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情緒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中海諾(ID:zhonghainuoyx),作者:天才畫手~中海諾,原文标題:《情緒,建立認知的催化劑》,題圖來源:《唐伯虎點秋香》
認知,是人們獲得信息,加工信息的基本心理過程。
"認知"一詞在營銷中被廣泛接受得益于定位理論的普及。
定位就是讓品牌在顧客心智中建立一個認知,這個認知必須是某個類别或某種特性的代表。當顧客產生相關需求時,這個認知會在心智中顯化出來,将該品牌作為首選。達到這個目的,也就説這個企業把品牌定位成功了。
如何在消費者的心智中成功建立認知?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是百家争鳴了。我相信,只要做市場營銷,都能説出幾條方法論。畢竟,定位依然是當下最火的營銷理論。
我堅定認為:絕不會再有任何一條理論,能像定位一樣直擊要害,簡單清晰的闡明品牌工作的過程和結果。
定位是結果,也是過程
定位的原意就是确定一個方位。一個動詞,代表着過程和結果的詞語。
"如何在消費者心智中建立認知",每一家咨詢公司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論。一個概念的诠釋可以有不同的方向,方向不同對概念诠釋的深度也會不同,大家都希望能找到那個最有深度的答案,找到問題的根源。
找到問題的根源是一種能力,把答案通俗易懂的表達出來更是一種超能力。
定位找到了營銷的根源,将心理學名詞"心智"帶進大家的心智,從生理機制去诠釋營銷行為。
其次,定位取了一個易讀、易懂、易記的好名字。易讀,代表着信息的識别準度,消費者對它一定是有認知基礎,一個在消費者心智中沒有認知基礎的元素是無法被識别;易懂,代表着信息的處理速度,消費者對它的認知關聯鏈路一定要很短,一個需要消費者想很久才能了解的元素是很難被理解的;易記,代表着信息的使用價值,一個沒有價值的信息是無法被消費者長時間存儲。
所以,一個生理層面的深度理解加上一個易讀、易懂、易記的名字,特勞特用定位挖到了營銷最深的寶藏。以後都不會有人比特勞特挖的還深,除非科學家證明了心智無法存儲信息、處理信息、反饋信息,那麼品牌作為"信息"存在于消費者心智中也就不成立了,定位也就不攻自破了。
定位易讀、易懂、易記,大多數人對定位的理解還是停留在了概念和方法論。
這篇文章我不想再跟大家去探讨什麼是定位,如何在消費者心智中建立認知。
我之前的文章,核心内容都是講"人"。《消費者會騙人》是講消費者調研,通過一些經典案例,我希望大家不要忽視人的多樣性,你永遠無法徹底認清一個人;《品類為因,定位為果》是講品類與品牌的關系,我希望大家了解消費者是用品類解決需求,用品牌簡化決策;《什麼是心智》是講如何建立消費者認知,講述了消費者輸入信息、處理信息和輸出信息的生理機制;還有《如何學好營銷》,分享了我咨詢公司的工作經驗和我對于營銷的一些看法。
如果你把這些文章看一遍,會發現我引用了大量其它學科的概念去解釋營銷理論和消費者行為,這是我公眾号最大的不同。與其講一些浮于表面的方法論,我更喜歡研究消費者的心理和生理,近而去研究目标顧客是一群什麼樣的人,他們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消費行為。
本篇文章,大家就把它當成我的學習筆記吧,營銷部分的知識較少,延伸的學科較多,涉及到的概念截至目前最多,讀起來會很枯燥,都是一些生理和心理知識,還有很多大師的理論。但我真心的希望大家可以收藏起來慢慢看,去了解情緒到底如何影響我們認知的建立,情緒真的太太太重要了!
