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小魔駝3.0下探至9萬元背後,是毫末智行的“高位再進化”,歡迎閲讀。
作者 | 曾響鈴
文 | 響鈴説
是 60 分到 90 分難,還是 90 分到 95 分難?
這個問題不難回答——較高基數上的小幅度上升,要比較低基數上的大幅度上升困難得多。
這個道理在很多領網域都十分适用,那些前沿技術領網域更是如此,越到技術成熟的關口,再進一步的挑戰就越大。
典型地,智能駕駛領網域,就已經到了需要這種 " 高位再進化 " 的時候了。
以末端物流自動配送為例,5 月 19 日,在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毫末智行董事長張凱發布了稱為 " 小魔駝 3.0" 的第三代末端物流自動配送車,其價格下探到了 9 萬元以下的 89999 元。
要知道,之前版本的 12.88 萬元這個數字在很多人看來已經快到極限了,現在 " 小魔駝 3.0" 又進行了 " 高位再進化 "。
小魔駝 3.0 是全球第一款 9 萬元内中型末端物流自動配送車,以高性價比掃清了部署成本的障礙。
除了價格,小魔駝 3.0 還宣布了自動駕駛能力更新、模塊化設計、場景拓展等一系列能力的再更新。
于是,末端物流自動配送呈現出了顯著的性價比,在價格、能力和場景上都實現了 " 高位再進化 "。
這種進化的背後,展現的是自動駕駛必須 " 厚積 " 才能 " 薄發 " 的樸素現實。
全鏈條 " 一個都不能少 ",才有性價比的進一步 " 刷新 "
末端物流自動配送的市場機遇,按張凱的説法,是需求側快遞業務量高速增長 + 供給側勞動力變少、變貴綜合的結果。
在普遍的預期下,對具體產品而言,首先要做的,是提升性價比。
而小魔駝 3.0 給出 89999 的價格,将性價比一次性大幅度拉升,就不得不談及產品背後的一系列鏈條化的成本控制要求。
實際上,雖然是前沿科技,但末端物流自動配送車的成本構成,也無非要從一個典型制造業產品成本構成的三個維度出發:研發費用均攤、零部件優化與選擇,以及供應鏈價格。
小魔駝 3.0 的高性價比再次刷新,離不開作為一個實體產品的全鏈條成本優化。
首先,是研發成本的均攤問題。
" 毫末小魔駝與毫末領先的乘用車輔助駕駛均共享毫末領先技術成果 ",在主題演講中張凱提到。
毫末智行很早就制定了風車戰略,直白地説,就是基于底層數據智能加持,同時發展乘用車、末端物流自動配送車、智能硬體三條業務線:
這樣做的直接價值,是高投入的技術研發能夠被多條業務線所 " 均攤 "。
按毫末智行官方表述,即 " 利用成本和規模的優勢,使用數據智能,逐步落地自動駕駛產品 " 的企業總體戰略。
此次發布的小魔駝 3.0 擁有場景應用下的完整 L4 級自動駕駛能力,其背後,是毫末智行多年建設的中國首個自動駕駛數據智能體系 MANA,以及剛剛發布的中國自動駕駛行業首個智算中心 MANA OASIS,與自動駕駛生成式大模型 DriveGPT 雪湖 · 海若等創新成果。
這些研發投入,同時在支撐毫末智行其他蓬勃發展的業務線——張凱透露,搭載毫末輔助駕駛產品的車型已近 20 款,使用毫末輔助駕駛的用户行駛總裏程 已經突破 4700 萬公裏。
這些成果和數字,與小魔駝 3.0 的高性價比都有着直接的關系——整個企業的高速發展快速攤薄了底層技術創新研發在單個產品上的成本投入。
然後,是零部件優化與選擇問題。
對一個實體產品而言,要實現性價比,在構成產品的各配件安排上需要不斷地優化。
通俗地説,用最恰當、最合理的配件安排來實現最契合的功能目标。
在 L4 自動駕駛方面,小魔駝 3.0 搭載了 3 顆固态激光雷達和 7 顆高清攝像頭,這應當是構件成本與自動駕駛性能的最佳配合(需結合底層數據智能的能力加持)。
