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國產「替代 iPhone」暗戰:四大果味手機,誰讓蘋果焦慮?,歡迎閲讀。
2024 年,AI 硬科技創新大年。
" 不卷參數卷應用 " 成 AI 行業共識。一邊,硬體狂疊 AI 的 buff,AI 硬體爆發,手機、PC、家電、汽車、清潔、家居、耳機、相機、存儲等行業争相妙用 AI;另一邊,AI 深入改造軟體,文小言、豆包等原生 AI 應用普及,搜索、輸入法、浏覽器、支付、辦公軟體、電商被 AI 重構。
AI 成了科技創新的 " 魔法棒 ",而這一切還只是開始。
12 月, " 雷科技 · 年度 " 專題重磅上線,其中 " 聚焦 2024" 将系統梳理科技產業 2024 年值得記錄的公司、產品、技術與人物," 瞭望 2025" 将 " 劇透 " 科技產業 2025 年值得期待的產品與技術,致敬創新、記錄時代、啓迪未來。
敬請訂閲關注。
2024 年,iPhone 用户可能都很糾結,因為能夠在日常體驗上替代 iPhone 的選擇一下子變多了不少,從小米 15 到 OPPO Find X8,從 vivo X200 Pro mini 到華為 Mate70 系列,它們都在不同程度上「復刻」了 iPhone 的使用體驗。
事實上,手機廠商模仿 iPhone、對标 iPhone 甚至争奪 iPhone 用户,從來不是新鮮事。從小米 8 學了 iPhone X 的劉海,到直角中框的集體回潮,iPhone 從過去到今天一直是其他手機廠商最重要的「學習對象」:好的壞的,皆是。
但今年這股「學習 iPhone」浪潮,内涵變得有些不一樣了:手機廠商不再只是學習 iPhone 的外觀,而是在旗艦產品上認真學習和對标 iPhone 的使用體驗。
舉幾個例子,不少 iPhone 用户都是蘋果生态用户,而今年各家都在兼容蘋果的獨有檔案格式,甚至支持與 Mac 的跨設備協同。此外,Live Photo 這種介于圖片和視頻之間的影像形式原本在國内基本只有 iPhone 用户在用,但一夜之間,各家都開始支持,甚至兼容 iPhone 拍攝的 Live Photo 檔案。
無疑,這些動作都指向了一個新的目标:減少用户逃離 iPhone 時要面對的體驗與生态問題,從而撬動更多 iPhone 用户轉投。
圖 / 雷科技
從這個角度來説,「替代 iPhone」在事實上成為了 2024 年旗艦手機市場的一場暗戰。而其中,一些機型也脱穎而出,可以稱得上今年的「年度 iPhone 替代手機」。
前段時間,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參加活動時直言,小米 15 的成功源自 2021 年時提出的目标——全面對标蘋果。當年年底,小米就推出了小米 12,開始對标 iPhone 标準版主打小屏旗艦,并堅持到了小米 13 的爆發。
2024 年,小米 15 延續了此前的小屏旗艦策略,但并沒有簡單復制,而在中框過渡上給出了另外一種可能更好的設計方案——讓中框包裹背板。不過更重要的,還是小米 15 的使用體驗以及對蘋果生态的兼容。
過去,安卓手機難以攻破蘋果的生态壁壘,用户往往因為擔心檔案傳輸、設備聯動不夠便捷而對更換設備望而卻步。
基于 HyperOS 2.0,小米 15 也開始主動解決了這個痛點,不僅支持與 Mac 設備的檔案快速互傳和鏡像投屏。甚至 iPad、iPhone,也能基于小米互聯服務 APP 實現接近 AirDrop。雖然便捷性還是很難與原生的 AirDrop 相比,但在速度上還有一定優勢。
與此同時,小米還支持查看 Keynote、Numbers、Pages 等蘋果專屬格式文檔,也支持 Live Photo 功能。但如果僅此而已,小米對蘋果的兼容程度實際也不算高,更關鍵的是小米的計劃,以及從 IoT 上對蘋果生态的深度「滲透」。
12 月,小米終于推出了官方的蘋果 Home Assistant 集成,打通了米家生态與蘋果 Home Assistant 生态之間的壁壘,米家智能設備得以無縫接入,用户也可以在 iPhone 與小米設備間自由切換,無需重新配置智能家居設備。
另一方面,雷軍曾透露小米從年初開始就要求,「所有人車家庭多終端都要支持蘋果用户,以便讓蘋果用户更好地融入和接入小米生态。」稍早前也有爆料指出,小米甚至開始計劃兼容 Apple Watch、AirPods 以及 HomePod 等蘋果產品。
或許是受到了小米、榮耀這一輪「全面對标蘋果」的刺激,OPPO 今年在對标蘋果的方向上尤其用力,Find X8 系列從宣發上的「OPhone」「果味」到 ID 設計上獨立拍照鍵,都在體現這一點。
甚至在本月,市場還傳出了 OPPO 正在申請「ophone」商标,但要知道,早在 2009 年中國移動就基于 Android 打造了旗下的 OPhone 手機。而 OPPO 高舉 OPhone,盡管可能只是營銷層面的「策略」,卻也足夠説明 OPPO 的野心:不僅要模仿 iPhone,還要挑戰它的地位。