我在《如何學好營銷》中説過,學習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簡化已知,二是補充未知。對于已知的研究不應該停留在"這個知識會達成一個什麼樣的結果",而是要延伸到"為什麼這個知識會達成這樣的結果",只有這樣才會在已知中找到未知,我們才會快速進步。一個被動接受信息的人是不會有任何創新價值。
重視情緒的重要性
認識情緒的重要性之前,我們先來糾正一個心智的概念:心智不是大腦,是大腦所做的事。
我們常説的"消費者心智"是某件事物經由時間的發展,人與人之間互相影響形成了一個廣泛而統一的認知。
"建立廣泛而統一的認知"是結果。是什麼能讓"人與人之間互相影響"呢?有兩個原因,原因1:我們過着群居的生活,沒有群體就不會有信息的傳遞,更不會互相影響。
群居生活給我們心智進化帶來的好處是信息價值的成倍增加,我們可以靠交換知識與信息就能獲得收益,這就使進入大腦的信息越來越多,對心智加工信息的效能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們獲取的信息越來越多,心智處理信息的效率越來越高,很多當時的問題在當下也就不是問題了,信息的價值也就越來越大,我們的心智也就朝着更智能的方向進化。
原因2:我們确信了某件事物會給我們自身帶來一定的利害關系,這個利害關系觸發了個人的情緒,近而在群體之間引起了信息的傳遞和情緒的共鳴,這是一個認知與情緒互相作用的過程。
情緒與認知在人的心理活動中每時每刻都在聯系着,過去,我們太過于注重認知,忽視了情緒的價值。其實又有多少人懂得什麼是認知呢,只不過是從定位理論了解了冰山一角。重視認知作用的前提,我們一定要注意情緒對認知的影響。這是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
什麼是情緒?
1. 從進化論説,情緒是人類的适應功能。達爾文的進化觀點認為:情緒是人類種族進化的證據。他在《人類和動物的表情》一書中指出:"情緒是在高等動物和人類進化中為生存而衍生的适應功能"生物有機體的身體和精神禀賦都經過千百萬年的進化,并在适應生存中獲得質的變化和發展。情緒作為适應的手段,起着驅動有機體采取行動的作用,成為支配有機體随意或不随意的、本能或認知的行為的重要心理能力。
2. 從生理機制説,情緒是新皮質進化和發展的特别產物。情緒是與調節和維持生命的神經部位相聯系,神經系統各級水平幾乎都參與情緒的發生和變化,每一次情緒的發生都是多級神經生理整合活動的結果。由于神經系統的發展,高等動物的心理功能成為比形态變化更有效的适應生存手段。生物進化到人的階段,随着大腦皮質的發展,人類情緒的機制包括了全部神經系統的活動。人類情緒與動物情緒的本質區别與人類大腦皮質的進化密切聯系着,情緒是新皮質進化和發展的特别產物,新皮質體積和功能上的增長顯示了情緒發展的巨大進步。大腦新皮質(新皮質是進化程度較高級的皮質。是哺乳動物大腦皮質的大部分,在腦半球頂層,大約2~4毫米厚,分為六層。與一些高等功能如知覺、運動指令的產生、空間推理、意識及人類語言有關系。)廣大區網域的形成和分化,表示着大腦高級感覺系統和運動系統的形成和分化,為情緒的外導與反饋提供通道。我們常説人類比動物的大腦發達,背後的原因就是大腦皮層的發達程度不同。
3. 從生理構成説,情緒是有三種成分構成:内在體驗、外顯表情和生理激活。主觀體驗是腦的一種狀态,它所負載的過程就是情緒作為心裏實體的具體過程。正是情緒過程的體驗感受給行為提供動機,對認知和行為起着組織或瓦解的作用。情緒的外顯形式是表情,表情由面部肌肉運動模式、聲調變化和身體姿态變化所構成。人們在情緒反應和感情交往中,通過這三種表情的整合,來實現信息傳遞以達到互相了解,通過情緒的外顯表情,情緒的通訊傳遞作用才可以成為可能。情緒發生在一定的生理激活水平上,表情是情緒信息的攜帶者,表情的外導是體驗的外顯行為,神經系統一定部位的激活為情緒的發生和活動提供能量。
舉例子:人想要喝水的需要、動機和行動,是體液成分變化所提供的驅力信号和急迫感的情緒二者相結合的結果。當體液成分有所變化并感覺口渴時,并不會立即導致機體衰竭,但口渴的急迫程度卻使人無法忍耐。就是因為感情放大了内驅力,從而成為動機力量。
内驅力是生理需要,感情是生理反應。
情緒對我們的影響?
