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不再迷戀北上廣,畢業生偏愛東莞小鎮制造業,歡迎閲讀。
提及珠三角小鎮,外界印象離不開代工廠、流水線等高頻詞。為何如今取代北上廣互聯網行業,成為畢業生就業時青睐的重要驿站?
作者 | 劉珊珊
編輯 | 楊 銘
又是一年畢業季。
職場如江湖。多年來,互聯網行業成為畢業生首選。加上互聯網人才需求集中在一線和新一線城市,因此北上廣深、成都、杭州等往往成為畢業生 " 扎堆 " 進入之地。
這種情況在 2023 年已悄然改變。根據央視《畢業季看就業》最新數據,今年畢業生期望去制造業相關領網域就業的占比為 8.1%,在 14 個行業大類中增幅位居第一。其中,高端制造業尤其受到青睐。
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浪潮當下,科技創新、產業更新正重塑全球經濟格局。對正向 " 制造大國 " 邁向 " 制造強國 " 的中國制造業而言,發展高端制造業對促進雙循環、補短板和解決 " 卡脖子 " 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為此相關部門近年來頻頻出台措施,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另一方面,互聯網新經濟飛躍發展多年後,增長放緩利潤下滑," 業務收縮 " 與 " 裁員 " 成為互聯網大廠兩個重要的關鍵詞,一個野蠻生長時代走向結束。
此消彼長間,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心态悄然發生新變化:高端制造業取代逐漸降温的互聯網,成為畢業生就業選擇新風口趨勢。
其中,vivo、OPPO、華為、美的、步步高等科技實體企業聚集的珠三角小鎮,吸引力甚至超越北上廣。那麼,這種變化是如何發生的?背後又代表着怎樣的趨勢轉變?
01
東莞小鎮,
吸引力超越北上廣?
" 投了挺多企業,今年首選就業方向是制造業。如果有機會,更希望進入東莞的手機或其他制造企業。" 在北京,即将進入職場的應屆畢業生曹燦(化名)説。
曹燦説,自己學的是計算機軟體工程專業,以往互聯網肯定是最優選擇。今年大模型成為所有人關注熱點後,給技術、產業帶來的巨大變革讓所有人吃驚,也讓自己意識到,就業選擇如同航海導航,需要更趨理性、務實。
選擇南下進入制造業工廠就業的,還有羅鵬。他出生于西南偏遠縣級市,表哥 2013 年進入北京某互聯網大廠工作後,豐厚的薪酬、優渥的工作環境,讓表哥成為家裏驕傲,也讓羅鵬讀書時就将進入互聯網大廠,作為未來人生求職方向。
今年以優異成績從某 985 院校畢業時,羅鵬不僅拿到北京、上海兩家互聯網大廠的校招 offer,同時也拿到了東莞兩家企業與車聯網、人工智能相關的研發崗位需求。
" 沒有過多考慮,我就選擇離開北京,南下去制造企業就業。" 羅鵬説,進入互聯網大廠是多年前夢想,但真正面臨職業選擇時,還是會考慮更多因素,就業平台、發展前景、薪資待遇、生活環境等等,都是重要考量。"多方對比之後,個人覺得相比互聯網,去高端制造業更不錯。"
曹燦、羅鵬的就業選擇,只是回歸實體經濟、流向制造業的變遷縮影。2022 年,一份來自智聯研究院的數據顯示,6.3% 的互聯網從業者求職時期望轉向制造業,比 2019 年提高 2 個百分點。
和 2022 年相比,今年趨勢同樣明顯。《2023 ⼤學⽣就業⼒調研報告》顯示,互聯網依舊是畢業生最期待行業,但相比制造業增幅明顯減緩,2023 屆畢業⽣期望去 IT/ 通信 / 電⼦ / 互聯⽹的⽐例為 25%,較去年⼩幅回升 0.9 個百分點,與 2021 年基本持平;汽車 / 生產 / 加⼯ / 制造占⽐為 8.1%,較去年上升 2 個百分點,制造業成為新選擇。
從區網域來看,以東莞等城市為代表的珠三⻆地區 " ⼩鎮 ",由于其⾼端制造業的產業集群效應,更受應屆畢業⽣和優質人才的偏愛。
這從東莞舉辦的高校畢業生專場招聘會的火爆,可見一斑——在今年 6 月初的一場規模不大的東莞專場招聘會中,線下線上有 6000 多人應往屆高校畢業生參會。
" 以東莞為首的珠三角,擁有電子信息萬億產業集群,就業機會非常多。" 林耀堂是湖北某理工學院應屆生,已與東莞長安鎮當地制造企業籤下就業協定。
雖然林耀堂讀的是普通院校,但在他眼中,珠三角制造業發達,城市宜居,發展前景也很好,在早就明确珠三角就業的職業規劃,從大三開始就到東莞一家制造企業實習," 很順利的留了下來,崗位是科研助理。"
02
冷熱轉換,
互聯網退與科技實體進
多年來,提及珠三角的佛山、東莞、中山等地,外界印象總離不開代工廠、流水線、打工仔等高頻詞。為何如今取代北上廣互聯網行業,成為畢業生就業時青睐的重要驿站?
