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破陣穆勒的華爾茲:1918年3月21日的德軍火炮戰術(上),歡迎閲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燃燒的島群 ,作者群主飛龍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1201篇原創文章,作者:Kagohl 3。
全文共13812字,配圖29幅,閲讀需要20分鍾,2024年3月23日首發。
本文收錄于作者"Kagohl 3"專輯,歡迎持續關注。
書接上文,雖然滲透戰術的精粹在于後方炮兵的精确打擊,但不可否認的是,德軍在一戰中後期開始積極推進的"火炮步兵化"也是發揮了相當正面的作用。這些輕型火炮看起來不如榴彈炮、加農炮這些大家夥強力,但它們可以由一線步兵直接調遣、直接操作,極大彌補了後方炮兵與自己的脱節問題。
由于普法戰争的影響,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德軍炮兵編制依然分為給步兵師提供野戰機動火力支援的"野戰炮兵"和為步兵軍或堡壘提供重型火力的"步兵炮兵",然而在1915年,西線德軍率先做出改變,新增了一個可以為步兵團乃至營提供直接支援的概念:"塹壕炮兵",他們直接聽從中下級步兵軍官的命令,操縱一種誕生沒幾年的新玩意:塹壕迫擊炮。而這種變化正是西線戰場的殘酷塹壕戰催生的。
圖1:德軍第169塹壕迫擊炮連部分官兵合影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德國陸軍就擔憂的發現炮兵離開一線躲在後方作戰的模式使得本就不好的步炮合作關系更加惡化。德軍最初的措施是派遣一些通曉步兵戰術的前哨炮兵觀測員協調緊張的步兵/炮兵關系,這些深入一線的觀測員利用電話與後方的炮兵軍官聯絡,讓步兵勉強能接受炮兵不在身旁的滋味。但這種方法終究只是權宜之計,因此在炮兵科技上出現了所謂的「炮兵觀測所」──炮兵指揮官現在在自己指揮的炮兵陣地與步兵前線中間開設了自己的指揮所,一方面利用有利的地形看看步兵們在幹什麼,另一方面對躲在更遠處陣地中的火炮下達射擊指令。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步炮脱節問題依然是要了老命,不只是德國,英法兩國也發現炮兵彈幕前移速度經常跟不上步兵的節奏,譬如1916年7月的索姆河攻勢中就發生英軍火炮彈幕前進速度過快導致步兵在空曠無人區淪為德軍重機槍的靶子,而當步兵前進得太快,就會發現自己受限于己方炮兵彈幕而不能有效的追擊潰逃中的敵軍。此外,一戰爆發初始,德軍就發現自己不得不利用大量火炮執行對敵軍炮兵的反制任務,直接降低了對步兵的支援效率,要知道此時德軍步兵師的火炮都集中于師屬炮兵旅,師以下的旅、團、營沒有自己的火炮。所以德軍現在一個問題就是怎麼讓基層步兵有足夠的建制火炮可以調遣,不用再過度依賴普通炮兵。
圖2. 造型奇葩的德國一戰炮兵觀察哨
幸運的是,德國在戰前就摸索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1904-1905年,日本和沙俄圍繞旅順要塞展開了為期一年的厮殺,敏鋭的德國陸軍也派出軍事觀察團觀摩了這場被後人稱作"一戰預演場"的戰争。德國觀察家在旅順港之役中發現了在現代化要塞攻擊中,有效快速的在鐵絲網中開拓一條攻擊路是決定步兵生死的重要關鍵,而且他們注意到了俄軍一項有趣的發明:1904年日軍在圍攻旅順要塞的戰鬥中采用坑道掘進戰術靠近到距離要塞只有幾十米的地方實施攻擊,而俄軍普通的重機槍和野戰炮由于彈道過于平直難以威脅躲在深坑裏面的日軍士兵,最後參與要塞防守的俄國炮兵上尉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維奇·戈比亞(Леонид Николаевич Гобято)突發奇想,将一門老式的47毫米海軍炮魔改成了一種使用11.5千克超口徑炮彈的曲射炮,這種炮射程只有40-500米,但仰角可達65度,能直接轟到塹壕裏面。