既然情緒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那它對我們都有什麼影響呢?
1. 情緒能改變我們的思維過程
積極情緒可以開放我們的心靈和思想,擴寬思維空間、視野,幫助我們發現和構建新的功能、新的關系、新的知識和新的生存方式,從而改變大腦,改變了我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請相信,相由心生,境由心轉,僅僅是想象一段快樂的回憶,或是接受一個小小的善意,就能夠使人們在遇到問題時輕而易舉的找到具有創造性的解決方案。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的科學家們發現,具有更多積極情緒的管理人員在做決策時更準确、更仔細,在人際關系處理上更遊刃有餘。
2. 情緒是有體驗共性和文化個性
上面我們説了,情緒的外顯行為是表情,體驗則是情緒的心理實體。情緒體驗具有獨特的性質,即每種具體的情緒體驗在主觀上可感受的色調是不變的。個人所體驗到的具體情緒,比如快樂、悲傷,在色調上沒有個體、年齡差異,也沒有性别、民族差異,每次引起某種情緒的情境及其所引起的興趣類别、強度和持續時間均可能不同,但其所攜帶的特定情緒色調永遠不變,這意味着情緒體驗的泛人類性。但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個人間發生時有所不同,如祭奠親人引起的悲傷在任何社會都是一樣的,但悲哀情緒如何去表達确受文化影響,悼念的方式依社會習俗而定。
3. 情緒是能產生情感共鳴影響群體行為
正因為情緒是泛人類性,所以,情緒是能傳播,能引起共鳴的。當人們感覺良好時,更有可能對陌生人提供幫助,會引發對你和周圍的人具有積極意義的連鎖事件。一旦積極情緒釋放出來,一旦任由它改變你對他人的行為方式,它就點燃了人與人之間的這些循環。我們常説的熱點、現象級的營銷行為都是制造了某種情緒,情緒在有共鳴的人中互相循環,互相影響,近而產生群體行為。情緒的通訊交流,不但促進人際間的思想交流,而且還可以引起對方的感情反響和共鳴,相互受到感染,產生同感和移情。
很多企業都想復刻幾個刷屏級的營銷事件,如何讓你的營銷活動達到指數級的傳播效果?答案就是:同頻共振,制造強烈的情緒共鳴。不同文化、不同認知導致我們情緒共鳴的強烈程度也不會相同,有些人覺得某件事情的發生太過平常,有些人覺得某件事情的發生太過驚訝。既然要刷屏,那我們一定要找到那個廣泛而強烈的情緒點,"廣泛"是認知事實,"強烈"是感情共鳴。還記得上面説的嘛"感情放大了内驅力,從而成為動機力量"。
情緒是如何對我們產生影響的?
1. 情緒是可以遺傳的。情緒是長期積澱在神經系統和腦結構中的一種最有用、最有效的獨特屬性。它成為有機體固有的,可遺傳給後代的潛能,使之存活與繁衍。
2. 情緒是高度個人化的。情緒更多的取決于一個人的内在理解,而不是外部環境。你不能簡單的期望自己去感覺到一種積極情緒,相反你必須找到一個非常具體的杠杆,來打開積極情緒。想法和行為(認知),正是這些積極情緒的杠杆。
3. 情緒觸發了特定行為傾向,特定行為傾向體現了情緒。"特定行為傾向"解釋了自然選擇的力量是如何塑造情緒并将其保存為人類的本性。其次,解釋了為什麼情緒可以通過主導一系列的生理變化,影響一個人的思想和身體。良好感覺的迸發,促使遠古的人類在他們感到安全和滿足的時候進行擴展和建構。自然選擇塑造了我們祖先體驗積極情緒的能力,創造了現代人類體驗積極情緒的形式和功能。身體上的快感和積極情緒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時間尺度上影響着我們的頭腦。
4. 很難改變情緒習慣:有句老話"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改變消費者根深蒂固的情緒習慣是有可能的,但絕不是輕而易舉的。新的研究表明,要讓積極情緒對你產生持久的影響,需要的決心、努力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與減肥或降低膽固醇水平一樣多,這就是為什麼一句簡單的"别擔心,要開心"聽起來很空洞。提升積極情緒的關鍵路徑是,要在你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更加頻繁的找到積極的意義。而這個"生活情境"用在營銷中就是"使用場景",我們不僅要給消費者營造一個使用場景,還要給消費者營造一種情緒體驗來撬動消費動機。
5. 情緒與認知形成個性:認知與情緒的相互作用注入了動機因素,當某種情緒經常融入到認知過程之中時,就形成一種感情與認知聯系的基礎。如果情緒過程中牽連到認知,相關的情緒會充予到認知之中,當一個人經常處于認知-情緒結合之中時,逐漸形成一個人在這種場合的情緒體驗與認知評價的結構系統,就能形成某一個性傾向。
情緒與認知的關系?