互聯網行業紅利消退、野蠻時代增長結束,是其重要原因。
伴随形式變化,最近兩年互聯網大廠達成共識,想要活下去,就得主動收縮戰線、降本增效——反映到業務上,就是如何應對裁員與離職,是互聯網大廠與員工們不得不考慮的現實命題。
相關數據顯示,2022 年 BAT 三家公司淨流失 28000 餘名員工。今年一季度,騰訊員工減少超 2000 人,近一年員工減少近 1 萬人;阿裏巴巴單季度減少 4524 人。騰訊阿裏都如此,其他互聯網企業壓力或許更大,往年常見的大規模招聘納新,今年并不常見。
崗位不穩定、需求減少同時,大廠過去收入高、待遇好的光環也不再,互聯網行業對畢業生吸引力下降。
大廠理想幻滅的同時,中國制造業卻在伴随數字化轉型更新,向智能制造邁進。
從大環境來看,信息技術加速制造業新一輪變革。傳統制造業與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緊密融合,也被外界視為火熱大模型商業化落地最大領網域。生產鏈中的大部分工序,大都是信息化、自動化、數字化操作控制,需要更多的多元化、復合型人才加入。
這意味着,傳統制造業依然在創造着巨量就業機會,各個細分領網域普遍面臨高端人才緊缺問題。根據人社部預測,2020 年,智能制造領網域人才需求為 750 萬人,人才缺口達 300 萬人。到 2025 年,人才需求将到達 900 萬人,人才缺口預計為 450 萬人。
巨量就業機會加上求職難度相對較低,工作環境、薪資待遇緊追互聯網行業,傳統產業正在年輕人心中重塑形象,吸引着 985 畢業生、海歸博士、互聯網大牛更多人才回流。
毋庸置疑,由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等 9 個城市組成的珠三角,制造業在其中占據重要地位,尤其是電子、信息技術、通訊和生物醫藥等高科技制造業,不僅為中國制造業崛起提供了重要支撐,而且為全球制造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提出 " 以制造業當家 " 的東莞,正是其中典型代表。從上世紀 80 年代開始,東莞崛起為全國工業制造業重鎮之一,如今已是世界上最大制造業基地之一,其制造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 90% 以上,吸引大量投資者、技術工人、應屆畢業生進入,是中國外來人口比例最高城市。
東莞百花齊放制造業中,最知名的無疑是電子信息產業。vivo、OPPO、華為等科技企業帶領東莞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成為萬億級 " 巨無霸 "。據統計,全球每四部手機,就有一部產自東莞。另外還有形象比喻," 東莞堵車,全球缺貨 "。
值得一提的是,和互聯網企業扎堆在一二線城市不同,珠三角制造業根基在小鎮。
比如伶仃洋口,茅洲河畔,蓮花山下的東莞長安鎮,2022 年收獲 895.18 億元的 GDP,其生產制造能力,占全球 1/3 的 " 潮玩 "、1/4 的手機、1/5 的羊毛衫、1/10 的運動鞋。
這個面積僅 81.53 平方公裏的小鎮,一直頭頂 " 世界工廠 " 光環,vivo 與 OPPO 的大本營就位于此,從事智能手機生產、銷售、維修等行業人員超過 20 萬人。
" 在長安逛一小時,你就能買到制造一款手機所需的全部物料。" 在這裏,能夠一站式完成 " 概念設計 - 產品開發 - 小規模生產 " 全流程,實現供應鏈系統和生產系統的無縫對接。
某種程度上,大眾人均一部智能手機的普及,離不開長安鎮的貢獻。問題是,近年來智能手機日益成熟,行業銷量下滑至十年前,是否還屬于高科技制造產業?是否能吸引更多多元化復合人才?
