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從賦能到“雇傭”,人形機器人能為銀行帶來什麼?,歡迎閲讀。
春晚一舞讓人形機器人逐步從科幻走向現實,引發社會各界對這一產業的廣泛關注,相關板塊持續看漲。人形機器人涉及高昂的研發成本和復雜的技術難題,研發與商業化應用落地均需要金融力量的加持,目前已有多家銀行通過提供定制銀行卡或向企業發放貸款等方式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
除賦能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之外,人形機器人在銀行領網域的應用空間也值得探索,此前已有銀行試水人形機器人網點對客服務,但目前人形機器人 " 入職 " 銀行網點仍處于初探階段,普及背後還面臨着技術、數據、隐私等多方面挑戰。從賦能到 " 雇傭 ",人形機器人真正走入銀行還有一段很長的路 ……
金融賦能人形機器人
扭秧歌、轉手絹 …… 春晚一舞讓人形機器人火出圈,相關板塊持續看漲。據東方财富網,截至 2 月 24 日,人形機器人板塊盤中創新高,最高達 1542.46,截至收盤回落至 1511.82,漲幅達 0.55%。
作為人工智能、機械工程和材料科學的集大成者,人形機器人涉及高昂的研發成本和復雜的技術難題,商業化應用的背後離不開金融力量的加持。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目前已有多家銀行通過提供定制銀行卡或向企業發放貸款等方式,推動人形機器人技術的研發和商業化應用。例如,中國銀行深圳市分行為優必選定制了首張人形機器人聯名借記卡,卡面采用人形機器人封面設計,并賦予優必選員工專屬的卡片權益;光大銀行深圳分行則為推出首款全尺寸人形機器人 PUDO D9 的普渡科技提供了 6000 萬元綜合授信審批;進出口銀行寧波分行近日向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企業發放貸款,為其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
" 銀行賦能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是金融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體現,有助于推動人形機器人技術的研發與商業化應用,加速產業更新。"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表示,銀行通過提供定制銀行卡、發放貸款等金融服務,為人形機器人企業提供資金支持,降低了其研發成本,促進了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
不過,當前銀行主要是基于已有專精特新或科創產品為相關企業提供授信支持,人形機器人產業尚處于發展階段,在為相關企業提供信貸產品和金融服務過程中也存在難點。
薩摩耶雲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表示,人形機器人企業多為初創型,資產以知識產權、技術專利等無形資產為主,缺乏傳統抵押物,銀行在開展信貸業務時,面臨抵押物不足、估值困難等問題。同時,人形機器人行業技術更新迅速,市場需求變化快,銀行需要不斷調整金融支持方案。此外,為滿足人形機器人企業的需求,銀行需創新金融產品,如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投貸聯動等。然而,這些創新產品可能面臨監管政策不完善、操作流程復雜等問題。
人形機器人屬于新興領網域,技術更新快、市場變化大,這對銀行的專業性和前瞻性提出更高的要求。鄭磊建議,銀行應加強對人形機器人行業的研究,結合技術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優化風險評估模型。同時,可以通過供應鏈金融等方式,支持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上下遊企業的協同發展。此外,還可以與證券、保險等機構合作,探索知識產權證券化、科技研發保險等多元化金融產品。
針對人形機器人研發周期長、投入大的特點,王鵬指出,銀行在貸款期限、利率等方面需做出合理安排,以滿足企業的長期資金需求。而為确保信貸資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銀行還需關注人形機器人產業的市場需求和政策導向。
" 入職 " 銀行網點初探
在賦能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同時,面對這片 " 新藍海 ",銀行也在積極探索人形機器人在金融領網域的應用空間。
銀行網點便是人形機器人在金融領網域落地應用的 " 前哨 "。早在去年就已有銀行相繼試水人形機器人網點對客服務,2024 年 7 月,國内首個智能人形機器人銀行大堂經理場景訓練基地在建設銀行上海浦東分行啓用,彼時人形機器人已開展銀行大堂業務咨詢、業務分流、智慧櫃員機個性化操作指南、反欺詐宣傳等面向客户的場景訓練。2024 年 10 月,工商銀行軟體開發中心多項關于網點對客服務的數字技術創新成果亮相,其中就包括人形機器人,該中心基于相關技術能力和金融大模型,挖掘了人形機器人在展廳講解、迎賓導流、交易引導以及實物交付等場景服務模式。
雖有銀行進行嘗試,但當前人形機器人距離正式 " 上崗 " 仍有一段距離,這背後涉及技術成熟度不足、成本高昂、法律法規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王鵬認為,目前,人形機器人技術仍面臨識别精度、互動體驗、安全性等方面的挑戰,難以滿足銀行網點的實際需求。同時,人形機器人的研發和生產成本較高,使得銀行在推廣應用時面臨較大的經濟壓力。此外,關于人形機器人在銀行領網域應用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銀行在合規性方面存在顧慮。
此外,人形機器人的運用也引發業内對于廣泛入駐網點替代現有員工的擔憂。随着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深入,數字人、人工智能客服等應用,網點員工數量正在逐年減少,2024 年上半年,41 家 A 股上市銀行共有員工 256.01 萬人,較年初的 260.27 萬人減少 4.26 萬人。
應用前景廣闊
人形機器人具有 " 大腦 "" 小腦 " 和 " 軀幹肢體 " 三大組成部分,相較于傳統機器人,具有更高的拟人化程度,随着生成式 AI 與大模型技術的融入,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在銀行領網域的應用也将更加廣泛,作為前沿陣地的銀行網點或将面臨更大變革。
有觀點認為,人形機器人可以在銀行網點擔任智能客服,為客户提供業務咨詢、引導和問題解答等服務。同時,通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為客户提供個性化的财富管理建議和投資顧問服務。此外,還可以用于銀行網點的安防巡檢,通過視覺識别和傳感器技術實時監控環境,提高安全性,并通過模拟真實場景,幫助銀行員工提升服務技能和應急處理能力。
不過,人形機器人 " 入職 " 銀行網點并非易事,普及背後需突破技術、數據、隐私等多方面難關。王鵬指出,技術方面,銀行需要解決人形機器人的識别精度、互動體驗、安全性等問題,以提升客户滿意度和信任度。數據方面,銀行需要建立完善的數據管理和分析體系,确保人形機器人能夠準确、高效地處理客户信息。隐私方面,銀行需要加強數據安全和隐私保護措施,防止客户信息泄露和濫用。此外,銀行還需要關注人形機器人應用對就業結構、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影響,确保人形機器人技術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 人形機器人在 2025 年有望實現量產,這将為產業鏈相關公司帶來盈利爆發式增長的機會。随着 DeepSeek 大模型的出現,為機器人提供了更多智能化指令,加上硬體和材料方面的不斷進步,人形機器人将逐步進入生活場景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認為," 人形機器人在銀行領網域的應用比較廣泛,可以提高銀行網點的辦事效率,當前尚未普及主要是智能化程度不夠和生產成本太高,未來,随着技術進步,人形機器人可以實現量產、成本随之降低,發展前景非常廣闊。"
從春晚舞台到銀行網點,人形機器人正以驚人的速度走入我們的生活,但相關難題的攻克尚需時間,未來,随着技術的不斷突破和應用的深入,人形機器人有望在金融領網域開辟更多可能。
北京商報記者 李海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