑄,新勢力們跟風代價慘痛?,歡迎閲讀。
2023 年 12 月 28 日,小米 SU7 技術發布會上,雷軍着重宣傳了一項技術—— 9100 噸一體化大壓鑄設備集群系統,臉上難掩無盡的喜悦。
随後,雷軍公布小米百萬美金年度技術大獎時," 小米澎湃 OS 架構 " 與 " 一體化壓鑄技術 " 并列獲獎,可見小米對該技術的青睐。
幾個月後,遠在太平洋彼端的特斯拉,被媒體曝出 " 放棄下一代一體式鑄造 ",該消息傳至國内後,一眾新勢力車企陷入沉思。
《馬斯克傳》中有一名為 " 超級鑄造 " 的篇章,裏面寫道,特斯拉的一體化壓鑄技術源自馬斯克随手拆了個車模,最終在全球範圍内引起一場汽車工藝革命。
盡管該描述頗具網絡 " 爽文 " 的既視感,但從 2020 年 9 月特斯拉宣布 Model Y 開始采用一體化壓鑄生產後車身地板總成,以及推進該技術在品牌其他車型上使用後,便引起全球車企迅速跟進,例如國内新勢力車企蔚來、小鵬、高合、極氪等。
不可否認,一體化壓鑄技術确實有着獨到之處。
正如特斯拉所説,該工藝可以加快汽車制造速度,并大幅降低成本。數據顯示,應用一體式壓鑄後底板總成的 Model Y,後底板總重量降低 30%、整車制造成本降低 40%。
更為關鍵的是得益于一體化壓鑄技術的加持,特斯拉僅需 18 — 24 個月就能開發出一款新車,而同期大多數車企開發新車的周期均在 3 年以上。值得一提的是,馬斯克在 2023 年特斯拉投資日上,曾提出 " 一體化壓鑄 2.0",即開箱工藝。
該工藝技術将不再完全遵循傳統制造工藝流程——衝壓、焊接等,可以像拼樂高一樣拼汽車。彼時,特斯拉表示,通過這項 " 終極技術 ",能夠減少 40% 的工廠制造人員,制造所需的空間和時間都将減少 30%,組裝費僅為目前 Model 3 和 Model Y 的一半。
不得不説,在價格戰 " 戰火 " 不斷的車市,車企省下的每一分錢,都有可能成為決勝的關鍵,甚至是活下去的希望。被馬斯克描繪的神乎其神的一體化壓鑄技術,俨然成為新勢力車企們造車的 " 必選項 "。
論模仿特斯拉 " 一體化壓鑄 ",小米、賽力斯絕對是眾多車企中的佼佼者。
雷軍曾表示,特斯拉最新落成工廠是 9000 噸,而小米自主設計的一體化壓鑄工藝系統(9100 噸)已經超越特斯拉。
遙遙領先,成為網友對小米一體化壓鑄技術的評價。但,一體化壓鑄的軍備戰才剛剛開始。
小米的 " 超級大壓鑄 " 成為第一不足 48 小時,小鵬發布會上宣布小鵬 X9 采用 12000 噸一體壓鑄,且傳聞小鵬正在安裝 16000 噸級壓鑄單元。另外,哪吒汽車官宣,聯手力勁集團共同研發 20000 噸一體式壓鑄機。
" 噸位 " 不斷增加,可見車企對一體化壓鑄技術的推崇、" 瘋狂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曾大力推行一體化壓鑄的特斯拉,在全球多家車企紛紛跟進的情況下,卻突然 " 抽身 ",似乎預示着該技術存在缺陷。
從工藝問題來看,壓鑄件的誤差難以與衝壓件相媲美。
如,大眾衝壓件的标準為 ± 0.5mm,甚至是 ± 0.2mm,這是鑄件難以比拟的水平。值得一提的是,鑄件越大,偏差越大。除了精度問題,鑄件在鑄造完成後還需要進行熱處理,熱脹冷縮後,讓本就難以把控的精度問題愈發嚴重。
受精度問題影響,與特斯拉合作的德國格倫海德工廠空地上,一度擺放約 60% 的鑄件廢品。最終,在歷經一年時間,特斯拉才将一體化壓鑄後地板良品率從 30% 提升至 85% 左右,整個改進過程中牽涉到用料等維度。
盡管良品率提高,但依舊有着諸多問題困擾着特斯拉,例如确保銷量的穩定。馬斯克鼓吹一體化壓鑄技術 " 降本 40%" 的背後,很大程度取決于巨大的出貨量。
數據顯示,一體化壓鑄采用 C611 鎂鋁合金打造的車身零部件成本高達 40 元,是鋼制車身的一倍左右。據估算,想要保證壓鑄機的性價比,需月產 1.5 萬件才可以,即年銷量 18 萬輛。
從效率等角度出發,一體化壓鑄對于銷量高的車企而言,确實是不可多得的技術。但,結合 2023 年新勢力車企銷量排行榜來看,年銷量達到 " 标準 " 的車企,僅理想一家。
縱觀一眾新勢力車企,不乏 " 長期主義 " 玩家。然而,從前期投入來看,一體化壓鑄技術耗費的高額資金,對初創車企來説無異于巨大的沉沒成本。有機構估算,一台 9000 噸級别壓鑄機售價高達 9000 萬元,平均 1 萬元 / 噸,而小鵬、哪吒動辄上萬噸的壓鑄機,成本只高不低。
另外,中金證券曾測算,同樣年產 10 萬輛車的前提下,傳統衝壓 - 焊接工藝的設備總投資約為 5.2 億元,全部采用一體化工藝的設備總投資高為 7.1 億元。有意思的是,特斯拉 Model 3 至今尚未加入一體化壓鑄隊列中。
瘋狂的 " 噸位戰 "、疊加車市 " 内卷 ",新勢力車企俨然已經殺紅了眼,忽略了特斯拉高效降本的背後,源自于巨大的出貨量。可惜的是,現如今才幡然醒悟的車企們,早已深陷泥濘中。
一體化壓鑄,對于車企來説,無疑是柄雙刃劍,對于早已實現規模效應的車企來説,是錦上添花,但對銷量還未形成質變的車企而言,除了短暫的提高品牌力以外,更多的是巨大的沉默成本。至此,尚未跟進的車企們,面對一體化壓鑄技術需慎思。
視頻号回顧: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