事實上,智能手機仍是名副其實的 " 高端制造 " ——一部手機裏,凝結着 10 個諾貝爾獎的研究成果。雖然創新乏力,但也在竭力持續提升芯片、軟體、系統、AI、計算攝影、螢幕和材料等方面的底層技術創新和設計更新,并且大語言模型上,手機企業也在研發之中。
這意味着,作為高端制造行業的一個分支,未來智能手機将成人工智能等領網域重要入口,仍然是尖端科技載體。
從消費側來看,雖然手機行業困難重重,但相比互聯網企業,現金流充沛、抗風險能力強、健康度高。在 "VO 榮米 " 市場格局中,各條高端產品線穩健發展,在市場中有着極強的風險抵抗能力,也成為畢業生選擇就業時的重要參考。
03
進小鎮工廠,
不是去流水線擰螺絲
不止長安鎮,車程不到一個小時的石排鎮,現有規上企業 464 家,產值過億的有 106 家,形成電子信息制造業、電氣機械及設備制造業兩大百億產業支柱;松山湖除了華為,智能智造、機器人、新材料、高端醫療器械等產業,是其主打和優勢產業;石龍先後吸引日本京瓷、柯尼卡美能達、尼得科等世界 500 強企業落户,形成全鎮電子信息、醫藥食品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
如果把地圖放大,就會發現不止東莞。在珠三角其他地方,這樣的制造業小鎮星羅密布,順德北滘(美的、碧桂園總部)、珠海南水鎮、珠海鬥門鎮、中山小榄等等,築牢着珠三角,甚至中國制造業的基本盤。
這離不開高質量、高技能人才的湧入。在松山湖 " 歐洲小鎮 " 的華為研發基地,匯聚 2 萬名科學家、工程師、程式員;在長安鎮 vivo 總部,研發人員占比 75%,中央研究院和芯片技術部招聘人數相比去年均有增長,分别為 2022 年的 1.7 倍和 1.9 倍;在順德北滘,匯聚約 2000 名博士、1 萬名碩士和 8.5 萬名大學生,成為又一以產業發展帶動人才集聚的樣本。
這一切只是開始,伴随制造業轉型加速,珠三角各小鎮仍不斷瞄準新領網域布局新產業,以高質量、高标準更新引領產業風潮的高端制造,對 " 最強大腦 " 的需求,也在加速。
從統計數據來看,伴随智能化、數字化行業 " 跨界融合 " 發展漸成趨勢,交叉學科人才,以及具備多種專業背景的復合型求職者,也更受珠三角小鎮企業青睐。
" 掌握并深度應用于細分場景的核心技術,是企業發展關鍵。" 多位招聘負責人一致認為,除了單一領網域擁有專業技能外,同時還能在其他應用領網域積累一定實踐經驗或知識儲備的復合型人才,更具優勢。
這是因為,對很多畢業生和優質人才而言,進入制造業後,早已不是去流水線擰螺絲。
" 我們企業研發人員占比越來越高,新招聘的員工,大多從事影像、AR/VR、芯片、通信、工業設計崗位,甚至還有當下熱門的 AI 算法等高端技術崗位。" 某手機企業 HR 人士稱。
以人們印象中的 " 流水線手機 " 為例,如今生產制造流程是:數字化智能工廠中,當運輸機器人将一塊手機電路板,自動送入 SMT(将電子零件焊接到電路板表面的技術)制程當中後,自動化貼片設備和機器臂,再交替給予這些主機板貼上元器件和裝上系統。
短短幾分鍾,一部手機就幾乎成型。對一線生產線員工來説,更多是智能化操作和生產信息監控,便可掌握龐大生產環節的每個細節。" 這也意味着,對人才有更高技能、技術的要求。"
" 造巢引鳳 ",離不開人才的歸心。其中,工作環境、薪酬收入顯然是重要的衡量尺度——多年來,很多剛走出校門的年輕人認為,互聯網、金融證券等行業才是高收入群體。
但從最新數據來看,應屆生平均年薪最高行業是電子 / 通信 / 半導體,為 18.83 萬,領先其他一級行業。細化到新賽道上,智能制造、AIGC、AI 大模型的平均薪資位居前三,分别為 33.02 萬、30.36 萬與 27.99 萬。
事實上,除了福利保障、工作環境更新等一系列吸引年輕人舉措外,在 vivo、OPPO、格力、美的、華為等諸多制造業頭部企業中,年薪 30 萬以上本科就業者比比皆是,并有機會在幾年内提升至重要或中層崗位。
一個例子是,作為中國最知名的科技企業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通信設備和智能手機供應商,華為員工收入在業界一直以 " 豪橫 " 被外界所關注。比如分紅,2022 年華為分紅 719.55 億元,員工人數為 142315 人,按此粗略計算,華為持股員工平均分紅約 50.5 萬元 / 人。
無論如何,不管是互聯網行業,還是高端制造業,人才都将起着根本性的決定作用。" 當高端制造行業成為畢業生就業選擇新風口,也就開始書寫制造業新叙事。" 有觀察人士認為,當下中國制造業正處于轉型更新關鍵時期,眾多高質量人才的加入,将托起更多產業的 " 智造 " 騰飛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