結果自認為躲在塹壕就會安全的日軍士兵還沒明白怎麼回事就被砸入坑道裏面的超口徑炮彈炸的血肉橫飛,雖然後續又組織了幾次攻擊,但曾經讓俄國人頭疼的壕溝在這門改裝炮面前如同擺設,最後全被擊退了。
圖3:迫擊炮之父,俄軍炮兵上尉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維奇·戈比亞
圖4:在旅順戰役中讓日軍吃了苦頭的超口徑迫擊炮
德國陸軍意識到,這種新穎的曲射火炮能讓前線進攻部隊更快速的鏟除敵軍要塞外圍防線,于是在1908年找到萊茵金屬公司,提出研發用于工兵的同類型武器以對敵軍鐵絲網和躲藏在塹壕裏的有生力量構成更大破壞。萊茵金屬公司不負期待,在1910年就為德國陸軍工兵部隊秘密裝備了一種口徑25厘米的重型迫擊炮,其發射的97千克炮彈能轟到550米之外,萊茵金屬公司後續還開發了更輕巧的17厘米中型迫擊炮,炮彈50千克,射程750米。這兩種迫擊炮都采用炮口裝填和拉繩擊發原理,但名字倒是很有意思:minenwerfer,意為"地雷投射器"。當然,這個名字大家圖一樂就好,因為它們确實是迫擊炮。
圖5:17厘米中型塹壕迫擊炮(西門子.舒克特公司授權生產)
圖6:25厘米重型塹壕迫擊炮
1914年8月戰争爆發後,德國陸軍工兵共裝備了50門25厘米重型塹壕迫擊炮和116門17厘米中型塹壕迫擊炮,這些武器在攻擊比利時堡壘外圍的鐵絲網防線中表現出了令人滿意的威力。後來的1914年9月,德國軍隊在阿爾貢森林與法軍展開了激烈戰鬥,德軍這時悲催的發現師屬火炮在森林中難以有效支援步兵:在近距離戰鬥中,德軍野戰炮低深的彈道很難擊中躲藏在樹林與散兵坑中的敵人,而當德軍炮兵把陣地後移,希望有更多空間可以讓彈道更高一點的時候,卻又發現自己會暴露在射程更遠、射速更快的法軍75毫米野戰炮彈幕中。為了解決這種困境,德軍嘗試着從工兵那裏調來一些17厘米中型塹壕迫擊炮,把它們當成供前線步兵差遣的"極短程火炮"來運用。
結果德軍步兵對這些"工兵貨"相當的受用,此前遠離他們的德軍普通火炮難以顧及他們要面對的目标,無法可靠的幫助他們,但這些迫擊炮加入後,步兵們得以随心所欲的借助貼身重型火力幹掉眼前礙事的法軍工事。當17厘米迫擊炮發射的那些裝填有40千克烈性炸藥的炮彈準确的打中躲在樹木後面的法軍時,德軍步兵發現不少問題都迎刃而解了。在阿爾貢地區和法軍對線的德國第5集團軍總司令威廉王儲很快發現了迫擊炮的優勢,于是利用自己的政治影響力一邊遊説威廉二世擴大迫擊炮的產能,一邊将馬克斯.鮑爾少校安排到陸軍統帥部成為了主管火炮的第二廳主任,使萊茵金屬公司後續制造的迫擊炮能直接提供給一線步兵使用。
圖7:17厘米中型塹壕迫擊炮的威力在阿爾貢森林展現的淋漓盡致
在威廉王儲的影響下,德國陸軍工兵部隊于1914年12月開始抽調麾下工兵營中的塹壕迫擊炮部門配屬給步兵部隊,使得西線德軍于1915年春天開始讓每個步兵軍都有4-6門17厘米中型塹壕迫擊炮和2門25厘米重型塹壕迫擊炮,而到了1916年中期大部分步兵師都有了一個由3門重型與6門中型塹壕迫擊炮組成的連。
圖8:隸屬于德軍第338迫擊炮連(Minenwerfer Kompanie 338)的17厘米中型迫擊炮
随着裝備數量的不斷增加,塹壕迫擊炮很快成為西線德軍步兵在1915年執行有限目标攻擊的核心武器。不像傳統步兵攻擊以系統化的方法摧毀敵軍防御系統,有限目标攻擊是以蠶食的方式一點一滴占領敵人陣地。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有限目标攻擊的企圖只是讓陣地往前推進100~200米,占領某塊高地以便取得更好的觀測位置。