這種策略首先就體現在 ID 設計上,除了也采用直角中框 + 直屏的設計,OPPO Find X8 還有一枚同樣位于中框下半部的獨立拍照鍵,「致敬」了 iPhone。另外在系統上,OPPO 除了更細膩的動畫效果,在很多細節上也都在學習 iPhone,包括靈動島的互動方式和 UI 細節。
但 Find X8 真正的亮點并不只是外觀,而是對蘋果用户體驗的深度復刻和功能超越。OPPO 不僅推出了自家的 O+ 互聯,實現跨蘋果生态的互傳體驗,甚至還支持 iOS 18 新增的一碰傳互動。
與此同時,OPPO Find X8 還完全兼容 iPhone 的 Live Photo,比小米要更進一步。此外,OPPO 還推出了兼容蘋果的磁吸生态,更進一步吸引蘋果用户。
對于那些在 iPhone 和安卓之間切換的用户來説,這些改變無疑是一大便利,讓那些習慣 iPhone 使用體驗、依賴蘋果生态的用户覺得可以無障礙地切換到 OPPO Find X8。
在 2024 年,小屏旗艦的爆發成為了一種現象,6.3 英寸旗艦機的選擇一下多了不少。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會發現,小屏的 Pro 機型實際上只有兩款:iPhone 16 Pro(6.3 英寸)和 vivo X200 Pro mini(6.3 英寸)。
可以説,vivo X200 Pro mini 的定位是直接對标了 iPhone 16 Pro。而且在尺寸相當的情況下,X200 Pro mini 還提供了更輕的機身重量,以及更大的電池——高達 5700mAh。
但硬體是一方面,想要撬動 iPhone 用户還需要在軟體和生态上發力。而事實上,vivo 在跨蘋果生态的協同上做得相對較早也更好,不僅支持查看蘋果專屬格式檔案、iPhone 拍攝的 Live Photo,vivo 辦公套件為 Mac 定制了一套跨平台辦公方案,可以直接實現與 vivo X200 Pro mini 的跨平台辦公協同。
通過這些設計與功能上的針對性優化,vivo X200 Pro mini 不僅能滿足了 iPhone 用户對小屏旗艦的需求,還通過對蘋果生态的兼容,為 vivo 用户提供了一個跳出蘋果生态的平穩過渡方案。
毫無疑問,在 2024 年的旗艦手機市場,vivo X200 Pro mini 完全可以説是替代 iPhone 最好的選擇之一。
眾所周知,iPhone 的靈魂在于 iOS。
不同于其他旗艦或多或少在 ID 設計上學習 iPhone,Mate 70 系列實際上依然延續了華為自身的設計風格和思路。同時,華為 Mate 70 系列也沒有主動兼容蘋果生态,不僅沒有針對 iPhone 的「隔空投送」方案,也沒有類似 vivo 辦公套件的跨平台協作方案。
但關鍵是搭載 HarmonyOS NEXT(原生鴻蒙)的華為 Mate 70 系列,在系統設計和體驗上,悄然走上了一條「向 iOS 靠攏」的道路,吸收了大量 iOS 的成功經驗。
一個細節是,HarmonyOS NEXT 在應用商店、華為音樂等系統應用的設計中大量融入了雜志化的設計,而這些設計在蘋果 App Store、蘋果音樂等應用中早已深入人心。但與此同時,在 HarmonyOS NEXT 也能感受到與 iOS 非常相似的順滑感,從動畫的細膩程度也可見一斑。
此外,華為在後台管理上引入了類似于 iOS 的「墓碑機制」,通過凍結後台應用的運行狀态來優化資源分配,并且随時能回到之前的狀态,并且得益于更大的内存,華為 Mate 70 系列在實際體驗中還能有更好的後台保活表現。
更重要的是,HarmonyOS NEXT 實際上在應用生态的構建上更接近 iOS 的策略,嚴格把控應用質量與分發渠道,并不允許側載第三方應用,從而試圖确保更加統一的應用體驗。
總而言之,華為 Mate 70 系列沒有模仿 iPhone 的外觀,但 HarmonyOS NEXT 确實在很大程度上學習了 iOS 在流暢性、一致性以及生态體驗的優點,并用自己的方式在 Mate 70 系列上率先交出了答卷。
從小米 15、OPPO Find X8 到 vivo X200 Pro mini,安卓陣營正在以新的方式打破生态壁壘:通過兼容蘋果的獨有功能、優化檔案傳輸體驗、甚至直接接入 HomeKit 等方式,減少用户從 iPhone「逃離」的體驗成本。
而華為 Mate70 系列則選擇了另一條道路,HarmonyOS NEXT 對 iOS 系統體驗的學習與再造,為用户提供了熟悉但獨特的體驗。
對于蘋果來説,這不是一個好消息,畢竟 iPhone 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已經降到了歷史低點,甚至按照市場研究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數據,蘋果已經跌出了今年第三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前五名。
但對于 iPhone 用户而言,安卓陣營對蘋果生态的深度兼容、體驗看齊,乃至另一種 iOS 的體驗,都在提供更多、更好的選擇,不再局限于蘋果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