情緒與認知是互相影響的。
情緒與認知是相對獨立的系統,但它們随時随地相互影響着。情緒過程和認知過程一樣都是腦的功能。情緒作為一種狀态,經常存在于腦活動過程中,影響認知加工的選擇且支配加工的方向。情緒和認知在聯系中互相作用,情緒可以發動、幹涉、組織或破壞認知過程和行為;認知對事物的評價則可以發動、轉移或改變情緒反應和體驗。
情緒不僅對認知活動起驅動作用,還可以調節認知加工過程和人的行為。
情緒可以影響知覺對信息的選擇,監視信息的流動,促進或阻止工作記憶,幹涉決策、推理和問題的解決。因此,情緒可以駕馭行為,支配有機體同環境相協調,使有機體對環境信息作最佳處理(相對最佳)。同時,認知加工對信息的評價通過神經激活而誘導情緒。在這樣的相互作用過程中,認知是以外界情境事件本身的意義而起作用;而情緒則以情境事件對有機體的意義,通過喜怒哀樂而起作用(如果這篇文章只需要記住一句話,那一定是這句)。情緒似乎是腦内的一個監測系統,調節着其他的心理過程。
認知如何影響情緒?
1. 阿諾德的情緒評價學説:知覺過程對刺激進行初步的篩選,認知過程按照當前刺激信息,提取信息庫中相關的儲存、進行加工處理。知覺和認知是刺激事件與發生情緒之間必不可少的中介物。
2. 拉扎勒斯的情緒認知理論提出:人與所處的具體環境對本人的利害性質,決定他的具體情緒。同一種環境對不同的人產生不同的情緒結果,是因為它對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義,而種種不同的意義是通過不同人的認知評價來解釋的。阿扎勒斯提出了他全部理論的主題:情緒是意義的反應,這個反應是通過認知評價決定和完成的。阿扎勒斯在給情緒下定義的時候提出三個要點:1)情緒的發展來自環境信息;2)情緒依賴于短時的或持續的評價;3)情緒是一種生理、心理反應的組織。
3. 林賽和諾爾曼的信息加工學説提出:在情緒的發生上,它既強調大腦的信息加工,又強調生理激活。他倆把情緒喚醒過程轉化為一個内部工作的系統,即情緒喚醒模型,它包括幾個動力模型:1)對外界輸入的知覺信息的"知覺分析";2)對知覺分析與已建立的内部模式(對現在和将來的需要,意向或期望的認知)進行比較與初步加工,即"認知比較器";3)對認知比較進行系統的加工,當前的知覺分析引起過去儲存的信息的再編碼,導致新的判斷或預期。如果知覺分析與預期的判斷一致,事情即将平穩的進行而沒有情緒發行。若出現足夠的不一致,如出乎意料、違背意願時,認知比較器就會迅速發出信息,動員神經過程,釋放化學物質,改變腦的激活狀态,這時情緒就發生了。認知心理學在情緒發生問題上,既強調了認知加工,又在認知加工中納入了神經激活的幹預。
情緒如何影響認知?