在 89999 這個價位上,小魔駝 3.0 實現了恰當的性能與恰當的硬體投入的契合。
此外,小魔駝 3.0 配有 360TOPS 高算力毫末自研網域控制器(高通 Snapdragon Ride 平台 SA8540P 和 SA9000P 雙芯片加持),大大提升了對自動駕駛算法的支持能力,将強大產品能力的實現用自研硬體的方式實現了契合。
由此,89999 元才能支撐起小魔駝 3.0 的高性價比商業化落地。
最後,是供應鏈價格問題。
對所有的智能終端硬體產品而言,供應鏈議價能力永遠是繞不開的話題。
無法得知小魔駝 3.0 的具體部件成本,但有一點可以肯定," 風車戰略 " 下,毫末智行同樣完成了供應鏈議價權的打造。
僅就末端物流自動配送這個業務線本身而言,小魔駝系列產品的配送訂單量已經突破 17 萬單,這樣的成績之下,量產自然會帶來更多的供應鏈議價能力。
綜合三方面的成本優化,小魔駝 3.0 實現了價格的大幅度下探。但要實現高 " 性價比 " 讓合作夥伴買單,不能只有 " 價 " 的下探,在能力上也必須要随同提升。
可以看到,小魔駝 3.0 在不到 9 萬元實現一站式部署交付的基礎上,做到了車身寬僅 1.1 米、長 2.4 米,貨廂容積 2 立方米,支持擴展到 3 立方米,符合國内大多數城市非機動車道的通行标準,有着更高的通行效率。
而且,DriveGPT 讓小魔駝 3.0 擁有更靈活、更安全的 L4 級自動駕駛能力。
在日常運維場景中,小魔駝 3.0 也已經實現無人跟随,自主實現從收貨點到送貨點的自主配送,無人化部署具備大規模運營的可能。
價格下探、更強的性能,性價比的高位再進化就此實現。
先有 " 笨重 " 的積累,才有彈性的場景需求适應能力
小魔駝 3.0 的發布,另一個被毫末智行官方重點強調的,是其 " 彈性化 " 适配的產品能力。
這包括兩個層面:
一是在場景适配上,打造模塊化設計,小魔駝 3.0 的智駕套件采用了 " 積木式 " 方式,不同型号的傳感器、不同應用場景的貨箱及特種裝備支持快速适配;
二是在擴展性上,小魔駝 3.0 可以選配最高 140 km 續航,以及觸屏互動設備等。此外,貨箱樣式、外裝飾件、配色風格也支持定制和選裝," 總有一款适合你 "。
這種可以統一稱為 " 彈性化 " 的做法,實際上讓小魔駝 3.0 在交付上可以變得更加靈活,是 " 一系列 " 產品,而不是 " 一個 " 產品。
這同樣是重要的 " 高位再進化 "。
在任何領網域," 彈性化 " 的產品設計,一定來源于不彈性的、" 笨重 " 的技術和產品積累期。
在產品經理界,有個經典的説法,做出一個好產品不算厲害,能創造一個環境讓别人去自由創造才最考驗 " 功力 ",這其中,又只有做好前者才能實現後者。
小魔駝 3.0,某種程度上就是在給客户提供一個自主創作產品的環境,做出一系列符合自身需求的車型。
而要滿足客户和場景的多樣化需求,就必須先在基本盤上做到十分通透,才能将之模塊化、可拓展化。
小魔駝 3.0 的彈性化產品能力,是毫末智行長期引重致遠、一步一個腳印 " 笨重 " 式積累的結果。
風車戰略中,毫末智行最早布局的其實是末端物流自動配送車,數次迭代的 " 笨重 ",對產品從底層到功能的充分理解,才有了小魔駝 3.0 的 " 自由 "。
另外,除了產品本身,客户、場景在實踐中會需要什麼,決定了 " 彈性化 " 可以伸展的方向。
在末端物流自動配送車領網域,毫末是行業最早實踐者之一。
多年來,毫末智行已經與美團、阿裏達摩院、火山引擎等展開合作,小魔駝 3.0 的產品發布,自帶有在商超履約等 9 大場景的豐富運營經驗。
這些成果,除了推動行業進步,最直接的價值,應當是毫末智行對場景需求的理解在不斷深化,尤其是對不同場景的需求差異化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由此,小魔駝 3.0 才能進行產品再進化,盯住行業需求來進行多樣化的自由适配。
