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遊戲經驗:觸樂怪話:圍棋與目标,歡迎閲讀。
觸樂怪話,每天胡侃和遊戲有關的屁事、鬼事、新鮮事。
圖 / 小羅
前段時間,我在日本電商網站上偶然看到了一套《棋魂》的周邊制品—— BOX 圍棋棋子套裝,部分棋子上印有漫畫角色的頭像,還有配套的十九路棋盤。從賣家的配圖來看,雖然已經是 2003 年的舊東西了,成色依然不錯,比起真正的圍棋子來説,價格也不算太貴。我覺得,作為周邊來説,這套棋子确實又符合原作、又有紀念意義。不過猶豫了很久,我還是沒有下單。
作為收藏品十分不錯
我是正經地學過幾年圍棋、定過段的,那已經是非常非常久遠的事情了。從 10 歲左右開始,我大約有三四年的時間風雨無阻地每天去一家圍棋道場訓練。起初我和其他學生們一樣,每周固定去上兩三次,後來變成每天都去,周六、周日也一直泡在那裏。
在我半途而廢的諸多愛好裏,圍棋屬于相對來説堅持得比較久的一項。至少在那幾年,我确實把全部心思都花費在了這一件事上。我最開始長時間用電腦,也是借用當時老師的電腦,在弈城網站上和其他人下棋。雖然到後來,由于一些家裏的變故,我慢慢放棄了這項愛好。
坦白説,現在回想起當時的場景,很多感受依然温情和清晰。有趣的自然是下棋,即使在外人看來相對枯燥一些的事兒,比如做死活題、記譜復盤、打定式,也讓人感到安定。我和朋友們的關系非常簡單,一切都圍繞着棋子發生,有時候在道場泡到太晚,老師們還會煮小火鍋喊大家一起來吃。我的第一副棋子是老師送我的,很漂亮的雲子。平時學校的課堂作業,我也都帶到道場去做,對那裏幾乎有種 " 第二個家 " 的感受。
那時候我開始看《棋魂》,買的漫畫是切頁的盜版,但依然心醉神迷,還積攢了半個書架的名家棋譜,雖然也不太看得懂。我參加過一些比賽,取得的成績還算不錯,後來有一天,老師忽然問我,要不要考慮走職業棋手的道路。原話我記不清了,意思大概是:雖然你的年紀有點大了,但還算有天賦,如果五六歲就開始學圍棋就更好,不過現在也來得及。
然而,我卻從來沒想過這件事,或者説,我從來沒有真的把 " 下棋 " 納入未來的規劃。當時年紀很小,對未知總會感到恐懼,現在回頭去看,我覺得自己可能在當時已經隐隐約約意識到,老師的判斷是錯的,我在圍棋上并沒有什麼天賦,家人也不會支持我做這些。所以我會下意識地不願意去正視這件事。
現在和人工智能下棋也很方便了
如今,重新説 " 天賦 " 這個詞,人們的感受可能不太一樣了,人工智能就像一種危險品,懸在所有棋手的上方;但在當時,天賦就是很明确的判斷标準。對于我來説,它指的是比我年紀更小的另一個男生——我們在差不多的時間定段,在外人看來,棋力也一直僵持。離開那所道場之前,我最後一次升段是到了業餘三段,他也一樣。從平時的勝負來説,我們很多時候輸赢對半,只差上一目半目。但從一些更微妙的東西,比如 " 棋風 "、老師復盤時随口的點評等等來看,我經常感到一種沮喪。
這種沮喪是在心智慢慢成熟後日益明顯的。其實,在更小的時候,我反而不會想那麼多。我覺得很多東西都是這樣,最開始的時候,只是茫然地去做而已,這種茫然可以持續一段不短的時間,并帶給你很多實際的快樂,但當你開始想到更多東西、想要目标明确地更進一步的時候,再平心靜氣地做下去,就變得很難了。