由步兵營、團或旅級部門發動的有限目标攻擊,需要射程範圍内所有火力集中支持。由于炮兵部門在聯系協調上較不方便,在有限目标攻擊中通常負責射擊敵人炮兵、預備隊集結地帶與指揮所、觀測所等目标,而如據點、機槍巢等接近我方步兵的小型目标則交由塹壕迫擊炮來處理。塹壕迫擊炮利用兩種戰術來協助步兵攻擊:其一、在準備階段中,塹壕迫擊炮會系統化的射擊敵軍陣地上的觀測所、掩體、機槍巢等,利用本身優異的準确性,把敵人的據點一個接一個的炸毀;其二、當步兵從壕溝中出發後,塹壕迫擊炮則把所有彈道集中在最接近突破點的敵軍戰壕上,形成固定彈幕壓制敵軍,而當德軍步兵發起最後衝鋒時,彈幕則以事先刻畫好的突破點為中心往敵軍陣地兩側與後方移動,以協助步兵席卷敵人陣地。
只要有适當的準備──以奪取孤立的敵軍陣地為目标,攻擊部隊事先進行反復演練,儲備大量彈藥─德軍都可以在有限目标攻擊中取勝。相較于法國人多半以失敗收場的模仿,德軍的勝利很大部分必須歸功于步兵與工兵間的協調合作。德軍步兵放棄了傳統操典中所有人員形成一線同時從壕溝中躍出攻擊的方式,而是在工兵迫擊炮的支持下每次由小群步兵發動攻擊、占領一小塊幾十米長的法軍陣地、鞏固陣地,然後一次又一次地使用相同的方法,直到攻占整次有限目标攻擊的所有目标為止。這種步兵小組配合塹壕迫擊炮彈幕的打法不但可以大量減少暴露在法國炮兵防護射擊時的傷亡,更可以有效解決法軍陣地前障礙物造成的困擾。相對于傳統炮兵準備射擊要想辦法清除一大片的障礙物,現在德軍只要用迫擊炮炸出一條窄窄的攻擊路徑即可,而要清開這麼小的一塊區網域也不再需要大量的炮彈,幾個炸藥包、幾發迫擊炮彈就可以清出能讓數十名步兵前進的通道。而塹壕炮兵的準備射擊目标區更小,不但讓部門面積内的火炮射擊密度更高,也能有效的節省許多彈藥。
事實證明,1915年德軍在西線上有限目标攻擊最重要的功臣正是萊茵金屬公司開發的塹壕迫擊炮,相對于利用野戰炮密集射擊敵軍機槍巢,迫擊炮只要幾發炮彈就可以精準的廢了對攻擊路徑產生威脅的任何機槍陣地。當德軍與敵人陣地距離縮短到不到100米時,任何要利用炮兵射擊敵人第一線陣地的一方,都要冒着極大的誤擊風險。只有迫擊炮在這種距離内有足夠的精确度可以将大量炮彈砸入敵人陣地中。
圖9:一群德國軍官在參觀25厘米重型塹壕迫擊炮的演示,這種武器是當時德軍最強大的迫擊炮
德軍就是這樣仰仗他們手中的迫擊炮,甚至他們發動的有限目标攻擊的極限都等同于迫擊炮的最大射程。由于當時的中型與重型塹壕迫炮的射程分别只有750與550米,當德軍攻占法軍第一線壕溝後通常就已經到達了這兩個家夥的射程極限,而這兩種武器最初又是設計作為攻城武器使用,重量較大不适合機動(雖然它們都采用了輪式炮架),因此所謂的有限目标攻擊通常在德軍步兵攻占法軍第一道壕溝後停止。不過這些不足也促成了萊茵金屬公司在1916年将這兩款迫擊炮的射程均提高到了超過1000米的水平,從而更受步兵喜愛。
然而迫擊炮射程改進畢竟是未來的1916年的事情,現在這玩意的不足終究還是困擾着德軍。為此,已經晉升為上校的馬克斯.鮑爾在1914年秋季-1915年冬季試圖找出讓德軍步兵在攻占法軍第一線壕溝後仍能持續保有足夠火力的方法。這種思想衍生了一個新的概念:Infanteriegeschütz,即所謂的"步兵炮",是一種能夠由步兵直接操作,直瞄發射榴彈攻擊土木工事的低初速輕型火炮。克虜伯公司倒是做了第一個嘗試,在1915年初旬設計了一種3.7厘米口徑的塹壕炮用來協助步兵幹掉敵軍機槍據點,威廉王儲第5集團軍麾下的第8步兵軍在同年3月2日組建第一支由炮兵和工兵合成的600人突擊隊的一大原因就是應要求測試這種新武器。該突擊隊在1915年5月-6月帶上這種塹壕炮參與了針對法軍的攻擊行動,但實戰中這種火炮卻被證明是【比沒有還糟糕】──口徑太小使得它發射的那些可憐的454克炮彈根本無法摧毀任何像樣的目标,要知道同期的M1915木柄手榴彈的炸藥裝填量可是都有300克之多;更難繃的是,這炮的彈丸如此之輕,發射時火光卻大的離譜,賊容易被敵人發現。