長期信心積累,才有龐大的朋友圈營造
根據市場預測,2022 年至 2030 年全球末端配送市場規模将以超過 10% 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2030 年市場規模将達到 4243 億美元,其中中國末端配送市場的潛在規模為 4500 億元。
如張凱所言," 蛋糕很大 "。
而要抓住龐大的市場機遇,對毫末智行而言,最根本需要的,是信心的積累。
末端物流自動配送車的落地是一個十分依賴夥伴和客户的領網域,但與很多前沿技術產品一樣,潛在的夥伴與客户傾向于先 " 觀望 " 再行動。
説白了,不管產品和技術宣傳得如何,大多數市場主體需要看到别人實踐成功了才會願意 " 下手 "。
從這個角度看,毫末智行的末端物流自動配送很長一段時間的技術積累、產品迭代,本質上都是在向市場為小魔駝 3.0 這樣的產品營造信心。
一方面,數據生态、AI 技術生态、AI 算力生态正在推動自動駕駛領網域高速發展,技術底氣越來越足;另一方面,小魔駝系列產品的 17 萬單的成績,讓人看到實實在在的產品價值。
9 萬元内的性價比,固然會成為吸引合作者的直接因素,但一系列運營 + 場景實踐帶來的信心才更重要、更底層。
人們不僅要相信毫末智行,也要以 " 眼見為實 " 的方式相信末端物流自動配送真的能發揮巨大價值。
張凱在演講中提到," 末端物流自動配送的商業化場景爆發的速度比預計的還要快。"
商超履約、智慧社區、校園配送、餐飲零售、機場巡邏、高校教育、快遞接駁、智慧園區、大氣環評……九大場景的快速拓展,一遍又一遍證明着小魔駝 3.0 的產品力與末端物流自動配送的價值前景。
此外,在信心的基礎上,配合小魔駝 3.0,毫末智行還進行了一系列配稱 " 朋友圈 " 發展的動作,即所謂 "5S 服務體系 ",提供從工廠制造服務、供應鏈和硬體服務、系統工具服務、整車服務,最終到運力服務的全方位服務體系。
小魔駝 3.0 的 " 朋友圈 " 正在原有基礎上繼續 " 高位擴張 ",夥伴的數量與質量都在快速發展。
9 萬元之内的高性價比建立起來,生态不斷完善,場景也不斷拓展,有理由相信,末端物流自動配送市場将迎來大規模部署期。
*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 此内容為【響鈴説】原創,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 響鈴説 Focusing on 企業數字化與產業智能化更新,這是關注一切與創業、產業和商業相關的降本增效新技術、新模式、新生态 NO.341 深度解讀
【完】
曾響鈴
1 钛媒體、品途、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等多家創投、科技網站年度十大作者;
2 虎嘯獎評委;
3 作家:【移動互聯網 + 新常态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4 《中國經營報》《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報刊、雜志特約評論員;
5 钛媒體、36kr、虎嗅、界面、澎湃新聞等近 80 家專欄作者;
6 " 腦藝人 "(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為 " 自媒體 ",成為一個行業;
7 騰訊全媒派榮譽導師、多家科技智能公司傳播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