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蘋果華為輪番炒作,AI眼鏡會是下一個大熱點嗎?,歡迎閲讀。
文 | 松果财經
2024 年秋,科技巨頭又開始了批量秀肌肉。
三折屏手機、AI 眼鏡、蘋果新品等概念輪番掀起二級市場炒作熱潮。日前,華為三折疊手機引爆市場 " 哇 " 聲一片。現貨的 1TB 版本 Mate XT 非凡大師售價一度炒高至 10 萬元,化身 " 電子茅台 "。蘋果新機評價則走向分化,加上 iOS 18" 安卓化 " 引起的熱議,科技圈熱度不息。
接下來,這份熱度有可能要傳遞給下一位選手—— Meta 計劃在 9 月推出傳聞已久的 AR 眼鏡 Orion。AI 眼鏡不是新事物,但因為技術原因,一直不夠成熟。而正是因為不夠成熟,它才有了未來 " 捅破天 " 的預期。
AI 眼鏡,重獲新生?
早在 2021 年 9 月,Meta 就開始與雷朋對 AI 眼鏡進行探索、嘗試。不久後,雙方聯名推出了初代智能眼鏡 Ray-Ban Stories。
按照 2022 年全球超 25 億的近視人數簡單測算,不難想象到這個能同時兼容 " 娛樂 + 必需品 " 雙重屬性的新型硬體,未來将有多大的市場空間。
只不過受限于當時的 AI 技術,以及軟硬體產業生态、佩戴舒适度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從推出截至去年 2 月,這款初代智能眼鏡的全球銷售量也僅有近 30 萬副。
2023 年 9 月,Meta 繼續加緊研發迭代,推出了第二款聯名產品 Ray-Ban Meta。據 IDC 數據,截至 2024 年二季度,第二代新品的銷量已破 100 萬。
圖源:Meta 官網
全球銷量增速同樣增長強勁。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鏡出貨量 26 萬台,同比大增 217%,AR 眼鏡則出貨 10 萬台,同比增長了 56%。
可預見,雖然智能眼鏡截至目前依然只是一個百萬小眾消費電子產品,遠不及其他智能終端的成熟,但其彈性空間無疑是十分可觀的。
據海外調研研究機構 Grand View Research 預測,2022 年全球智能眼鏡市場價值 12.3 億美元,随後預計将以 27% 的年均復合增速增至 2030 年。
而 2024 年很可能會是這個新產品進入爆發期的拐點時刻。對标 TWS 耳機行業的發展歷程發現,一款傳統消費電子產品,要打破過去幾十上百年的傳統形式,颠覆成另一種形态,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產業演變過程。即概念品問世,眾多 " 淺嘗者 " 參與其中——單個重磅品問世,產業趨勢現雛形——產業趨勢形成共識,大廠重磅品持續發布。
而 AI 眼鏡產業顯然正處于第二階段:爆款有望,產業趨勢形成,但還未完整形成共識。
條件一:爆款有望
眾所周知,自 2023 年開啓了全新的 AI 產業周期後,AI 對于產業的賦能已從最初的大模型、算力、芯片等一路下沉至了終端硬體設施上,如 AI 手機、AI PC 卷起的換代周期已在今年全面開啓了。
同樣,智能眼鏡也在 AI 技術的加速迭代中,獲得了更多的 AI 化思路與可操作空間。作為智能眼鏡的 " 領頭羊 ",今年 4 月,Meta 首次大範圍推出了 Ray-Ban Meta 的 AI 功能。
AI 賦能後,Meta Ray-Ban 不再局限于聽音樂、打電話等常規智能功能,而是具備了多模态互動、個性信息處理的能力。例如用户可以通過語音指令調用攝像頭以實現很多視覺化的操作,如穿搭衣服、識别眼前建築、拍照、錄制視頻,還支持五種語言的翻譯功能等。
得益于 AI 價值的賦能,據悉今年 7 月 Meta Ray-Ban 的最新激活量月繼續環比大增 25.2%,而這是處于持續缺貨狀态下的增速,業内人士稱,預計全年出貨量或超過 150 萬副。某種意義上來説,這已經是 AI 眼鏡的單品類爆款了。
而不日之後,Meta 已開發九年的第一款 AR 眼鏡的概念驗證設備 Orion 也将出現。據悉,9 月 25 日,創始人兼 CEO 扎克伯格将在 Connect 大會上推出 Meta 的首款 AR 眼鏡,代号為 Orion。而這也是 Meta 自 2021 年以來的首個大型新硬體產品線更新。
雖然現階段推出的 Orion 還只是 AR 眼鏡的原型,只生產 1000 台供内部使用和開發者測試。但本質上,AI 眼鏡只是向 AR(計算機)發展的一個過渡產品,而 Meta 當下正式開始淺嘗下一個產品階段,這無疑是對 AI 眼鏡現有產品力的一種肯定,也很大程度強化了市場對 AI 眼鏡的普及的期待與信心。