圖10、11:1915年春季服役的克虜伯3.7厘米塹壕炮全重高達168千克,但炮彈裝藥量卻只有可憐的40克,威力約等于沒有
鮑爾上校沒有氣餒,他堅信自己的「步兵炮」概念可行,并利用威廉王儲麾下的羅爾突擊隊持續進行相關實驗,最後發現此前東線德軍大量繳獲的俄軍"普蒂洛夫"M1910要塞炮重量很輕,而且口徑有76.2毫米。克虜伯公司應要求為這些火炮重制炮架、縮短炮管、移除長距離瞄準鏡,并且新設計了一種比3.7厘米塹壕炮更強大的6千克高爆榴彈。這種最大射程4公裏,能夠直接瞄準敵軍工事實施破壞的武器于1916年5月率先裝備于羅爾突擊營,名為"7.62 cm Infanteriegeschütz L/16.5",意思是7.62厘米16.5倍徑步兵炮。它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陸軍數量最多,裝備範圍最廣的步兵炮。
圖12:1916年正式服役的7.62厘米16.5倍徑步兵炮。與重型塹壕迫擊炮相比,7.62厘米步兵炮重量更輕,更适合伴随步兵行動
步兵炮的誕生有效彌補了德軍重型塹壕迫擊炮與笨重的野戰炮之間的火力空白,使得進攻步兵能有一種射程尚可的跟進式重火力幫助他們幹掉25厘米迫擊炮夠不到的機槍點和火炮陣地:"這種步兵炮十分給力,它的射程能夠有效打擊敵人防線内的任何目标。更出彩的是,它還能夠打擊敵軍後方聚集的各種野戰炮、重機槍等對防御起着關鍵性作用的目标"。步兵炮換來的戰術優勢使得德軍在1915-1917年先後組建了50支步兵炮連,每連裝備6門步兵炮。這些部隊可謂是讓1917年不斷擴大的暴風突擊隊如虎添翼。
雖然實戰中步兵炮往往是用來對付敵軍點目标的步兵随身武器,但它也能在防御戰中發揮積極作用。當西線開始進入壕溝戰後,德國人就把部分步兵師中的野戰炮或是一些從海軍搞來的小口徑火炮,以單炮配置的方式布置在第一線陣地,作為所謂的「側防火炮」。為了避免成為敵人炮兵的目标,這些側防火炮通常都利用山丘或其它地形來掩蔽,這也意味着火炮的射角與射程會大幅受限。德軍很快發現原本的标準型野炮太大、射程太遠,而有短炮管、低炮架、簡易瞄準具的小型火炮不但可以滿足所有戰術上的需求,也更不易被敵人發現摧毀。當利用俄軍火炮魔改的7.62厘米步兵炮服役後,德軍發現它完美的契合了"側翼防御炮"的屬性。
圖13:1916年秋季,克虜伯公司對老式的FK.96n/A野戰炮進行輕量化改進,推出了射程5000米的"7.7厘米近距離支援炮"(7.7cm Nahkampfkanone),這種火炮改裝數量高達200門,用于一線步兵進行防御作戰
但問題又來了,步兵炮确實極大彌補了普通野戰炮和重型迫擊炮之間的火力空白,可惜這玩意的個頭還是比較大,譬如德軍使用最多的7.62厘米16.5倍徑步兵炮的戰鬥全重就達到了608千克,需要的炮組人員較多,在戰場上目标不小;而且這些步兵炮是直線彈道,難以對付躲在深溝裏面的敵人。所以在這需要感謝萊茵金屬公司,因為他們有個令德軍步兵大為喜愛的武器:輕型塹壕迫擊炮。
事實上,當初在1910年秘密裝備給德國陸軍工兵的迫擊炮中包含一種由萊茵金屬公司開發的7.58厘米輕型塹壕迫擊炮,這種火炮使用輪式炮架并在炮管兩側安裝了液壓彈簧復進器,雖然也采用拉繩擊發,但只有4.5千克的炮彈使得該炮射速與同期兩個大家夥相比更快,為6發/分。而且該炮射程也占據優勢,可達1030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該炮也屬于工兵的要塞破壞武器,但阿爾貢森林之戰讓德軍意識到塹壕迫擊炮對步兵的重要性,而7.58厘米迫擊炮由于重量輕便更是受到青睐,到1915年秋天實現了每師6門的裝備量。