情緒不僅在量上影響認知,還影響認知的結構。
1. 情緒對認知起着驅動和組織的作用 ,還可以影響信息加工的速度和準确程度。
情緒影響着信息加工的發動、幹擾和結束。在外來信息與認知活動之間,情緒起着中介作用。
2. 一般來説,一定強度水平的感情狀态,具有提高認知加工的效果。超高強水平的感情激活則幹擾甚至阻斷認知加工過程,過低度激活則不足以維持認知加工所要求的激活量。(五個女博士的廣告就是超高水平的情感激活,造成大家對其的負面認知)
3. 情緒的正性或負性特征會影響信息的選擇性加工。有一項實驗表明,要求正性情緒或負性情緒的被試者完成同樣的記憶字詞的任務,正性情緒比負性情緒完成的更好。這説明加工過程因受到負性情緒凝結在注意的中心而持續對加工產生幹擾的影響,從而降低了加工的質量,感情在決定信息加工的選擇範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認知和情緒的相互作用,才使人的決策生動有力和付諸行動,感情也依賴認知和目的的支撐,二者相互結合才使人在必要時更加堅定。
信息的不同對情緒的刺激也不同
按照信息加工理論,霍夫曼把認知調解情緒的心理過程劃分為三種不同水平的信息加工方式。
物理刺激直接引起感情性反應、物理刺激與表象的匹配誘導感情性反應、刺激意義誘發感情性反應
1. 物理刺激直接產生感情性反應。外界物體的物理性質如聲音、光亮、嗅覺、味覺等刺激在腦内的感覺存儲可直接引起情緒。這類刺激可以是有條件的,也可以是無條件的。比如有些人喜歡聞汽油的味道,有些人聞着想吐。
2. 刺激與表象的匹配誘導感情性反應。人類在物理刺激同内部表象相匹配的條件下,產生圖形再認或識别的能力。這種能力的產生與感情反應之間的復雜性與記憶儲存的數量和信息的性質有關。比如小孩子看到穿白大褂的醫生產生躲避行為。
3. 刺激意義誘發感情性反應。當刺激以超越其物理屬性的意義作用于人時,導致一種更高級的認知加工。這種認知加工模式與刺激結合的變式多種多樣,以致產生感情反應的機會和可能性就更大。
霍夫曼提出兩種加工模式以揭示刺激意義的認知基礎。
一是歸類:信息加工把輸入的信息抽成許多項目,例如對象、事件、活動等項目,并按項目的物理屬性、功能屬性、分檔歸類,也可按刺激項目同個人的利害關系分類歸檔。刺激由于納入某種歸類中而獲得該檔類别的意義。
二是評價:評價所導致的感情反應,可由評價刺激事件發生的原因、後果以及同标準相比較這三個模式來判斷。
刺激事件對個體有什麼影響,其影響是當前的還是未來的,是短暫的還是持久的,是重要的還是無足輕重的,是有利的還是有害的等等,都可作為事件對個體的後果而評價,因評價的不同產生不同的感情性反應。對刺激後果的評價所產生的情感反應決定于認知水平。
刺激事件與标準相比較,也是產生感情性反應的原因。比如一個學生的好壞是按照是否能達到80分來衡量的,從而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正性或負性的情感體驗。然而人們掌握的标準并不一定一致,這常常是引起社會矛盾和人際關系衝突的原因。
情緒如何提高信息加工效率?