對此,其首席技術官 Andrew Bosworth 曾表示:" 在消費電子領網域,這可能是我們作為一個物種所生產的最先進的東西。",據悉,Meta 将利用 Orion 作為軟體基礎,為即将于 2027 年推出的一款技術精簡且面向消費者的 AR 眼鏡 "Artemi" 鋪平道路。
條件二:AI 眼鏡爆款雛形将加速產業共識形成
作為目前市面上為數不多的 AI 終端選擇,AI 眼鏡顯然也成了科技電子大廠的 " 兵家必争之地 "。今年以來,海内眾多消費電子科技大廠都紛沓而至。
國内市場上,今年 3 月字節跳動收購了 OWS 公司 Oladance 大十科技,有望将其音頻技術應用到智能眼鏡領網域;此後,小米 MIJIA 智能音頻眼鏡悦享版、華為智能眼鏡 2、蜂巢科技界環 AI 音頻眼鏡等新品相繼發布。
圖源:華為商城、小米商城
天眼查刊載的企業新聞顯示,雷鳥創新近日宣布與眼鏡零售商博士眼鏡成立合資公司,并預計年底發布雷鳥 X3 AR 眼鏡,與博士聯合發布首款 AI 眼鏡。其他如影目科技、魅族等廠商今年也有望發布 AR 眼鏡新品。
而海外市場中,據悉,長期與 Meta 競争的全球社交科技媒體企業 Snapchat 或先發制人,将于 9 月 17 日發布第五代 Spectacles。同時,蘋果也在致力于擴大其在新興 AR/VR 市場的產品組合,除 Vision Pro 外蘋果還在開發增強現實 AR 眼鏡產品。
除此之外,科技大廠谷歌網傳也正在重新加強其 AR 團隊,并計劃推出搭載 Gemini AI 模型的智能眼鏡。
市場預期 2024 年将會是產業跨越 0-1 階段的關鍵拐點。原因在于,即将批量湧現出的這些新品中或許會有一款能推動 AI 智能眼鏡成為行業及消費者的共識需要的真正 " 爆款 " 出現,按銷量來説,AI 版 Meta Ray-Ban 的出現讓市場看到了可能,而 Orion 的即将發布增強了這種可能。
很顯然,爆品一旦出現,必将引爆市場情緒,從而加速產業化進程。現在,就是那個關鍵時間點。
AI 眼鏡,現象級產品還需要思考什麼?
Meta CEO 扎克伯格所預估,智能眼鏡将成為 AI 的終極載體。作為新一代 " 移動版 " 計算機平台的先行者,AI 眼鏡能為消費者帶來劃時代的高效率。
不過,雖然進化後的 AI 眼鏡能同時兼具 " 商務 + 娛樂 + 必需品 " 多重屬性,但這些屬性也是有主次之分的。
AI 眼鏡,首先要是一副屬性過關的眼鏡。如雷鳥創新創始人兼 CEO 李宏偉所言:"AI 眼鏡首先必須是一款佩戴舒适、可靠的眼鏡,其次才是一款具備 AI 功能的智能設備。"
他認為,這個不同于 AR 眼鏡中‘眼鏡’與‘智能化’的權重可能是 5 ∶ 5。在 AI 眼鏡中,前者的權重要遠高于後者,先解決用户對于‘眼鏡’本身的需求,其次再加入 AI 以及智能化的模塊。
而據世界衞生組織數據,截至目前,全球 80 多億人口數量中有超三成以上近視,且這一比例仍在持續提升。不論是從產品的本質訴求需求,還是商業價值而言,AI 眼鏡的第一要素還是在于成為大部分人 " 必需品 "。
眾所周知,商業裏的必需品往往能創造最大最長遠的價值,以及很大的品牌生存空間,比如農夫山泉、海天醬油、蘋果手機。所以,AI 眼鏡很有希望拿到未來的全民化機遇,實現真正的飛升。
當然,這也意味着它必須解決一些個性化的問題:
由于用户臉型和使用環境的多樣性要求眼鏡設計必須個性化,以确保舒适度、合适的光度調節和矯正效果;顏值時代中,消費者對于配飾品的外觀要求很高,且款式迭代很快;此外,AI 眼鏡内部又需要融合很多電子元器件來保障不同場景的使用需求。
這些因素會使得產品的标準化生產難度明顯提高。而在這些問題之上,它還需要把價格做得親民一些,不能和現在的高端眼鏡一樣在售價上遙遙領先。
在現有的 AI 端側產品中,AI 眼鏡是產業公認的最具性價比的硬體落地方案,但是當前產品化探索期,價格和良率體驗之間的平衡是很難做的。Meta 即将發布的 Orion 先做了一千台供内部測試,原因就是成本。
對此,扎克伯格表示,将來售價在 300 美元左右的 AI 眼鏡将成為爆款,可能吸引數千萬甚至上億的消費者。
換算成人民币售價,AI 眼鏡可能會在一兩千的價格水位上取得最好表現,超過三千則會有壓力。但參考 AR 眼鏡、VR 頭顯等產品的發展歷程,這肯定需要一點時間。只有當 AI 眼鏡真正做到價格親民時,它才會成為一款現象級的需求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