圖14:由于機動性強,7.58厘米輕型塹壕迫擊炮可以更有力的支援一線部門
這種輕型迫擊炮在1916年得到了改進,其炮管從235毫米增加到了410毫米,射程也相應提高到了1300米。另外的改進是增加了圓形底座使炮管可以原地360度旋轉以調整方向,還增加了駐鋤使火炮不需要拆下炮架輪就可以開火。這種改進版輕型迫擊炮的服役進一步加強了德軍步兵的攻擊火力,在1916年-1917年春季一個德軍步兵營能裝備8門7.58厘米迫擊炮,但德軍輕機槍數量擴張的導致的人力短缺使得步兵營輕型迫擊炮數量在1917年5月起縮成了4門。
然而有意思的是,關于這種輕型迫擊炮的編制,我還看到另一種説法:"德軍在1915年2月就給營之下的步兵連配備了6門7.58厘米迫擊炮,這個數字在1916年擴大到了12門,"。我個人認為這個説法是錯的,因為德軍在1917年5月開始流行的每營4門輕型迫擊炮的配置都需要2名軍官和40名士兵伺候,平均每門炮10人左右,而這一年德軍步兵連人數已經從240人縮編到了180人,還配備了6挺MG-08/15輕機槍(一挺需要四人伺候,另需要8人班組保護),想來沒有那麼多人力去維護這麼多火炮。我後來自己去查了這個説法,發現德軍步兵團在1918年3月攻勢中(還和本系列主題對上了)将麾下三個營的7.58厘米輕型迫擊炮集結起來編組為團屬迫擊炮營,這個營倒是真的有12門的裝備數量。
圖15:1917年,四名來自第15塹壕迫擊炮連(minenwerfer kompanie 15)的德軍塹壕炮兵與新版7.58厘米輕型迫擊炮拍下了這張合影
圖16:一個完整的7.58厘米輕型迫擊炮組
不管如何,7.58厘米輕型塹壕迫擊炮依然彌補了步兵炮的不足。這種武器的1300米最大射程雖然不如步兵炮的4000米級别,但它機動性更好,也更容易隐蔽,其大仰角也讓它可以躲在敵軍附近的盲點将4.5千克高爆彈準确的轟入他們的壕溝。此外,該炮可以将炮管俯仰角調整到0度,再加上特殊的拉繩擊發,從而也能像步兵炮那樣直瞄敵軍掩體。
圖17:1916年的新版7.58厘米輕型塹壕迫擊炮對炮架進行了調整,使得該炮可以将炮管放平直瞄敵軍目标
圖18:訓練中的7.58厘米輕型迫擊炮。由于采用拉繩擊發,炮組人員可以躲到較遠的地方打偷襲
當德軍在1917年開始運用可怖的彈性防御戰術後,英法兩國也效仿改變了自己的防御姿态。步兵不再擠在第一線的壕溝中,而是部署在縱深3-5公裏的一系列堅固據點中,這确保了絕大部分守方的步槍、機槍與塹壕迫擊炮處于攻方的塹壕迫擊炮射程之外。所以德軍在這一年不斷的提升基層步兵的火炮力量,步兵炮連在獲得足夠馬匹後編入步兵團或突擊營麾下,原屬于步兵師的7.7厘米野戰炮也以平均12門的數量下放給步兵團,而步兵營的輕型迫擊炮普及率也在不斷提高。
圖19:德軍第23步兵團展出了他們裝備的MG-08重機槍、7.58厘米輕型迫擊炮和MG-15n/A輕機槍,而遙想1914年,德軍步兵團的武器只有步槍和手槍
圖20:1918年4月,德軍第109步兵團第2迫擊炮營與2門7.58厘米迫擊炮的合影
德軍在一線中後期将短射程火炮下放到營、團的做法乍看起來是走一戰前的老路,但實際上,這種模式反映了德軍戰術思想的改變,他們不再固執的試圖拿下規模愈發龐大的戰争,而是将戰争拆成無數個小規模衝突,用無數小規模勝利積累成戰場上的大勝,就像法金漢将軍在1915年制定的"有限目标進攻"策略。而1914年的戰争也表明炮兵已經和步兵嚴重的脱節,德軍步兵無法及時聯系德軍炮兵,而炮兵也難以從滿天飛的塵土中看到步兵的狀态,他們越來越沒有辦法直接解決許多塹壕戰的困境──在無人地帶的步兵極易受到敵火危害,野戰防御工事的強度太大,而守方填補缺口的速度永遠比攻方擴張戰果的速度還快。所以西線德軍不再玩老套的"人海衝鋒",而是嘗試着把行動拆分為由步兵班、排、連、營實施的小規模建制性衝突,并在高層的支持下把原屬于工兵的塹壕迫擊炮配置給步兵操作,而繳獲的俄軍輕炮魔改為步兵炮作為直屬火力。