我們從"注意—興趣—決策—記憶"來分享情緒如何提高信息加工效率近而影響用户行為。
注意:注意的關鍵特征性是指向和集中于外在或内在對象,是使個體指向某些與之有密切關系的刺激物。注意這種指向性導致知覺有可能對刺激進行篩選,使知覺加工更有效。
興趣:興趣驅使人的注意指向所願意接近的對象,驅策人進行鑽研和探索,給人提供發現事物新線索的機會,從而有利于人進行建設性的、有新意的創造活動以實現成功和成就。
興趣的誘因:外在事物被注意到和評價為具有某些不一致、矛盾或懷疑時,也能引起和促進興趣的發生。興趣一旦發生,就成為進一步喚起認知加工、進行判斷和推理、評價和問題解決、尋求新的結果的動力條件。興趣的原因既可以來自外界,也可來自内部的想象和記憶。
興趣一旦與它所引起的認知活動相結合,就形成願望和期待,以達到某種目标和目的。這時的願望和期待就成為了更高級的復合性動機。
決策:情緒對認知加工的組織作用,已有不少實驗研究證明,各種正性、負性情緒對認知有着不同的影響。許多研究發現,在正性感情狀态下,正性材料的記憶線索使得對它的加工更容易。研究發現,中等強度的正性感情狀态對思維和決策的影響不僅是充分的,而且有利于改善思維和決策的質量。正性感情促進思維的靈活性,感到愉快的人比一般感受狀态的人更能夠對刺激物作出概念的聯想,發現差異和復雜關系。
記憶:早在20世紀30年代,巴特雷通過對給定圖片和故事作為刺激事件,要求被試進行即時的和長時的回憶。結果指出,人們對一張圖片或者一個故事的記憶,從來都不可能是準确無誤的。這是因為人們所知覺到的事件或故事,均進入到個體的意義結構裏。當要求被試者回憶某一件事時,被試者會回憶起他所記得的少數重要細節和對事件的情緒态度,按照在他腦中保存的意義結構構建對這個事件的記憶。因此,回憶帶有一定程度的不準确性和個體特性。借此,巴特雷認為,記憶是一種想象的再構建,它是由我們對過去經驗或活動經過整體聚合而組織的情緒态度所構成,它很少細節,從而很難确切。
如何提高記憶的準确性?
影響記憶準确性有三個條件:1)發生的事件必須是突出的,發生時必須有強烈的情緒伴随着;2)生活中關鍵時刻的關鍵事件,如轉捩點,某階段的開始或以後,或者在以後的生活中起到工具作用;3)事件是獨特的,不會與其後發生的類似事件相混淆。
鮑維爾在1992年提出假設,每種情緒均為一種可區分的狀态,它在記憶網中形成一個節點。當這種情緒再次發生時,它就成為喚起這個記憶網的其他部分。
也就是説,事件的情緒性、關鍵性和獨特性可能是導致腦内加工、儲存和回憶再構建的原因。所以,你們的營銷活動是否具備這三點呢?
我們可以營造哪些情緒體驗?
從情緒體驗角度來説,情緒分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這裏我們只談積極情緒。盡管每種類型的積極情緒因不同的原因產生,并且多少有點獨特性,但它們都一個共同的核心:每一種積極情緒都具有擴展和構建你生活的能力,助力你通向更好的未來。
消費者購物就是滿足自己物質上的衣食住行柴米油鹽,滿足自己精神上的貪嗔痴恨愛惡欲,那這些物質上、精神上的滿足是為了個人享受什麼樣情緒體驗呢?我這裏簡單列舉十個情緒體驗,大家可以哪個情緒體驗可以附加到你的品牌内容中。
1. 喜悦:想象一個場景:你的周圍都是安全而熟悉的,一切都按照你的設定向前發展,甚至結果美好的超出你的想象,你也不需要費太多精力去推動事情的前進,這些是引發喜悦的條件。
2. 感激:想象一個場景:你剛剛發現,有人煞費苦心的為你做了一些好事,比如:你的領導温和的給你提出工作中的意見,使你得以快速的進步;疫情時候想吃罐頭,你的好閨蜜找了好多賣家,輾轉運輸讓你吃到别人都沒搶到的黃桃罐頭;比如你要去退貨,客服對你的态度很和善,耐心的給你服務,最後給你一個滿意的結果…….在任何情況下,當我們贊賞那些像可貴的禮物一樣來到我們身邊的事物時,感激就出現了。
3. 寧靜:和"喜悦"觸發的條件一樣,只不過寧靜要低調的多,更多的是身心由内而外的舒服和順暢,沉浸其中品位當前的感覺,并想法設法讓它更徹底、更頻繁的出現在生活裏。
