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中年男人怎麼才能不“爹味”?,歡迎閲讀。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 " 爹味 " 和如何去爹味。但在聊這個話題之前,我們要做出一些必要的聲明:首先,探讨這個問題并不是在引起性别對立,事實上," 爹味 " 這個詞不只可以用來形容男性,而是适用于任何權力不對等的關系中,較強勢那一方對另一方的説教、指責,這種現象因為起始于中老年男性,而被冠上對男性有惡意的 " 爹味 " 這一個名字。
所以今天的聊天中,我們希望能好好聊聊這個話題,回歸男性最初始的父親這一職責,也分析爹味的形成原因,讓大家能夠更進一步地走近爹味背後代表的中老年男性群體,為他們申申冤。
" 爹味 " 為什麼讓人讨厭?
開始之前,先解釋一下什麼是爹味吧。爹味可以説是由英文單詞 mansplaining 發展而來的。mansplaining 這個詞由 "man" 也就是男人,和 "splaining" 也就是 explaining,解釋這個詞的動名詞态組合而成。mansplaining 原本的意思指的是男性以一種居高臨下、過度自信的方式對女性進行評價或解釋。這還衍生了出了 mansplainer 這個詞,用來形容自以為是或者是好為人師者。
聽完這個有點理論性的解釋,或許有朋友還覺得有點抽象,接下來的例子會讓我們覺得很熟悉。比如之前網絡上很火的 " 明學 ",最經典的 "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 以及在音樂平台上以黃曉明語錄編成的一首歌,我因為開啓了自動下載,還經常在下載曲目裏面聽到這首歌。還有跟這個有關的一句話是 " 你在教我做事 ",我覺得在同齡人之中使用頻率很高,有點在側面反映出了大家對 " 爹味 " 的反應。
其實我覺得大家這麼反感爹味的一個很大的原因是,這些所謂的爹不是真的從我們的角度,去給出一些他們覺得好的建議。他們那些高高在上的指點和説教,都是為了展示他們自己的優越性,或者是讓你聽從于他。
我看了看理想發布的一篇文章,裏面分享了美國作家麗貝卡 · 索爾尼特提出的一個關于 " 沉默的女性 " 的現象,這個現象特别能反映我前不久切身體會到的 " 爹味 " 經歷。這本書叫《愛説教的男人》,書裏面解釋了 " 沉默的女性 " 的成因。她説,女性的沉默不是主動的行為,而是被動的噤聲。這句話好像有點不夠具象,那我覺得我的經歷讓我能夠很具象地感受這句話的含義。
因為我本身是讀新聞傳播系的,這段時間我們在拍一個片子,選好了我們片子裏唯一的男演員,也是我們整個團隊裏面唯一的男性。在我們第一次圍讀劇本的時候,其他演員提出了關于劇本的一些問題,我們在解答。但是在解答的過程中,這位叔叔就一直帶着意味不明的微笑看着我,我當時其實沒太感覺到那是善意還是惡意的笑容,但我帶着對人天生善良的預估,我回以善意的笑容。
在我們聊完以後,他開始了長達十多分鍾的個人演講,提出他所謂的 " 建議 "。首先我要強調,我們非常包容且歡迎任何意見,但是絕對不包括一些對我們劇組成員的評價。所以本來剛開始我還給出積極的回應,但他後來開始 " 炫技式 " 地分享他作為前輩在其他劇組的體驗時,很抱歉我給不出任何表情了。
而這個時候,我們的現場只剩下這位男性一人的激情演講,其餘的女性都陷入沉默。結束後我跟我們劇組的其他成員笑着吐槽説,我真是年少不知親爹好,經歷了這個 " 爹 " 以後才發覺親爹的閃光點。
爹味與父職
但説實話,我在看完一些關于男性父職,也就是男性在父親這一職位的相關研究之後,對于當晚那位叔叔的那種 " 爹味 " 的氣憤的情緒多多少少是被化解掉了一些的。這些研究發現,男性在成為父親之後的一些變化,比如變得更加有責任心、成熟、有愛心,也更願意主動承擔照顧孩子的工作等等。比如老舍在《有了孩子以後》一書中提到的自己的眼睛似乎戴上了放大鏡,突然能看到各種與孩子相關的東西,比如什麼兒童醫院啊,孩子的衣帽等等。
我想起小時候我爸爸也很誇張,據第三方表述,在我出生不到一個月的時候,喝了奶粉很上火,然後有點便秘,我家裏人就使用了一個小道具,叫開塞露,打進去以後我的那一小塊粑粑就搖搖欲墜,我爸為了不污染地板于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用手接住了粑粑。我後來再采訪那位第三方人士説為啥不提前拿個桶墊在底下,她説:" 你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然後我就沉默了。
當然,我覺得更了解男性成為父親後的 " 父愛 " 的體現并不能抵消他們犯下的 " 爹味惡行 ",但我再現在回想一下,對于中老年男性形象的概括詞,或是一些 hashtag,除了 " 爹味 "" 油膩 " 之後,其實也沒有什麼褒獎意味的詞。至少在我看來,對于我爸還有成千上萬大家心中的好爸爸來説,被這個詞輕描淡寫地抹去了他們所做的一切,這是不公平的。當然,關于怎麼定義一個好爸爸,還是有待考究的。
爹味是怎樣形成的
其實這個社會的環境,确實不利于男性成為一個好父親或是一個沒有 " 爹味 " 的人。在父權社會長大,他們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天生就會比較少,而部分男性生理上天生就沒有部分女性心思細膩,所以他們感受不到自己的言語、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影響。
另外,中國傳統社會持續了很久的 " 男主外,女主内 " 的家庭結構,讓很多男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天然就不如女性有存在感,甚至可能成為孩子成長中的 " 透明人 ",這也就是我們所説的 " 喪偶式教育 "。
但這一切都是男性個體的錯嗎?對比德國提供的長達一年以上的法定育兒假,我們的法例并不足以支持父親投入家庭。而男性的日常育兒實際參與水平其實決定了他們能從父職中獲利多少,這些獲利其實也就是他們會不會變得更有愛心、更能與人共情,而這些特征在某程度上我覺得是站在爹味對立面的。也就是説,父職可以是減少爹味的一個因素,當然,它是充分但不必要條件。
説了這麼多,歸根到底還是希望能為其他無辜的中老年男性群體去去這個 " 爹味 " 污名,也是希望通過分析爹味可能的形成原因,讓大家對于他們有多一些體諒:大家都是第一次當人,原諒你啦。當然,針對那些我們覺得是觸犯原則性問題的 " 爹味 " 言語或行為,我絕對支持運用正當防衞手段!
對于 " 爹味 " 男士,我也有一些 " 爹味 " 的建議:放下社會塑造的男性刻板印象,以一位父親、一位丈夫的身份投入家庭,與家人孩子們真實地交流,建立彼此間的情感聯結,這或許不僅能夠減少 " 爹味 " 的形成,也是其他男性困境其中的一個解決方法。
結束之前,我要再戴個頭盔:今天所分享的内容都是鄙人的拙見,大家有什麼想法也歡迎在評論區一起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