強度較大的衝突中,步兵需要更重型的武器介入,此時營長可以利用手中的重機槍和輕型迫擊炮,團長可以利用伴随的步兵炮,旅長或師長可以利用手中的中型迫擊炮來打破僵局。上級指揮官可以利用兩種方式來運用手中的步兵炮火,他可以直接把這些火炮投入重點戰鬥,亦或是利用這些老夥計釋放火力掩護重點戰鬥方向的側翼、遮斷敵方援軍或壓制對己方重點部隊影響最大的敵人重型武器。理論上這些步兵重火力可以遵循一定的邏輯加入戰鬥,當小規模部隊手中的武器無法應付當前狀況時,就可以申請上級部門提供迫擊炮或步兵炮支援。這樣分散使用的效果十分明顯,迫擊炮或步兵炮就像步兵班、排一樣作為一個戰鬥部門投入戰鬥,可以随時與其它部門合力對付戰場上随機出現的目标,也可以接受上級指揮官指揮進行縱深戰鬥。在這種進化之下,德軍步兵發現自己越來越不需要事事依賴專業炮兵,如果有麻煩,步兵炮和塹壕迫擊炮可以幫他們解決不少;德軍炮兵也不用次次為步兵感到緊張,他們得以把更多彈藥放在壓制敵人炮兵、達成作戰層面奇襲、維持攻擊動能等目标上,來達成真正戰場上的突破。
圖21:德軍在1917年拍攝的招兵宣傳影像,一群塹壕炮兵正在部署17厘米中型迫擊炮
西線德軍在步兵火炮發展中叱咤風雲,東線德軍也在常規炮兵發展中默默耕耘。在這個舞台中,數以千計的中上層軍官連個腳注都未曾在史書中留下,但有一名炮兵上校卻包攬了諸多榮譽,在人類戰争史寫下了絢麗的一筆。他名叫【喬治.布呂赫穆勒】,1863年12月11日出生于柏林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家境的殷實和自身的努力使他順利從柏林大學物理系畢業,後于1883年8月8日加入東普魯士第一步兵團成為一名三年義務兵,在步兵部隊轉輾服役10年後于1893年9月14日因表現出色被晉升為中尉,随後轉入馬格德堡第4步兵團,并在1896年8月成為該部隊的一名炮兵連長,後又在1897-1898年擔任美因茨要塞第3野戰炮團的總指揮。在這三年,他表現出了火炮實操和炮兵指揮的雙重才幹。
1905年3月,布呂赫穆勒又奉命來到位于呂特博格的普魯士皇家步兵射擊學校,成為了教練營(Lehr-Bataillon)講師,為新兵教授火炮射擊技能。1907年2月15日,布呂赫穆勒又改任霍亨索倫第13步兵團的炮兵軍官,然後前往老家柏林擔任炮兵教官,後又于1909年4月20日成為萊茵河上遊堡壘的炮兵指揮。而在這之前的1908年,布呂赫穆勒因在炮兵部隊多年的出眾貢獻被晉升為少校,還負責編纂德軍炮兵戰術手冊。1912年9月,布呂赫穆勒再次因出眾的才幹被任命為步兵射擊學校的火炮教官。
從1896年到1912年,布呂赫穆勒憑借自己的業務能力為帝國炮兵做了整整16年的積極貢獻,最後成為了在帝國陸軍有一席之地的精英炮兵軍官,可以説是前途似錦。然而命運是個喜歡捉弄眾生的頑皮女神,1913年,布呂赫穆勒少校在一次行動中不慎從軍馬上跌落,摔成了重傷,雖然傷勢能夠治愈,但上級終究認為他的身體狀況不适合再繼續服役,安排他提前退休。才滿50歲,正是壯年的布呂赫穆勒自然感到不甘,但最終也只能黯然接受。然而更讓布呂赫穆勒心酸的是,雖然上級最後看在他這些年勞苦功高的份上把他晉升為了中校,但他的退休工資卻只有少校級别(另有説法是上尉),可以説他這段日子充滿了倒黴和不公。
圖22:喬治.布呂赫穆勒
心情郁悶的布呂赫穆勒本打算就此在柏林老家了卻殘生,但有句老話叫"時勢造英雄",1914年8月,殘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為了應對協約國,德國陸軍開始執行著名的"施裏芬計劃",在東線集結少數次級部隊配合奧匈阻擋沙俄,在西線出動主力借道比利時直取法國邊境。為了對抗敵人的塹壕和堡壘,作為"德意志戰争之神"的克虜伯大炮自然少不了出場機會。于是以小毛奇為首的德國陸軍統帥部想起了退休多時的布呂赫穆勒,立刻将其重召現役并任命其為東線第86步兵師炮兵主任,本就是抱憾退休的布呂赫穆勒自是求之不得,欣然接受了這個決定。