4. 興趣:一些新穎、奇怪的東西吸引了注意力,不同于"喜悦"和"寧靜"的享受狀态,你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關注去探索,去接納新的認知,了解更多。
5. 希望:希望是在緊迫的時候發揮作用,事情發展對你不利或者關于事情如何發展存在着相當大的不确定性。希望,正是在事情看來将要無望或絕望的時候產生。一個人心懷希望,那一定是從内心深處相信事情能往好的方向轉變,希望支撐着你,免于在絕望中崩潰。
6. 自豪:自豪的情緒評價相對比較復雜,獎狀裏面總是有句話"希望xxx,戒驕戒躁,繼續努力",自豪随着成就而綻放, 點燃成就的動機,但是不能任其無限成長,這樣自豪很容易變成自大。其實任何情緒超過了臨界點都會往不好的方向發展。
7. 逗趣:笑是具有傳染力的,其次, 逗趣搞笑只有發生在安全的情況下才會是有趣的,由衷的開心帶來抑制不住的衝動,使你想要發笑并與他人分享你的快樂,此時内心深處你是感到安全、放松。
8. 激勵:合理的激勵會讓人進入更好的狀态,產生将事情做到最好的衝動,讓自己達到更高的層次。但是,激勵并不是你看見别人更出色時產生的唯一反應,它的對立面是嫉妒/怨恨。對于是激勵還是嫉妒完全取決于自己的選擇,這也是為什麼我説"合理"的激勵。很多企業的激勵政策做的一塌糊塗,不要輕易設定激勵政策,很容易加速企業的失敗。
9. 敬佩:與激勵密切相關,它在你大規模地遇見善舉時產生。你被大自然、人征服,相比之下,你會感到渺小、差距,并激勵自己彌補差距,融入其中。
10. 愛:愛不是一個單一的積極情緒,而是上述9個的所有,都會轉變為愛。這些良好的感覺與一種安全且密切的關系相聯系,擾動心靈時,愛就產生了。
總結
從認知對情緒的影響方面看:首先,從情緒-認知關系的機制上看,認知加工過程對情緒的影響是在認知從低級、無條件刺激到高級的、意義評價水平上發生的。其中包括知覺初級加工,記憶提取,詞語概念等不同等級的加工方式。這些認知加工的不同水平制約着情緒的等級水平,受年齡、感性/理性差别的制約。
從情緒對認知的作用方面看:首先,情緒作為腦中持續存在的狀态,從整體上影響信息加工的發動、幹擾和結束。這意味着情緒的适應性價值和組織性作用随時對人的認知加工和行為反應發揮作用。其次,情緒随時通過心理的各種操作方式(如:知覺、注意、記憶和思維)監視着個體對環境的反應,實現人類的基本生理滿足和社會活動需要。個人的一般行為、接受文化熏陶與道德教育、藝術欣賞或經濟活動,均在情緒與認知互動作用之中實現。
人類之所以成為人,是通過在進化和時間中形成的腦實現的。腦的獨特的心理功能是人類的主宰,情緒監控與認知加工是腦的心理功能的核心機制。
而如何策劃有情緒的營銷内容去影響消費者的認知近而改變他們的消費行為。一句話足夠:
借用"所有的消費品都值得重新再做一遍","所有的營銷理論都應該把情緒加進去再更新一遍"。
其實,所有的營銷理論要想起作用,那一定逃不過建立心智認知和刺激情緒體驗。往往心智認知占據着理論的核心思想,但情緒早已潛移默化的融入到理論的概述中,只不過很少出現"情緒"二字。
我寫這篇文章就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情緒和認知同樣重要,都是我們進化的產物。之前我們是想方設法"建立消費者的心智認知",以後,我們要想法設法"通過情緒體驗建立消費者的心智認知"。
你能影響一個人,那説明你了解他。
你能影響一群人,那説明你了解社會。
那情緒呢?
情緒就在"影響"中。
參考文獻:
《積極情緒的力量》芭芭拉·弗雷德裏克森
《情緒心理學》孟昭蘭主編
《心智探奇》史蒂芬·平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中海諾(ID:zhonghainuoyx),作者:天才畫手~中海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