布呂赫穆勒重新上陣後再次充分發揮業務能力,于東線德軍部隊在1914年下旬-1915年底針對俄國人的戰争中策劃并指揮了13次成功的炮擊行動,把俄國人炸的滿地找牙,他本人也因戰功先後獲得1枚二級鐵十字勳章和1枚一級鐵十字勳章。不過布呂赫穆勒也沒有因此自滿,而是積極研究西線和東線的德軍炮擊戰術,從中吸取經驗教訓。而1915年東線德軍在加利西亞地區的一場軍事行動就給了這位炮兵專家很大的參考價值。
1915年,為了幫助實力差勁的奧匈盟友應對俄軍,德軍與奧匈軍隊協商後共同組建了第11集團軍,計劃利用該部隊攻擊俄軍位于加利西亞(位于中歐,是波蘭東南部的一塊地區,盛產農作物和石油)的前沿陣地,即位于波蘭城市戈爾采利(Gorlice)和塔爾諾(Tarnow)之間一道将近50公裏的戰線,因為俄軍試圖通過這裏控制喀爾巴千山區──更詳細地説,是控制波蘭平原與匈牙利高原間的四個隘口,直搗奧匈帝國的心髒地帶。但如果第11集團軍可以在這裏取得突破的話,那就能從後方切斷所有陷在隘口地帶中的俄軍。
這座占據山麓的天險陣地有着非常完善的防備構築,德軍步兵如果按照老辦法正面強攻的話除了在俄軍的鐵絲網與機槍面前留下一地屍體外不會有其他收獲。而在這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在法國前線因策劃突擊隊戰術實現突破的漢斯.馮.塞克特上校(後來被譽為"魏瑪國防軍之父")因這場戰功被轉調為第11集團軍的參謀長。威廉.西克特上校對此提出了一個新招:以炮兵為主力破開俄軍防御。當然,第11集團軍的炮兵力量也能支撐起這樣的作戰模式:總計1000門大炮,其中250門都是大口徑重型火炮,這些重炮在攻擊地段達到了每130米就有一門的密度。
圖23:漢斯.馮.塞克特上校
塞克特對第11集團軍的各級炮兵提出了如下戰術要求:"不以摧毀敵人為目标,而是以取得火力優勢為目标。炮火的目的并不是消滅敵人。施加在敵人身上的烈性炸藥、彈片和煙霧使将使敵軍指揮官無法移動他的預備隊,随後炮兵将盡任何可能摧毀那些幹擾我軍步兵機動的障礙,如機槍堡,炮兵陣地,陷阱和鐵絲網"。這種打法使得野戰炮、榴彈炮和迫擊炮不再盲目的破壞眼前的一切,而是變為了一場壓制性質的彈幕打擊,德軍重型火炮和榴彈炮在較遠的距離發射容易產生濃煙和毒氣的炮彈來壓制俄國炮兵或是阻止敵人的移動。為此在塞克特上校的策劃下,第11集團軍将麾下兩個步兵軍的火炮全部集中起來交給炮兵旅長統一指揮,而除了他們本身建制部門外,同時也指揮配屬給他們的重炮兵部門。在每個步兵軍的兩位炮兵旅旅長中,由一位負責協調步兵發起攻擊前全軍所有火炮的準備射擊作業,也就是説在步兵軍的層級上,可以階段性、暫時性地整合全軍的炮火。而當攻擊發起後,所有的火炮──包括配屬到步兵師的重炮──都回歸步兵師掌握。
第11集團軍中的Kneuβl混合步兵軍負責在第一天中攻占幾個地形困難、位置特别重要的山丘,因此将所有的火炮集中指揮。Kneuβl混合步兵軍軍長打算利用巴伐利亞步兵師中四個受過山嶽戰訓練的步兵營來執行這項攻擊,所有其它的部門則負責掩護暴露的側翼,而為了提供足夠的火力支持,軍長指派了一位要塞炮兵出身的軍官來指揮全軍火炮,另外也配屬了16門山炮給負責突擊的步兵營,來加強攻擊的強度。(這個做法已經有了後來的步兵炮連的影子)
圖24:德軍山地炮兵使用的克虜伯FH.98/09輕型榴彈炮戰鬥全重只有1225千克,比較适合伴随步兵推進。不過作者我好奇的是,同期的FK.96n/A野戰炮數量更多、機動性更好,為何在此戰沒被選擇為步兵營支援火力?
最後一個步兵軍,即第41預備軍則是平衡了步兵軍與步兵師間炮兵指揮的責任。第41預備軍也是由一位步兵師炮兵旅長擔任軍炮兵指揮官的工作,負責整合準備射擊作業,而當步兵發起攻擊後,所有的野炮部門回歸建制步兵師管制,但重炮兵部門則組織成重炮兵群直轄于軍炮兵指揮官。這樣做法最大的原因是節約兵力,步兵軍有自己的炮兵群可以對付明顯的目标,而步兵師炮兵團就有更大的自由攻擊随機目标。這次攻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德軍炮兵作戰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歷史意義,就是德國人在第11集團軍中首次指派了"軍團炮兵指揮官"──雖然在整個攻勢期間這位軍團炮兵指揮官很少對各步兵軍炮兵部門下達指令。在準備階段軍團炮兵指揮官的重點包括兩點:一、各步兵軍應注意準備炮擊間的靜止階段作業,以利協助巡邏部隊評估炮擊損害與工兵障礙排除作業;二、各步兵軍應自行組織反炮兵戰鬥。第11集團軍炮兵指揮官另外也發布了一項命令,指導詳細的炮擊準備作業。
在步兵軍與步兵師的層級,藉由步兵指揮官與炮兵指揮官共同開設指揮所的方式,對作戰計畫進行了詳細的協調。由于俄軍習慣在前斜面上建構工事與火炮陣地,德軍指揮官在良好天氣的幫助下得以清楚地找出俄國陣地詳細的位置;而後來到了攻勢發起後的第二、三天,即使最初德軍并看不到俄軍第二、第三線陣地位置,仍然可以用相同的方法輕易找出俄國人在哪裏。在共同開設指揮所、敵人位置又清楚可見的情況下,炮兵指揮官幾乎都能夠掌握到步兵指揮官的意圖。
當戰鬥發展到高層指揮所觀察不到的地方時,德軍将炮兵部門打散成一個個炮連直接跟随步兵部門前進,而許多的野炮部門更是直接配屬到步兵團中。各層級的炮兵指揮官還是掌握了大部分的火力,以便對付重要的目标。而為了避免誤擊,各步兵營使用各種不同的信号彈來标示敵我位置。
1915年5月1日傍晚21:00,在當地正好是日落沒有多久的時候,第11集團軍開始按照塞克特的策劃實施預備炮擊。在第一階段炮擊所有火炮以持續射擊速度攻擊俄軍陣地,以避免過熱及人員體力消耗太快,而在當天晚上22:00-23:00及5月2日凌晨1:00-3:00有兩個停止階段,一方面讓炮手們得以休息,另一方面派出巡邏隊評估戰損同時吸引俄軍機槍陣地開火。
在5月2日清晨4:00-6:00──實際時間依據各步兵軍作戰計劃稍有不同──德軍把火力集中在俄軍第一線陣地上,并逐漸提高射擊速度,到了上午9:00-9:30,所有德軍火炮均将射速提高到炮管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在持續最大射速炮擊一個小時後,德軍炮兵把炮口轉向俄軍第一線陣地的後方,步兵也以緊密的隊形發起刺刀衝鋒。
圖25:德軍炮兵操作211毫米重型榴彈炮猛烈轟炸俄軍防線
俄軍的過度自信也為德軍炮擊的成功提供了極大幫助。俄國人在這塊區網域部署了14個步兵師和5個騎兵師,自認為防御堅不可摧,所以野戰防御工事修的質量一言難盡,根本無法應對重型火炮的猛烈打擊。在這種情況下,德軍炮擊取得的效果非常顯著,對面戰線大部分地方的俄軍官兵都在德軍的刀鋒下抱頭鼠竄,在平均每一門德軍重炮發射200發炮彈、輕榴彈炮射擊300發的情況下,大部分俄軍已經完全喪失了抵抗能力,而在某些地區中軍官帶頭逃亡更加速了整條俄軍戰線的崩潰。在第11集團軍禁衞步兵軍麾下的奧古斯塔皇後步兵團的戰史中記載道,當天全團以三波橫隊發起衝鋒攻擊,在通過攻擊發起線四分半鍾後就達成了第一天的作戰目标,捕獲大量俄軍人員裝備,而代價僅僅是3名士兵輕傷。英國歷史學家約翰.基根後來寫道:"很快,俄羅斯步兵扔掉了武器和裝備,撤退了,不僅暴露了他們的第一條防線,還暴露了第二線和第三線"。
圖26:俄軍這種磚石圍牆在重炮面前猶如擺設
圖27:被俄軍抛棄的塹壕
但是隔壁的兩個步兵團就沒有像奧古斯塔皇後步兵團這麼幸運,亞歷山大皇帝步兵團正好撞進了西伯利亞步槍團的陣地,3000人中12名軍官、290名士官及士兵戰死,另外300多人重傷。而伊麗莎白皇後步兵團的狀況也是一樣凄慘,特别是它的第12連正好衝進了一個沒被德軍炮兵幹掉的的機槍陣地,幾分鍾内就有66人戰死、37人負傷;而根據該團軍醫部門的醫療紀錄,大部分死者都有一處以上的槍傷。所幸火炮之神給德奧聯軍的幫助還是非常到位的,除了少數地區死傷慘重外,在絕大部分的地區德奧聯軍都能捕獲大量的俘虜,因此在接下來5月3日到5月4日的攻擊行動中,俄軍第二、三線陣地都很難抵擋幾乎陣容完整的德奧聯軍。
當5月5日太陽露臉的時候,呈現在德奧聯軍面前的已經是俄國一望無際的原野,戰術上的勝利已經轉成了戰役上的突破。德奧聯軍已經無暇回看喀爾巴千山區中潰散的俄軍,此時他們要在俄國平原上追尋更大的勝利;而當德奧聯軍停止前進的時候,不但手中已經有了14萬名俄國俘虜,整個波蘭境内也不再有俄國人的蹤影,所有對匈牙利的威脅也不再存在。
圖28:德軍士兵将俄國俘虜押送到後方
圖29:幸存的俄國士兵們為死去的戰友舉行葬禮
-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